宁拙毋巧的风骨
2021-06-10苏露锋
苏露锋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他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通晓诸子百家,在金石学、音韵学、考据学、史学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他的医术也很高明,尤精于妇科。傅山的书法苍劲古拙,名垂后世,其它方面的成就,几乎被他的书法艺术光芒遮蔽了,其“宁拙毋巧”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深远。
“宁拙毋巧”源自他的书法理论—— “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意思是,作书宁愿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宁可写得丑些,也不能有奴颜婢膝之态;宁可追求松散参差,也不能有轻佻浮滑之相;宁可率真直书,不能刻意安排。
这也是傅山的人生观。他一直对科举功名并不太在意。他苦读十三经和史书,致力于金石考据和经世致用之学,对八股知识没有多大兴趣。明朝灭亡后,他出家做了道士。披上红色道袍,自号“朱衣道人”,暗含穿朱家之衣、不肯降清之志。他宁愿抱朴守拙,清苦度日,也不愿投机取巧,仕新朝而享荣华。
清廷为了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大肆拉拢汉人为其所用。不少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与清廷合作或科举考试,而摇身成为新贵。傅山在文艺上的声名,不但没有因改朝换代而受损,反而在清初持续增长。他成了朝廷重点拉拢的对象。有京官多次举荐他,但他最初一再“固辞”,以生病为由拒绝进京。他的为官的朋友,也极力劝行。为了不让朋友为难,他勉强在孙子的陪同下赴京。但他拿定主意,绝不参加朝廷的博学鸿儒特科考试。对他来说,参加考试等于承认清政府的合法性。他不会向新朝廷妥协。无奈之下,清廷只得免试封他为内阁中书。有人要他入朝向皇帝谢恩,傅山绝食七天以拒。
傅山的风骨,成为一些文人的精神寄托。在金庸笔下,《书剑恩仇录》一书中,傅青主不仅是武林高手,还是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江湖首领。
傅山年轻时,曾醉心于赵孟頫的书法。但年长后,特别是清军入关、明朝覆亡后,他深切意识到了赵孟頫的道德问题。赵孟頫本为赵宋宗室,却在宋亡后待奉元朝,成为“贰臣”。这时,傅山再看赵孟頫的书法,觉得其“浅俗”“无骨”,便毅然回归颜真卿。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象征。
虽然艺术成就不能与人品划等号,但从艺术风格而言,赵体圆转流丽,颜体宽博刚健,后者骨力胜于前者,正好与他们的人品相对应,使他们的艺术风格有了象征意味,似乎印证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名言——“心正则笔正”。
不过,傅山作为严谨的学者和书法大家,并没有一味地以人品的高低来论定艺品的优劣。长他十五岁的书法家王铎,与赵孟頫有着类似的经历,在人格上也有污点,作为明大臣却降清仕新朝。但他的书法雄健豪迈,开一代风气之先。傅山对其评价非常肯定:“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傅山晚年贬斥仕元的趙孟頫,而赞颂“忠君爱国”的颜真卿,不仅是艺术审美风格的重新选择,更是对自己明朝遗民身份的强调和表达。而避开政治污点,从艺术上肯定王铎,则凸显了政治与艺术的复杂关系,以及鼎革时期文人抉择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