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屋图诗文》各诗文作者生平考略

2021-06-10王婧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进士康熙诗文

王婧哲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有《芦屋图诗文》一书,分为上下两册,为清代官员潘荣陛所辑,乾隆年间刻本,具体成书年份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之后。“芦屋”乃康熙年间名士潘楚吟读书之所,建于康熙初年。地处北京东南隅天坛旁,金鱼池之西,叶荣为其绘《芦屋图》以记胜(见图1),清朝名士也多有题咏以记此图。潘荣陛汇辑《芦屋图》及各名士题咏,刻成《芦屋图诗文》一书。笔者于目录书中并未查验到其他有关《芦屋图诗文》一书的记载,应为宁夏大学图书馆所藏孤本。

图1 《芦屋图诗文》中所附《芦屋图》

一、潘楚吟及《芦屋图诗文》简介

(一)潘楚吟

潘楚吟,生卒年不详,《芦屋图诗文》中称其“著述颇多”。如今虽并未有诗文流传于世,但尤侗、陈贞、陈维崧、陈僖等人的诗文中均有提及此人。尤侗《题潘楚吟停帆处》一诗:“二十四桥行乐处,挂帆忽向天涯去。骑驴踏遍蓟门秋,击筑听残燕市雨。长安车骑纷无数,小户闲居得佳趣。看他水马与樯乌,便欲停帆停不住。”[1]便是为潘楚吟所作。另郭棻《学源堂诗集》中有载“广陵潘楚吟来游京师,僦居僻地,筑屋为舫颜,日停帆。客竞赋之,积久成帙,不揣续貂,真同画虎。”[2]由此可见,潘荣陛于《芦屋图诗文》序文中所言不虚,潘楚吟真为康熙年间之名士,并非是潘荣陛为其祖增光所下之妄言。

(二)芦屋图诗文

《芦屋图诗文》一书为上下两册,线装。开篇《芦屋图乞言引》为手写,半页6行,行14字,四周双栏。单、黑鱼尾,版口有篇名“芦屋图引”及页码。文首印有“东武刘氏”“东”“率真”三印,文末印有“臣潘荣陛”“朝议大夫”两印。后附有《芦屋图》一幅,笔意疏落淡雅。图后又附李之英手写题词一首,列于正文之前,上印“之英”“含齐”“九分聿旅”三印。正文为刻印,半页9行,行20字。单、黑鱼尾, 四周双栏[3]。诗文标题下及正文间有双行小字注释,无牌记。另有潘荣陛手写《恭赋》诗四首及《书后》一篇。书末有文“潘君楚吟老世伯,旧居名曰‘芦屋’,图卷后诸君题咏于康熙。丁未,后人刻版成书,分送乡谊。” (见《芦屋图诗文》。以下凡引《芦屋图诗文》均不再注释)

《芦屋图诗文》全书共载诗文作者95人(包括作揭者李之英与整理者潘荣陛),诗文141篇。五言诗23首,七言诗92首,四言诗7首,六言诗4首,词4首,文章5篇,长短句杂文6篇,以诗文写作时间先后来排序。更有多篇诗文提及潘荣陛持《芦屋图》求诗一事,如“在廷兄持来尊王考楚吟先生《芦屋图》示余”“在廷潘子,以尊王父《芦屋图》乞题”等。故可以推测,本书中诗文大多是潘荣陛持《芦屋图乞言引》及《芦屋图》求请名士所作。

二、诗文作者生平考略

《芦屋图诗文》由众多名士所做诗文组成,故本文将其中可考的诗文作者生平进行大致整理,以求对各诗文作者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补充对《芦屋图诗文》的校勘。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芦屋图诗文》进行分析与探究。因书中诗文作者众多,部分作者或因资料不足难以查询,或因名号过于简略而无法检索,故本文仅将《芦屋图诗文》中目前可考的诗文作者生平进行考略,期有学者进行补充。

(一)可考诗文作者生平考略

1.李之英,字含斋,号北山,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市)。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进士[4]。乾隆四十年至乾隆四十五年任郏县知县[5]。

