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麓书院学规“整齐严肃”教育思想刍议

2021-06-10刘风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程颐岳麓书院教育

刘风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

“整齐严肃”又名“庄整严肃”,最先由程颐提出,与“主一无适”共同构成其“主敬”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意是要求儒者的外在行为合乎“天理”,言谈举止、服饰情态合乎礼仪。“整齐严肃”是后世儒者重要的修养方法和书院的教育方法,究其实,“整齐严肃”是儒家礼容之学的发展,“商代便已经有掌容之官”[1];周代礼容规范更为繁琐,《周礼》中针对不同的人员和场合有着不同的礼容规范:“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2]孔子重礼,对礼容亦十分重视,并以身作则,对后世儒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本文以“整齐严肃”为中心,试讨论岳麓学规的修身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一、“整齐严肃”的思想来源

注重外在行为的端整是儒家一个重要传统,《论语·乡党》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将一个一言一行都符合礼之规范的君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孔子将其作为“克己复礼”和“为仁”的重要方式,即他对弟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项要求。由此,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等不规范的言行无法实现“为仁”的目的,故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3]在孔子看来,儒者的外在行为规范不只是达到行礼的辅助性手段,对“为仁”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肯定了外在行为与内在德性的相互作用。程颐将“整齐严肃”与“主一无适”进行对举,就是对孔子“身心一体”思想的发挥。

从字源学上来看,《说文解字》中“整”的意思是:“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4]67即通过约束使之归于正,与“齐”同意。“齐”的解释为:“禾麦吐穗上平也。”[4]143本义为禾麦吐穗上的平整。故《辞海》将“整”解释为“严整”[5]2918。“整齐严肃”中的“整齐”当为此意。“严”的本义为“教命急也”[4]35,引申为紧急、紧密、严厉、端整等义。“肃”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执事振敬也。”[4]65又引申为庄重、严肃等义。可以看出,“整齐”有整身之意,主要侧重仪容的齐整;“严肃”主要侧重内心的恭敬和神态的庄重。

程颐认为人的外在行为端整可以促进内在德性的修养:“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6]833反之,如果人的形体怠惰,行为放荡,则内心必然放逸。因而将“整齐严肃”当作实现“主一无适”的主要途径:“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6]150大体而言,程颐“整齐严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整齐严肃”与“敬”“不二”。程颐认为人外在行为的庄整是因为心中有“敬”,“敬则是不私之说也。才不敬,便私欲万端害于仁。”[6]153因而“敬”指向的是内心的“仁”,为的是不让私欲害“仁”。“整齐严肃”是人内心“敬”的外在表现,是对天理的尊敬。故他在解读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6]184-185时说:“此‘俨若思’之时也。当出门时,其敬如此,未出门时可知也。且见乎外者,出乎中者也。使民出门者,事也。非因是事上方有此敬,盖素敬也。如人接物以诚,人皆曰诚人,盖是素来诚,非因接物而始有此诚也。俨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其中自有个敬处。虽曰无状,敬自可见。”[6]184-185君子之所以能在“出门”“使民”之时做到“如见大宾”和“如承大祭”,就在于“敬”已在心中,即“素敬”。“见乎外者”的言行举止是因为有“出乎中者”的“敬”存在。因为“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6]170。由此也可看出,程颐要求君子“整齐严肃”,并非是要别人对君子生敬,而是要君子对“仁”生敬。总之,“整齐严肃”与“敬”是一个统一体。

其次,“整齐严肃”能“生敬”“近仁”。程颐说:“言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生矣。”[6]7其意指外在行为的随意与不庄敬会使人无法对治私欲,产生“鄙诈之心”和“怠慢之心”,“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6]149“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6]191?所以他才赞同“刚毅木讷”,反对“巧言令色”。如其所言:“‘刚毅木讷’,何求而曰近仁?只为轻浮巧利,于仁甚远,故以此为近仁。此正与‘巧言令色’相反。”[6]151换言之,“整齐严肃”才是“近仁”之方。

最后,“整齐严肃”并非拘谨死板,而是与时而变。程颐在称赞吕与叔的“整齐严肃”时曾言:“学者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6]191“拘”有“拘束,不知变通”和“限制”之意[5]1173,“迫”有“逼迫”“狭窄”等意[5]1750,故“拘迫”即束缚、限止。在程颐看来,人外在的言行举止当随时随事而变,认为“礼,时为大,须当损益”[6]146,古人的衣冠虽好,“若使今人衣古冠冕,情性自不相称”“不席地而倚卓,不手饭而匕筯,此圣人必随时,若未有当,且作之矣”[6]155,外在的言行“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6]191。所以,程颐的“整齐严肃”并非死板固执,而是体现出一种鸢飞鱼跃之意。

