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2021-06-10侯炳楠李立立
侯炳楠 李立立
摘要:基于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以民族文化为基点,时代潮流为导向,本文力求发扬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为传统兽皮画艺术的创新提供借鉴实例,以便为中外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兽皮画艺术;文化传承;艺术发展
一、使鹿鄂温克兽皮画艺术的背景
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是我国鄂温克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大力支持的,随着民族艺术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想了解民族艺术的精髓。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在民族文化融合的今天,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业已成为研究民族文化的重大课题。
柳芭是使鹿鄂温克族较早走出大山的人。1960年,柳芭出生于大兴安岭,她小的时候与驯鹿生活在一起,那时她就发现驯鹿的皮毛可以拼出美丽的图案。长大后,她致力于绘画艺术,大学毕业后,她心心念念回到故乡去完成儿时的梦想。现今51岁的宋仕华,出生在呼伦贝尔根河市,她是汉族人,却成了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的传承人,机缘巧合下,她看到了敖鲁古雅鄂温克女画家柳芭的兽皮画,被画深深地吸引住了。出于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奇,她暗自下定决心学习兽皮画,此时,兽皮画创始人柳芭女士已经去世,但她没有放弃,找到了柳芭的母亲—芭拉杰依老人。老人家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兩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出书《驯鹿角上的彩带》。从2004年开始,宋老师开始学习制作兽皮画,刚开始学习困难重重。她发现只有走近鄂温克族,接近猎民,与驯鹿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地融入这个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她的不懈努力,使鹿鄂温克兽皮画得到了升华,她不但展现了兽皮画的精髓,还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创新,让兽皮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16年间她已创作出《守望》《驯鹿》《迁徙》《天地—萨满》等画作,她称,要完成五幅代表使鹿鄂温克族文化的作品才算真正的圆满。
二、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的艺术特征
(一)技术分析
1.创作构思
鄂温克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为兽皮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艺术家柳芭创作了传统兽皮画艺术,而宋仕华女士则让兽皮画得到了发展和升华。传统兽皮画的创作十分复杂,由于其材料和制作方式的限制,传统兽皮画创作构思变得尤为重要。传统兽皮画的构图多参考鄂温克族当地所特有的人、事、物等风土人情,在宋仕华老师的画作《迁徙》中就充分体现了构图的特点,形象地描述了鄂温克人民搬家时的情景。在剪裁兽皮时,颜色的层次感和搭配是很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有考虑全面的构思,才能完美地呈现传统鄂温克族兽皮画的魅力。
2.材料工具
传统兽皮画的材料难寻找且数量不足,兽皮有驯鹿皮、驼鹿皮、狍子皮、熊皮等,其中主要是驯鹿皮的腿皮,其他的兽皮起到装饰或承接作用。驯鹿腿皮比较珍贵,因为小腿皮是全身最结实的皮子,并且此处的毛针是最亮、最好的,但是腿上的皮子很少。在工具上,早期的兽皮画会采用骨针,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为提高效率,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用现代钢针来代替骨针,制作传统兽皮画所采用的工具并不复杂,有鹿筋线、卡剪等。
3.技术流程