2.叶荣,字澹生,号樗叟,徽州祁门人(今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清代著名画家。熊赐履《经义斋集》中《赠叶淡生序》一文载叶荣“丁未(1667年)夏五月,游于京师,时年已六十矣。”证明叶荣生于1607年,卒年不详。《赠叶淡生序》中又载,叶荣在清初为避乱,居于武昌,遂家焉。少时从儒学,后弃焉。志向高洁,不屑于应举。善鼓琴[6]。

3.范醇政,字性华,浙江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市)。生卒年不详。杜濬《变雅堂遗集》卷六《陈小怜传》记载了范醇政与歌姬陈小怜的情况。其中“醇政独非丈夫乎”[7]一句,《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等书中将“醇政”释为“觞政”,即宴会间的行酒令[8],应为不知“醇政”为范性华本名之误。

4.方育盛,字与三,别号栲舟,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顺治甲午年(1654年)举人,丙申年(1656年)再行乡试,中副车。戊戌年(1657年)科场案被其弟牵连,谪居宁古塔,后赦归。著有《晋楚游草》等书[9]。

5.佟毓秀,字钟山,襄平人(今辽宁省辽阳县),满洲汉军正蓝旗人。生卒年不详。善画,尤善山水,曾求教于杭州山水画家钱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任安徽庐凤兵备道道员[10]。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任云南巡抚,四十五年三月因不称职被罢任[11]。

6.任兰枝,字香谷,一字随斋,江苏溧阳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十八日。任兰枝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魁乡荐,魁会试、殿试,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雍正五年(1727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九年(1731年),擢兵部侍郎,署刑部,迁吏部右侍郎。十年(1732年),办理刑部,转吏部左侍郎。十一年(1733年),协理礼部事务。乾隆元年(1736年),授礼部尚书。乾隆十年(1745年),以疾致仕。十一年(1746年),卒于京[12]835。

7.阮懋业,字学斋,顺天大兴人。《清代官员履历档案》中载其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三十上呈履历一篇,自述其当年五十六岁,故阮懋业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88年),卒年不详。乾隆九年(1744年)任广东肇庆府鹤山县知县[13](册十六,180)。

8.许希孔,字瞻鲁,云南昆明人。生卒年不详。雍正甲辰(1724年)进士,历官工部右侍郎。事祖母及继母以孝,随处显贵亦不啻寒素[14]。《清稗类钞》中记载其以汉人身份任满缺一事,鄂尔泰力荐其任满洲副都御使一职,许希孔也用自己忠直打动了雍正帝[15]。

9.曾其明,字亮工,云南昆明人。据《〔乾隆〕云南通志》卷二〇载,曾其明为雍正癸卯(1723年)恩科中式四十二名[16]。《芦屋图诗文》中载其官职为都閫。

10.张元怀,字莘田,宣化县人。据《〔乾隆〕宣化府志》卷二九载,张元怀为康熙戊子科(1708年)举人,癸巳(1713年)恩科进士。雍正八年(1730年)任承宣布政使,雍正九年(1731年)以署河南巡抚复任[17]。是年十月二十五日,因河流疏濬一事被责怀私妄奏,送部严查[18]。

11.熊郢宣,字华南,云南昆明人。生卒年不详。据《〔道光〕昆明县志》卷五载,熊郢宣为雍正甲辰科(1724年)解元,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任翰林院侍读学士[19]。

12.胡榕若,清代隐士、画家。生卒年不详。胡榕若曾画《芦屋图卷》一幅,纸本、墨色,薄岱、刘东宁等人作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20]658。

13.梁诗正,字养仲,又字芗林,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乡试中式。八年(1730年),庚戌会试成进士。殿试榜一甲第三名及第,授编修。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授刑部右侍郎。十年(1745年)五月,授户部尚书。十三年(1748年)四月,调兵部尚书。十四年(1749年)二月,加太子少师。十五年(1750年)正月,授吏部尚书。十七年(1752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因父失明回乡奉养。丁忧毕,任工部尚书,后调署兵部尚书。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晋太子太傅。是年十一月十四日,无疾而薨,年六十七。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庄”[12]887。