朱熹继承了程颐“整齐严肃”思想,把其当作涵养德性的重要方式,他把“整齐严肃”当作对治“放僻邪侈”的修养工夫:“盖人心无形,出入不定,须就规矩绳墨上守定,便自内外帖然,岂曰放僻邪侈于内而姑正容谨节于外乎?且放僻邪侈,正与庄整齐肃相反,诚能庄整齐肃,则放僻邪侈决知其无所容矣。既无放僻邪侈,然后到得自庄整齐肃地位,岂容易可及哉?”[7]在朱熹看来,儒者要持敬,必须在言行举止上下工夫,遵守规矩绳墨才能使内外一致。当然,朱子也遵循程颐与时而变的原则,提出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活敬”,做到“敬义夹持”。

要之,程朱都把“整齐严肃”视为修身之方法、要求、目的和效果,将其提升到与“主一”“常惺惺法”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其是儒家圣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后世书院在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方面更是深受其善。

二、岳麓学规中的“整齐严肃”

岳麓书院在程、朱二人的理学影响下,一直将“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8]作为其育人宗旨,为了不使生徒沾染流俗习气,岳麓书院学规将“整齐严肃”作为变化气质、提高修养的重要手段。如王文清说:“严肃整齐,下手要术。”[9]1048岳麓书院学规从言语、容貌和行为举止等方面作了诸多规定。

(一)言语本忠孝、重信诺

前文已言及孔子教导学生“非礼勿言”,说明言语是否妥当是一个人德行良好与否的外在表现,即孔子所说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3]241;朱熹也认为“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3]241。鉴于此,岳麓书院学规对生徒的言语规范有极为详细的规定。《晦庵先生教条》中就有“言忠信”的教谕,并要求生徒在写文章时应当以“明义理”为目标,而“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9]1034。这说明朱熹对学子“言语”的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后世学规遵循朱熹的原则,加入了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和语调等规范。如旷敏本在其所作的《六有箴》中明确提出《言有教》:“立言垂教,片辞居要。守口如瓶,常思可道。居业立诚,反是则躁。吐辞为经,原本忠孝。上系朝廷,下关学校。出身加民,千里则效。信若蓍龟,懔如训诂。非法不言,圣谟是效。”[9]1043旷敏本认为师生的言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教育意义,每一句话都要有内涵;二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慎之又慎,不可胡言乱语;三是所说的话不可偏离忠孝的根本,每句话都要符合道德规范;四是所说的话语上要能解决国家大事,下能关乎学校;五是自己所说的话要诚信,经得住检验;六是说话要以圣人的教导为本,做到“非法不言”。这对言语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以及效验都作了细致规定,是学子言语的根本原则,也是岳麓学规中最为详细的有关师生言语的训诫。

(二)容貌恭谨、服饰得体

岳麓学规受孔门“色思温,貌思恭”的影响,要求学生容貌端整,表情庄重。欧阳正焕在《书“整齐严肃”四字因示诸生》中明确提出:“翼如瞻视尊,俨若衣冠正……规矩不可越,戏渝常自儆。勿谓嚬笑微,人欲所由横。”[9]1044他告诫生徒要时刻注意自己服饰的讲究、容貌的恭谨,不可“戏渝”,“嚬笑”虽微,但危害甚大,不利于德行修养,不可不察。王文清则要求学生“服食宜从俭素”[9]1042,穿着不得豪华怪诞,有损形象。除此之外,岳麓学规对学生上课之时的容貌服饰强调较多,《御制晓示生员》卧碑中就规定:“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待问,毋妄行辩难。”[9]1035对老师所授学问,学生要诚心接受,有疑问要请教老师之时须保持恭敬。还有,学生在读书和讨论之时也要衣冠端整,神态恭敬。如李文炤的《岳麓书院学规》要求诸生“夫既对圣贤之言,则不敢亵慢,务宜各顶冠束带,端坐辨难”[9]1035。后来,学规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圣贤之道时要恭谨严肃,即使是学习西书也要如此,如光绪二十三年所定的《岳麓书院新定译学会课程》规定:“先生入塾,诸生皆立,待先生坐后再坐。背书亦立,问字立,不许私语”[9]1062。

