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畲族大学生三语习得中的语言态度研究

2021-06-10刘甜甜麻思钰刘艳茹吴晓洁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畲族普通话态度

刘甜甜,麻思钰,刘艳茹,吴晓洁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一、引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对大学生语言态度的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国内对大学生语言态度的研究起步较晚,戴妍和高一虹对大学生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变语的评价研究开启了国内对大学生语言态度的研究历程[1]。之后相关研究成果开始突飞猛进,其中邬美丽的文章《在京蒙古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为许多学者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提供了参考。她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态度。在民族语言、普通话和英语中,南方少数民族(如壮族、土家族)大学生对普通话的亲切度较高,大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满族除外)大学生对他们的民族语言亲切度较高[2]。陈乐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眼中,他们的母语最为亲切,其次是汉语,最后是英语[3]。近几年,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关系的研究开始被学者关注。马智群,罗小男在论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的关系研究》中得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民族认同感高可以促进高的语言态度,高的语言态度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感[4]。李敏的论文《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综述》指出,在多语社会中,语言态度受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等因素的影响[5],这给教师授课带来一些启示:教师上课时可以多传授关于人文情感方面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语言态度。总之,对大学生群体的语言态度研究涉及许多少数民族,其中被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是维吾尔族大学生和藏族大学生,研究畲族大学生的少而又少。

畲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畲族文化,但对于畲语以及畲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的研究却很少见。语言态度是人类对某种语言或文字产生的社会价值形成的认识或做出的评价,会影响语言的发展与使用。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对语言传承、语言发展、语言使用起着重要作用。畲族大学生一般都有三语习得的背景,畲语是本族语,普通话是第二语言,英语是第三语言。英语的使用受母语和普通话的影响。从畲族大学生对本族语和普通话语言态度的视角去研究他们,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福建畲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认知、感情、行为倾向”这三种构成语言态度的因素,对畲族双语大学生进行语言态度的调查,从有关数据分析大学生对本族语和普通话的态度。

二、调查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调查,一共6个问题,其中包括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父母亲语言水平等。第二部分为语言态度调查,此部分共有14个问题,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去设计。认知维度的问题内容为对畲语、普通话及英语有用度的选择,分别为非常有用、比较有用、一般及没有用四个等级。情感维度的问题内容为对畲语、普通话及英语好听度的选择,分别为非常好听、比较好听、不好听及非常难听四个等级。行为倾向维度的问题内容为在国内、国际交往中,对畲语、普通话及英语的选择。这部分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调查。此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共110份,收集时进行检查并剔除无效问卷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07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上看,福建畲族大学生对畲语、普通话和英语都呈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对于普通话的整体语言评价最高。

(一)认知维度数据分析

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所以认知维度的问题以语言有用度进行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从认知维度看畲族大学生的语言选择

从表1可以看出,57.01%的调查对象认为普通话对他们来说非常有用;其次是英语,有44.86%的调查对象认为英语非常有用;畲语作为本民族语的有用度得分最低,只有23.36%的人认为畲语非常有用。

(二)情感维度数据分析

情感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是人的情绪体验和感觉,所以情感维度的问题以语言好听度进行调查(如表2所示)。

表2 从情感维度看畲族大学生的语言选择

从表2看,所有畲族大学生认为三种语言都好听,得分均值均在1.5分以上,但是程度不一,其中英语得分最低,其好听程度均低于普通话和畲语。畲族大学生认为畲语比普通话更好听,对畲语的亲切度最高。

由此可见,在福建畲族大学生眼里,虽然畲语的实用性较低,但是作为畲族人,他们对畲族文化还是存在着强烈的民族情感,调查对象对英语好听度的评分最低,可以看出虽然调查对象明白英语的重要性,但由于他们对英语的熟练度还不够,所以亲切度也就最低。

(三)行为倾向维度数据分析

行为倾向是基于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调查问卷中关于行为倾向的问题为“今后在国内外交往中,您会选择什么语言与人沟通?”如表3所示。结果毫无疑问是普通话是国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英语是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这可以看出福建畲族大学生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价值、功能高度认可。

表3 从行为倾向维度看畲族大学生的语言选择

(四)访谈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笔者紧接着对龙岩学院两位畲族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对话,其中访谈问题为“你学畲语的目的是什么?”“你学普通话的目的是什么?”“您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访谈结果如下:

(1)你学畲语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男同学回答:“我认为畲语是畲族的民族标志,应该给予保护。”女同学回答:“虽然在学校我很少说畲语,但畲语对我来说是最亲切的语言,说起畲语就有种在家里的感觉。”

两位畲族大学生同时认为,虽然畲语的实用性不高,但对越来越少人说畲语感到惋惜,他们认为应该保护畲语,不然畲语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2)你学普通话的目的是什么?

男同学回答:“学普通话就是为了与别人沟通。”女同学回答:“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会的。”两位畲族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评价都很高,印证了本问卷的调查结果。

(3)你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男同学回答:“因为英语是考试科目,学英语是因为考试需要。”女同学回答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以后我有打算出国的打算,所以学习英语便于与外国人交流。”

这两位同学都觉得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但他们认为学好英语对他们未来有帮助,所以他们会努力学习英语。

通过访谈两位畲族大学生,发现访谈内容基本与调查问卷的结果一致。从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可以看到目前福建畲族大学生中语言态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畲族大学生的本族语语言能力偏弱,本族语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使用人数逐步减少,语言的活跃度有所降低。目前使用畲语的人口主要是本族老年人正逐渐老去,而传承人的能力又跟不上语言衰退的速度,本族语言与普通话的推广出现矛盾点。

②福建畲族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普遍较低。

③福建畲族大学生对本族语具有情感层面的支持,但是对本族语的文化深远价值认识不清,尚未形成全面且科学的语言态度。

四、研究启示

从语言态度的情感维度来看,大部分畲族大学生认为畲语好听,说明畲族大学生对畲语喜爱度比较高,可以看出他们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但从认知维度和行为倾向维度来看,大多数畲族大学生认为畲语没有普通话和英语实用,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与人交谈不会使用畲语,畲语的使用频率正在逐渐降低,如果照此情况发展下去,畲语很容易消失。笔者认为可建立关于畲族的文化刊物或畲语主持的节目,以此更好地传承畲族文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民族语言学习的环境。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成效显著,本次调查结果也高度印证了这一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畲族大学生比较看重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他们对普通话的语言态度认可度高,没有人觉得普通话没有用,也没有人觉得普通话难听,大家在日常交流中都会选择普通话。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或是行为倾向维度,他们都对普通话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感。这和我们义务教育中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是密不可分的,也与大学生们长期使用普通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查还发现,福建畲族大学生对英语的认可度也较高,他们认为在如今国际化时代,英语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英语是一种强势语言,各级各类考试、就业、出国留学进修等都离不开英语。但是他们对英语的使用度却很低,并且畲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还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英文的听、说、写、译等输出型课程对他们难度较大,在日常交流中也没有学生会选择用英语进行交流。总之,他们对英语有明确的认同感,但是对自己的英文能力并不自信。由此可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维系大学生与本民族的情感、与其他民族交往的重要纽带,一种语言能否生存下来与语言使用者对它的语言态度息息相关。畲族作为一个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已经算是一种濒危语言。本文的调查结果对于畲语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虽然国内外研究都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这问题,但极少学者研究畲族的语言态度问题。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方向过于单一,仅仅研究了关于语言态度的问题,没有结合语言使用或民族认同一起研究,同时本文的调查对象也比较局限,仅调查了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以后的研究中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畲族普通话态度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