14.陶奕曾,字宪舆,湖南宁乡人。生卒年不详。据《合水县志·上》载,陶奕曾为辛酉(1741年)举人,内廷教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任。精文善书,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编纂(乾隆)《合水县志》[21]。

15.李因培,字鹤峰,又作其材,云南晋宁人。生于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士。十三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督山东学政。十八年,署刑部侍郎兼顺天府尹。二十四年,迁内阁学士。二十九年,授湖北巡抚。三十二年因武陵知县冯其柘贪污案下狱,赐自尽[22]。

16.吴松,字峤林,锡山(今江苏省无锡市)人。生卒年不详。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2》载,曾画《芦屋图》一幅,纸本、设色,薄岱、刘东宁等人作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20]658。《芦屋图诗文》载其为锡山人,任县丞。

17.卢文弨,字绍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号弓父,浙江余姚人。乾隆年间著名校勘家。生于康熙丁酉(1717年)六月初三日,乾隆乙卯(179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病逝。卢文弨于乾隆戊午,中顺天乡试。壬申(1752年),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甲申,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戊子,降职,旋假归里。乙卯,年七十九而卒[23]。

18. 王以夔,《芦屋图诗文》载其字龙友,《枢垣记略》载字和庭,直隶清苑(今河北省保定市)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内阁中书入直汉军机章京[24]。《佛山忠义乡志》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佛山驻防同知。任化州知州时协修《〔乾隆〕高州府志》[25]。

19. 王师文,字西郊,济南章丘人。乾隆九年甲子科(1744年)举人[26]。

20.钱琦,字相人,号玙沙,晚年自号耕石老人,浙江仁和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3年)[27]。乾隆己卯举人,丁巳进士。入词林,转河南道御史、工科给事中。升江苏按察使,再升四川布政使。因母年迈,乞归。服丧后年已七十有五,以原品休致。乾隆五十八年卒,葬于法华山麓[28]315册,256。

21.李云程,字鹏九,又字扶九,云南石屏龙港村人,彝族。生卒年不详。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中举,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三甲第41名进士。任广西府教授,因贫困流落他乡,借寓于四川,著有《寓川草诗文》三十二卷[29]。

22.陈守扬,字鹿樵。生卒年不详。据《宝山县卷·上》载,陈守扬于乾隆五年(1740年)为试用州同[30]。

23.孔继炘,字景炎,山东曲阜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诏安县知县[31]。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任丽江府知府,为官清廉正直,注重教化,百姓爱戴[32]。

24.李御,字琴夫,号梦村,晚号小花山人,山东丹徒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应王文治邀请入京[33]。

25.卢见曾,字抱孙, 号澹园先生, 又自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康熙五十年,举于乡。雍正元年(1723年),试于廷,名列一等。历官雅县、蒙城县知县, 六安州、亳州、滦州知州, 庐州府、江宁府、颖州府知府, 长芦盐运使、两淮盐运使等职。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故于苏,年七十九[34]。

26.徐良,字邻哉,号又次,吴县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二十六日,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三日。雍正壬子(1732年),中式江南四十三名举人。乾隆辛酉(1741年),补内阁中书。壬戌(1742年),充玉牒馆誊录官。戊辰(1748年),以大学士保举监督通州裕丰仓。辛未(1751年),推升广西庆远府同知。癸未(1763年),升四川夔州府知府。虽官内阁,实工于书,行楷法董文敏公[35]。

27.周大枢,字元牧,浙江山阴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左右,卒年不详。乾隆元年(1736年),举博学鸿词,罢归。十四年(1749年),复以经学荐。十七年(1752年),举顺天乡试,时年已近六十,官平湖教谕。与胡天游、万光泰交最深。博学多才,尤娴于《易》。工七古,沉郁似杜,奔放似苏。著有《周易井观》十二卷、《存吾春轩诗钞》[36]5861。

28.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37]。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知县,后调淮县。为灾民请求赈灾忤逆长官,故罢归。少颖悟,家贫,性不羁,善诗画[36]5882。