(三)行为端正、举止稳重

相较于言语和容貌,岳麓学规对诸生行为举止的规定更为详尽。旷敏本《六有箴》中的《动有法》是从整体上对学生举止做出告诫:“一身之动、吉凶恒共。非法不行,非几勿贡。如涉春冰,属属洞洞。毋曰幽隐,居独若众。外无招尤,内常自讼。宁方无圆,伦虑皆中。泰山乔岳,差堪比重。时止时行,祥麟威凤。”[9]1043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关系着一个人的吉凶安危,故不能做违背法度的事情,要时刻小心谨慎,不管是众处还是独处,都要表现一致,行事不可招尤,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宁方勿圆,这样才能像山岳麟凤一样沉稳庄重。其他的学规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了具体规定,主要从尊重师长、不可参与诉讼结党、交友、禁止游玩荒废学业等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尊重师长。王文清从关心父母、尊重先贤、注意长幼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他在《岳麓书院学规》规定:“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行坐必依齿序”[9]1042。又在《岳麓书院学箴九首》中再次强调:“告我同侪,学先孝弟。景彼古人,明天察地。随分自尽,殷勤问视。”[9]1048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定不是“应该”,而是“必须”的日常行为。如在校内,书院“每逢朔望,黎明点击,诸生齐集,听教官率领,随从掌教赴文庙行三跪九叩礼,再赴朱张祠、六君子祠、道乡祠行一跪三叩礼,再于讲堂向掌教三揖,诸生相对各一揖”[9]1045。在家,要求生员“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为非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9]1035。

其次是行为端正,洁身自好。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远离是非,岳麓书院一是禁止学生参与诉讼和立党结社。《御制晓示生员》明文规定学员不得为了个人利禄结交官长势要,“凡有官司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9]1035,同时强调“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外事毫不可干”[9]1035,以免学生以其学子身份干预衙门办案,杜绝他们插手诉讼,这不仅有利于司法公正、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维护学子和学院声誉。二是严格禁止学生有赌博、喝酒等不良行为。李文炤《岳麓书院学规》规定:“或有名为读书,縻廪粟而耽棋牌者,即不敢留。至于醵钱群饮,精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亦皆禁止。盖鄙性拘方,不能曲徇也。”[9]1035陈宏谋《申明书院条规以励实学示》则更为严苛:“有为樗蒲之戏者逐出”[9]1045。

再次是交益友,去损友。岳麓书院历届山长对此十分重视,李文炤取《诗经》“朋友攸摄,摄以威仪”一句告诫学生一定要结交互敬互爱的朋友,不然难以志同道合、相互促进。王文清要学生“损友必须拒绝”[9]1042,并在其《岳麓书院学箴九首》中强调:“攻错维何,慎择其友。岂无良苗,杂彼稂莠。近墨者缁,十有八九。愿得同心,盍簪纳牖。”[9]1048丁善庆则作《取友戒》教导学生:“凡人之学,取益不外乎师友。师或为礼数所拘,友则情意较密,其善恶所在,习染尤易。是宜劝善规过,相与有成,否则比恶怙非,未有不受其累者也……在书院中尤易犯此,诸生自度,有犯此即速改之,无则加勉焉。夫取友所以成德也,不能成德,而反以败德,亦何贵乎友也。”[9]1055丁善庆认为取友的目的是成德,这里的成德有互相成就的意思,朋友之间关系密切,极易相互影响,故要相互“劝善规过”。

最后是禁止荒废学业。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岳麓书院学规殷殷告诫学生要珍惜光阴。有的山长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告诉学子时间的重要性,如李文炤《岳麓书院学规》说:“古语有之,其为人而多暇日者,必庸人也。况既以读书为业,则当惟日不足,以竞分寸之阴,岂可作无益以害有益乎!”[9]1035欧阳厚均教导学生:“志士感时,如驹过隙。逝者悠悠,不舍旦夕。无宝元珠,无珍白璧。寸阴分阴,古人所惜。”[9]1054有的山长则对其进行具体规定,如王文清的学规就明确规定“不可闲谈费时”“夜读仍戒晏起”[9]1042;陈宏谋规定学生不得“诸生不得无故相聚游谈,有旷课业”[9]1045“诸生亲友尤禁往还,有拜望者,门役不许转传。诸生虽不告假,而过江拜望亲友,朝去夕还,妨一日之课,尤应禁绝。”[9]1046等。

