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

2021-06-10董海亮明新武明新月申守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穿针肘部克氏

董海亮 明新武 明新月 申守仁

(滑县骨科医院骨伤科,河南 安阳 456485)

肘部是儿童常见骨折部位,若处理不当,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降低患儿肘关节功能,影响其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经皮穿针术因损伤小、固定效果好、后遗症少等优点成为治疗儿童肘部骨折的首选方法,可通过克氏针对患儿骨折部位进行固定,达到稳定骨折块,促进骨折部位愈合的作用[1]。此外,克氏针针尾塑形为伞柄状,术中可将克氏针针尾留于皮外,4至8周骨折愈合后即可到门诊拔除,无需再次住院切开取出,有利于减轻患儿疼痛,促进其身体恢复。但若克氏针固定效果不好,术后易出现松动移位,进而引发皮肤激惹、感染、疼痛等诸多并发症,不利于患儿预后,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30例肘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同期于我院接受经皮穿针术后未发生克氏针移位的30例肘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移位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53±2.1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运动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6例。未移位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56±2.1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例,运动摔伤22例,高处坠落伤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凝血功能正常的患儿;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术后治疗方案相同的患儿。

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肘关节手术史的患儿;患肢存在多处骨折的患儿;经皮穿针术治疗失败的患儿;合并骨质疏松的患儿。

1.2 方法

1.2.1 克氏针移位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经皮穿针术治疗,术后5 w进行X线片检查,观察克氏针移位情况。

1.2.2 基线资料

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收集患儿骨折类型(肱骨踝上骨折、肱骨外踝骨折)、穿针方法(经皮交叉穿针、经皮外侧穿针)、穿针时间(≥1 min、<1 min)、穿针后骨折排列(改变、未改变)、置针数量(≥3枚、<3枚)、克氏针直径(≤1.2 mm、>1.2 mm)、置针时穿刺次数(<3次、≥3次)、术后骨折部位完全制动时间(≤5 d、>5 d)、术后感染(是、否)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移位组与未移位组患儿骨折类型、穿针方法、穿针时间、穿针后骨折排列、置针数量、术后感染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位组克氏针直径≤1.2 mm、置针时穿刺次数≥3次、术后骨折部位完全制动时间≤5 d占比明显高于未移位组(P<0.05),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比较(例(%),n=30)

2.2 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基线资料分析结果得到可能作为影响因素的二分类变量作为自变量,并对自变量说明赋值,见表2-1,将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克氏针移位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0=未发生移位,1=发生移位),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克氏针直径≤1.2 mm、置针时穿刺次数≥3次、术后骨折部位完全制动时间≤5 d均是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2。

表2-1 赋值说明

表2-2 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是治疗儿童肘部骨折的常用方法,多数患儿预后情况良好,但部分患儿术后易出现克氏针移位,引发皮肤感染、神经损伤、骨折部位再度移位等并发症,影响骨折愈合[4-5]。因此,探讨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对促进患儿骨折愈合,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克氏针直径 ≤1.2 mm、置针时穿刺次数≥3次、术后骨折部位完全制动时间≤5 d均是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原因为:①患儿肘部骨质薄弱,加上术中克氏针需穿过骨骺固定骨折部位,会产生一定医源性损伤,临床为了减少对患儿产生的损伤,常选择直径较细、表面光滑的克氏针,而克氏针直径越细,与周围骨折产生的接触面越小,牢靠性与稳定性越差,易增加术后移动发生风险。临床应在避免医源性骨骺损伤的同时,尽可能选择直径较粗的克氏针,以加强固定效果,避免克氏针发生移动,促进患儿骨折愈合。②若术者操作技术不佳,术中置针时会反复穿刺以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而反复穿刺会增加局部骨皮质损伤程度,造成骨皮质疏松,使得骨质对克氏针的紧握力丧失,造成克氏针松动移位[6-7]。术者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精进手术操作水平,并可借助C型臂透视机、超声影像等仪器辅助穿刺,确保1次穿刺成功,减少对局部骨质造成的损伤,从而提高固定效果,避免克氏针松动移位[8]。③儿童由于活泼好动,无法做到长时间完全制动,当局部疼痛减轻后,又会投入到游戏当中,而玩乐过程中肘部频繁、过度的屈伸活动会对克氏针产生反复摇摆力,最终造成克氏针松动移位[9]。临床需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嘱咐患儿术后3-5 d尽量避免活动肘部,并叮嘱患儿家长严密监测患儿功能锻炼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训练,避免过度运动造成克氏针移位,影响患儿骨折愈合[10]。

综上所述,克氏针直径、置针时穿刺次数、术后骨折部位完全制动时间均是肘部骨折患儿经皮穿针术后发生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穿针肘部克氏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穿针引线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肘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一肘部练习(中级篇)
桃红四物汤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影响
张英
肘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诊治预防策略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