29.薄岱,字补堂,顺天府大兴县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之后。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28]第16册,31。乾隆七年(1742年)由工部虞衡司主事补工部都水司主事缺[28]第16册,77。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升直隶州知州,六月调山西吉州直隶州知州[28]第16册,664。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28]第17册,536。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升山西宁武府知府[28]第18册,132。

30.汪由敦,字谨堂,一字师茗,安徽休宁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名良金,后改今名。年十九,游浙中,循例入试,补钱塘学附生,故又为钱塘籍。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举顺天乡试,八月,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年(1732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十一年(1733年)八月,授翰林院侍讲,十三年(1735年),转侍读。乾隆六年(1741年),授礼部左侍郎,调兵部左侍郎。九年(1744年),转户部右侍郎,授工部尚书,转刑部尚书。十一年(1746年),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旋入直军机处。十四年(1749年),加太子少师,协办大学士。十五年(1750年),因朱荃贪墨案被革职,只留兵部侍郎事。十七年(1752年),授工部尚书。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兼理刑部事。二十年(1755年),转刑部尚书,平准格尔功得军功三级。二十一年(1756年),转工部尚书兼署吏部事。二十二年(1757年),转吏部尚书。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卒于官,谥号文端[12]896。

31.马锦文,字梅阿,云南云龙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壬申(1752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历广西道监察御史、户科掌印给事中,才学过人,器宇豁达,正己立朝,不趋权要。卒于京师,年三十有八[38]246。

32.褚廷璋,字左峨,号筠心,江南长洲人。生卒年不详。寻繇选拔贡成均廷试第一,授太和教谕。乾隆辛未(1751年),改授中书,承纂西域同文诸志。癸未(1763年),成进士,又以大考第一晋侍读学士。服阙至京师不久又因病归里,殁于家[28]第363册,186。

33.邹志伊,字学川,又字洛南。江苏无锡人。邹一桂之子。生于康熙辛卯(1711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乾隆乙酉(1765年)六月初十。时年五十五岁。乾隆甲子(1744年)举人。乾隆十九年,其父邹一桂同部右侍郎张泰开保举邹志伊为国子监学正,张泰开革职,邹一桂降三级留任。为人疏懒成性,工画,得家传[39]。

34.姚成烈,字申甫,号云岫,浙江钱塘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戊午(1738年)举人,乙丑(1745年)进士,补文选司主事,累迁山东道御史、礼科给事中,出为常镇道,调江安粮道,授安徽按察使,江宁、广东两省布政使,巡抚广西、湖北,入为礼部尚书,年七十一卒[40]。

35.彭同祖,字逊山,江苏溧阳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年不详。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科进士,候选知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调湖北施南府利川县知县[13]第19册,681。

36.陈章,字授衣,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布衣。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以亲老,力辞不就。精于诗,尤工楷法,不作行书。弟陈皋亦工诗,有“陈氏二难”之目。著有《孟晋斋诗集》[36]5868。

37.刘东宁,字秩斋,直隶大兴人。生卒年不详。中式后回原籍,中丁未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41]。

38.鞠恺,字廷和,号梧圃,山东海阳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壬申(175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42]。

39.汤惟镜,字鼎臣,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掘港场大使[43]。

40.陈皋,字对鸥,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颖悟绝人,诗格高洁,挥笔立就。著有《吾尽吾意斋集》《对鸥漫语》《吾尽吾意斋乐府》二卷[36]5868。

41.钱维城,字宗盤,一字稼轩,江南武进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乾隆壬辰年(1772年)冬。自幼颖悟,十岁能诗。乾隆戊午(1738年),年十九,举顺天乡试。壬戌(1742年),试为内阁中书舍人。乙丑(1745年),成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授修撰。丁丑(1757年),擢工部侍郎,辛巳(1761年),调刑部。平古州香要事。常有奉敕进御之作,上亲为题者数十卷,世得其书画如圭璧。壬辰,奔丧归里,时时哀恸,夙疾增剧,至十月而卒[12]1013。