三、“整齐严肃”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启示

(一)“整齐严肃”教育思想的特点

岳麓书院学规要求学生“整齐严肃”既有从道理层面的申说,又有具体行为的规定,深入浅出,语言温婉而不失严厉,条文详尽而不失劝诫,这就使其具有了劝谕式和“以德为先”的特点,极易为学子所接受,故其操作性极强,并且这种要求也不应局限于书院之内,而是学子一生都应当遵守的“成人”法则。在学规教谕下,岳麓书院培养了魏源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人物,其对学子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另外,“整齐严肃”思想通过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言行,并将其细化到学习与生活当中,如要求学生对父母要时常省问,上课之时要对老师三鞠躬,同学之间相互鞠躬,对师长的尊敬都落实到日常具体的仪式上。同时,还要求老师进行监督,《御制晓示生员》提出“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懒”[9]1035,陈宏谋的学规也有“教官失察,记过”[9]1046的规定,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日常化、具体化、细致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李文炤针对当时有学子耽于棋牌的现象就规定一经发现“即不敢留”[9]1035,体现了学规与时俱进,因事因时制宜的特点。

岳麓学规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其教育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消极、落后的因素,如禁止刊刻文字、参与诉讼、谈论国事等,这就严重侵犯了学生权利,忽视了学生的人格独立,与现代法治精神严重不符,是不合时宜和应当摒弃的。

(二)对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启示

1.增强规范学生言行的意识

岳麓书院对学生礼容之学的讲求和落实,不仅有助于学生涵养德性、变化气质,还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业。因此,历届山长在学规中着重强调“整齐严肃”,主张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认为内在德性的美恶决定了人的外在言行适当与否,而外在言行的规范能够涵养人的内在德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并使之成为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在德育当中的重要作用,将育人的内容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推扩到言行举止的教化;同时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认同感,让学生明白外在言行都是人内在德性和修养的展现,认识到个人言行举止不只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还能完善个人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还要增强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接受度,从而内化于心,自觉遵守并践行。

2.设置德育学分,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书院“身心一体”的教育思想启发高校要把德育上升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设置德育学分,使之与学业学分共同成为学生获得学位证的前提和基础。德育学分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构成。课堂教学方面:构建大学生行为规范课程体系,优化课程配置,改变以往礼仪课程边缘化的状况,将核心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行为规范教育。课外实践方面:建立课外德育评价体系,设立课外学分和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和量分,对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上、精神上和学分上的奖励,并对行为失范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行为。另外,要使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真正有效,还需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和编写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克服以往行为规范教育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加大对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宣传力度

岳麓书院为了使学生时刻了解学规,将各种学规刊刻在教室、走廊、宿舍等显眼之处,每个房间门口均有激励学生上进的对联和斋名,使学规条目触目皆是,营造出良好的学规氛围。高校亦可效仿这种方法,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将行为规范悬挂、装饰在教室、寝室等校园内学生日常活动比较多的场所,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行为规范教育。其次,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道德标兵表彰活动、案例分析与讨论、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等,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将学生的评优、评先、评奖和入党与德育学分紧密挂钩。同时,将学生身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集体以及社会上的榜样、典型通过海报、校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推送,扩大影响,激励和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最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行为规范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优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内容

当今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也有了新的特点,他们新潮、叛逆、激进,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失落、行为“佛系”、责任担当意识薄弱等。因此,高校要结合学生实际来优化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岳麓学规中汲取相关思想资源。其一是学习其劝谕式的语言和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将以往严肃刻板的规条改成约定俗成的话语,少一点严厉,多一点温婉,增加学生认同感和接受度。其二是学习其因事因时制宜的特点,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要与时俱进,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符合当今大学生实际,符合时代潮流,并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专业编订相关礼仪教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其长期发展的职业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和生活礼仪,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儒家对礼容之学的重视,使之成为儒家知识分子修身和涵养德性的重要途径,程颐“整齐严肃”的提出,是对儒家礼容之学的延续和发展,是传统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逐渐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通过规范学生言行,实现身心、内外的统一,完善了人的道德属性和精神属性,提升了学生人格,为学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弊。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在学生的礼容之学方面下功夫,岳麓学规“整齐严肃”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思想资源。

猜你喜欢

程颐岳麓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程门立雪:北宋学者程颐的家风故事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程门立雪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