从选料到设计再到制作,其中的工艺存在特殊的技术特点,这都是鄂温克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驯鹿的小腿皮要选择颜色鲜亮、能形成颜色渐变形态、有丰富层次感的部分。画作正面表现兽皮画魅力的同时,背面是一种工艺技术,完全采用缝制技术,正面则是通过色彩创作,呈现画面。把工艺的东西跟创作结合在一起是很难的,画作正面要注重毛的走向,背面每个皮茬之间毛的走向是一定要盖着的,不能露出来,一块皮子要压着一块皮子,像剪纸一样把需要的事物剪出来。皮子也分季节性,有冬天的皮和夏天的皮。将二者缝在一起时,冬天的皮可能相对厚一些,就要弄薄后再进行拼接;同时还存在毛的长短、稀厚问题,所以在缝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处理皮子。在缝制的过程中,所用的针法是平针法。因为针眼扎上去,皮子上就是一个洞,皮子极容易受损,所以每一针和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太宽了就会露皮茬,太密了,皮子的韧性就会受损,容易裂开。所以每针间的距离在3~4毫米左右最佳。在缝制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皮毛的色彩与造型设计,从而体现想要表达的东西。
(二)作品分析
1.《守望》
《守望》是宋仕华老师在2005年开始制作的作品,这幅画作虽然不大,但由于刚刚开始学习时的作品,所以完成的时间较长。在《守望》这幅画中,她将撮罗子、桦树及驯鹿作为主要构成元素,充分展现了使鹿鄂温克族的民族特点。此画作以驯鹿为主要刻画对象,充分展现了驯鹿的生活习性。创作者根据画面的需要,从驯鹿头部的形态刻画到躯体的动势,再到四肢的摆放角度,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图中,一只健壮的驯鹿在保护着鹿妈妈和小鹿,鹿妈妈在舔小鹿的屁股,在环境的烘托下更显生动。三只鹿采用了不同颜色的鹿腿皮进行拼缝更显层次,旁边的撮罗子也采用了横拼的方式,利用颜色比较重的鹿腿皮使撮罗子更显真实,在后面层层叠叠桦树的衬托下,整幅画作体现了驯鹿真实的生活场景。
2.《驯鹿》
《驯鹿》是一幅尺寸较大的作品,尺寸在1米×2米左右,历经三到四年的时间制作而成。此画作采用了十几头驯鹿作为主体,描绘它们在山林间自由小憩的场景,在背景山林的衬托下更显生动,用鹿腿皮刻画十几头驯鹿是十分艰难的,鹿与鹿间的区别、互相的烘托及驯鹿的动势处处都存在困难。有的是利用腿皮的颜色渐变进行区别,有的是利用腿皮的走向进行描绘,十几头鹿姿态各异、动势生动,在山林环境中更显魅力。
3.《迁徙》
《迁徙》是两幅大作品之一,尺寸在1.5米×3米,用时四年,《迁徙》这幅画反映了鄂温克人们搬家的场景。按照鄂温克人的习俗,火熄灭灰不能踩踏,敬奉火神。整幅画面从右侧往左侧走,还原鄂温克老人芭拉杰依的一个场景。芭拉杰依老人拿着拐棍,驯鹿的右侧挂着一个摇篮,远景描绘的是一名猎人在用刀砍东西用于开道和打路标,其中一个孩子骑在驯鹿的肩胛骨上。利用驯鹿皮毛走向及颜色的特殊性进行拼缝制作,皮毛颜色的差别创造出驯鹿迁徙过程中的特点,皮毛走向的衔接也使得芭拉杰依老人的形象更为鲜活、生动。
4.《天地—萨满》
《天地—萨满》这幅作品是目前为止尺幅最大的作品,尺寸为2米×3米,是兽皮画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整个画面体现了鄂温克族的民族习俗,描绘的是萨满姥姥。萨满在鄂温克族是很神奇的存在,鄂温克人觉得神灵是存在的,萨满是智者,能够与天地沟通。当萨满姥姥做法的时候,天地一定会呈现出异象。在这幅画作中,天空的云是一种场景,森林部分又是一个场景,实际上指的就是天地之间的变化,内容是表现萨满题材。在画面中利用鹿腿皮颜色的渐变表现天空骤变与异象,颜色间的碰撞体现出萨满姥姥的神秘之处,画面中萨满姥姥的形象生动鲜活,对萨满服的刻画更为精细,并通过少量运用剪刻画的方式体现驯鹿的特点,将其作为点缀。
三、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一)兽皮画材料现状分析
鄂温克族人认为大山就是家,他们会保护自己的家园。驯鹿是使鹿鄂温克族人饲养的鹿。因为驯鹿都是单胎,所以繁殖很慢。驯鹿吃的东西主要是苔藓,而且驯鹿只吃上面的苔藓(石蕊),但苔藓的生长速度很慢,人到山中采集苔藓,往往会连根拔起,这个地方就不会再长苔藓,随之苔藓就越来越少。由此可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驯鹿能吃的苔藓越来越少,生态保护是使驯鹿数量增长的必要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驯鹿现有数量是800~1000头,但实际上应该没有那么多。北极圈有大概五百万头驯鹿。一头驯鹿从出生到老死得七八年,甚至有的能活10~20年的。由于数量有限,很多驯鹿都是近亲,这也致使下一代的繁殖质量不好,太年轻和太老的驯鹿都无法繁殖,所以限制了很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
(二)兽皮画的材料创新
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让民族艺术持续地发展下去。将兽皮画艺术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发掘可行性材料进行替代,顺应现代市场的一般规律,让人们不断接受一种或几种新的材料,都有助于推动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艺术的发展,不应拘泥于驯鹿皮的创作。只有在创新的同时,产生一定经济价值,才能在市场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牛皮毛材料
牛皮毛材料在材质上比较接近驯鹿皮,二者都属于比较硬的质地,但牛皮在颜色上与驯鹿皮不尽相同。突破颜色的限制,利用牛皮毛色差大的优势,进行颜色对比性拼接。借鉴驯鹿皮颜色渐变的形式,可采用现代染色技术进行颜色的渐变,改变拼缝制作的方式,缩短加工时间。