42.朱焕,字守朴,江苏元和县人。生卒年不详。中乾隆壬午科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出纪文达公门下,官广东盐库大使,著有《临啸阁遗稿》[44]。

43.徐绍洵,字二泉,号恕园,江西赣县人。生卒年不详。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以中书起家,由御史授河南汝宁府知府。在任期间体恤黎民疾苦,兴教育[45]。

44.汪居敬,字寅清,号竹亭,济南历城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出为濮州学正,乾隆丁酉(1777年)科,年已六十。及秋擢经魁,与四子长龄同榜。后以二子远宦,乃老于家,年七十而卒[46]。

45.杨中选,字宣霖,号晴轩,云南寻甸人。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卒年不详。十三岁便考取乾隆癸酉科(1753年)乡试第一,辛巳科(1761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怀柔知县。后因他事失官,寓居栾城,设帐授徒,成材甚众。总督知其贤能,奏请起用,补无极县修。起学舍,延耆儒为师,进诸生,讲论德艺。栾城之士闻风负笈而来,学舍至不能容。因继母忧去官,嚢橐萧然若寒士。吏民争送钱财为办行装,归,卒于家[38]266。

46.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罗江(今绵阳)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吏部主事。三十九年,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寻迁考功司员外郎。后擢直隶通永道。后因事罢官,遣发伊犁。寻以母老赎归。著有《童山诗集》四十二卷、《文集》二十卷、《蠢翁词》二卷、《童山自记》一卷、《罗江县志》十卷等。弟鼎元、骥元,俱有诗名,时称“绵州三李”[36]5916。

47.董怀峑,字觐宸,合肥人。生卒年不详。岁贡充景山教习,候选知县。善属文,工书法。秉性善良孝顺,胞弟董怀巘目瞽,怀峑赴任时将自己财产尽数送与怀巘。卸任后归家,与弟同住十余载,饮食坐卧不离[47]。

48.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乾隆二十五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七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八年,充会试同考官。大考一等第一名,擢侍读。旋出为云南临安府知府,以事免归。著有《梦楼诗集》[36]5899。

49.黄登贤,字云门,系徽州程氏,少失二亲,母舅无为州同知黄雨悟养,遂从其姓,改籍为顺天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雍正二年(1724年),举顺天乡试,年仅十六。乾隆元年(1736年),成进士。得户部河南司额外主事。越七年,实授江南司主事,转员外郎。又二年,进陕西司郎中,皆在户部。后擢广西道监察御史,迁吏科给事中,转刑科掌印给事中,巡视通州漕务。丁忧毕,补户科给事中,再任刑科掌印,巡视江南漕务。三十二年(1767年),改宗人府府丞。明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明年,授仓场侍郎,甫三月,简署漕运总督,是冬实授,加兵部尚书衔。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月十二日夜,端坐而逝[12]2072。

50.张曾敞,字垲似,号橿亭,安徽桐城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十余年后御试翰林,名列第五,进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四迁至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三为顺天乡试同考官,有公廉名[28]第377册,409。

51.官德滋,字为霖,号培初,直隶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武进士蓝翎侍卫题补四川叠溪营游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福建汀州总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调福建福宁总兵[13]第2册,147。

52.张应曾,字祖期,萧山人。生卒年不详。乾隆辛巳(1761年)进士,授庶吉士改工部主事,升员外郎。生性勤敏,文章执笔立成。右手屈伸艰难,能以左手作楷书。著有《谱梅文集》[48]。

53.胡绍南,字衣庵,河南汝阳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卒年不详。乾隆丁卯(1747年)解元,戊辰(1748年)进士[49]。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刑部员外郎,二十二年(1757年)任刑部郎中,三十九年(1774年)任陕西宁武府知府。四十三年(1778年)用山西冀宁道[13]第2册,186。

54.张光宪,字健堂,福建晋江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考选江西道御史,兵科给事中,吏科掌印,转右江道[50]。

55.徐元弼,字春厓,奉天铁岭(辽宁铁岭)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初年秀才,热衷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康熙十四年,留铁岭居银冈书院,后被驻防八旗兵丁占用。徐元弼多方周旋,退为书院[51]。