2.羊皮毛材料
羊皮毛材料质地比驯鹿皮毛偏软,且毛的形态大有不同,驯鹿皮毛坚硬且笔直,羊皮毛皮质较软,毛卷曲且硬,在羊皮毛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由于羊皮毛颜色较白,可用于纯植物性染色,遵循使鹿鄂温克族兽皮画纯天然的特性,在染色的基础上,利用羊毛卷曲的特性,可采用兽皮剪刻画的技术特点进行修剪,对羊毛的曲直性特点加以创新利用,形成对比,可以呈现不同的画面风格。
3.兔皮毛材料
兔皮毛的优势在于,皮毛质地较软且密,毛量较多,易制作。可采用使鹿鄂温克族熟皮子的方式保持皮毛的持久性,纯白色的皮毛极易染色,可用传统兽皮画拼缝的方式,也可用兽皮剪刻画的方式进行呈现。
4.人造皮毛材料
人造皮毛比较符合使鹿鄂温克兽皮画的传统模式,人造皮毛在价格上比较低廉,更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由于人造皮毛并不是真的皮毛,也更加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由于人造的前提,消除了更多的限制,在艺术形式上也可拼缝或剪刻。
(三)兽皮画的传承方法与发展途径
宣传民族手工艺,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各种社交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手工艺传承下去。让大家在看到民族工艺神奇之处的同时,领略民族艺术的风采。传承与发展途径如下:
1.中小學研学
民族艺术的传承应从小做起,在中小学开展对民族艺术的研究性学习有其必要性,全面走进课堂,向孩子们讲解民族手工艺,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培养兴趣,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建立对民族手工艺的信心。通过学习,孩子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到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
2.手工艺培训
在政府的支持下,敖鲁古雅乡建立了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在宣传鄂温克族手工艺的同时也帮助了很多人,他们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了使鹿鄂温克族艺术,让更多对民族艺术感兴趣的人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大学生游学
敖鲁古雅乡是很多大学的游学基地,大学生走进神秘的鄂温克族。在民族魅力的引导下,大学生们了解到使鹿鄂温克族的民族艺术,以游学的方式走进大山,亲近自然,在自己动手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艺术的浓厚底蕴。
4.国家项目扶持
我国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民族产业。在国家项目的扶持下,民族艺术顺利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对其展开研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北方游牧民族兽皮画艺术在冰雪旅游服饰产品中的创新研究”(135409236);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中俄跨境鄂温克族传统手工艺调查比较研究”(YJSGX202006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侯炳楠,1986年4月生,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李立立,1980年3月生?,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文化,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一娜.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手工艺品探究[J].大众文艺,2012(24):175-176.
[2]孔繁志.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文化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汪立珍.保护与发展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民族文学研究,2006(1):162-165.
[4]宋仕华.论敖鲁古雅鄂温克兽皮艺术的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5(18):214-215.
[5]侯静.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夏秋雯.使鹿鄂温克族艺术形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