56.施凤起,字朗亭,号客台,一号迂圃,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市)。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举人。任江山教谕[52]。

57.韩朝衡,字开云,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市)。生卒年不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任吏部员外郎。四十一年五月任吏部郎中。四十二年于广东南韶连道任职,四十五年调广东惠潮嘉道[13]第2册,189。

58.官懋弼,字辅垣,顺天大兴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年不详。由举人充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山东试用,升广东惠州府同知,因丁忧服满赴部候补。乾隆五十七年拣发云南。六十年题补大理寺同知。嘉庆二年四月内补授江苏淮安府知府。五年调补江西饶州府知府。十一年调安徽池州府知府[13]第2册,450。

59.乐毓秀,字汇川,析津人(今北京市大兴区)。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卒年不详。为“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之曾孙。喜读书,喜结交文人雅士。书中并有乐毓秀肖像卷轴全貌[53]。

60.章铨,字拊廷,号湖庄,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生于乾隆七年(1742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充户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任户部主事,四十年(1775年)任户部员外郎。四十二年(1777年)任户部郎中。四十三年(1778年)丁忧,四十五年(1780年)服满以原职用。后任宁夏知府。四十九年(1784年)任湖北襄阳府知府。嘉庆七年(1802年)任广东督粮道,后革职[13]第2册,427。

61.王仲愚,字拙安,号荫台,山东济宁人。生于乾隆元年(1736年),卒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翌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充方略馆纂修,协办院事。又充《四库全书》提调。三十九年(1774年)京察一等,保举监察御史。四十二年(1777年)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翌年升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四十五年(1780年),迁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复授右春坊右中允,为日讲起居注官。次年升翰林院侍讲,以积劳成疾卒,年四十七[54]。

62.程志道,字又川,吴县人。生卒年不详。清代宫廷画师,曾参与清代《大阅卷》《清明上河图》《汉宫春晓图》《庆丰图》《大驾卤簿图》《冠服图样》等画作的绘制[55]。

63.郎赓,字庶康,仁和人。生卒年不详。嘉庆八年(1803年)任睢宁县知县[56]。

64.方维祺,字介亭,顺天(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由举人分发湖南任知县,历升澧州直隶州知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署湖南岳州府知府。五十五年(1790年)署辰州府知府。五十八年(1793年)因失察收税禾降级调用,嘉庆三年(1798年)捐复。十年(1805年)用浙江处州府知府,后降为同知[13]第2册,446。

65.严鸣,字新甫,号香雨,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生卒年不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凤台县知县[57]。

66.吴兰庭,字胥石,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生卒年不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对史书研究颇深。少以文名吴越,壮游燕赵,年六十余游寓京师,与仁和吴长元齐名,时乘“二吴”。嘉庆元年(1796年),与千叟宴,赐御制诗集、杯、缎、藤杖,时人荣之。著有《读通鉴笔记》《南霅草堂集》[36]5946。

(二)不可考诗文作者摘录

1. 东吴傅中翰诗 讳柟。

2. 襄平杨臬使诗 名英,字山斋。

3. 襄平寻乐道人诗 号静远。

4. 长洲汤赞府诗 名惟钟,字健斋。

5. 东吴顾明府诗 名学乾,字强叔。

6. 蓉川袁太史诗 名楠。

7. 钱唐何明府诗 名璠,字开清。

8. 长洲沈雪村诗 讳枋,字师泉。

9. 四明邵雨岩诗 名龙。

10.维扬方西畴诗 讳士疌,字右将。

11. 渤海张司马诗 名永贵,字羽庭。

12. 西蜀沙门静道者词 名无住,号远尘。

13. 东吴陈海峰诗 名家经,字永昭。

14.天宁野石头陀仿子久笔意,拟写变景芦屋三十六图附诗 名片厓。

15. 大兴张偶园诗 名晓,字锦田。

16. 淝上张明府诗 名琏,字耕埜。

17.姚江朱明府诗 名云,字奇峰。

18. 大兴吕廷评诗 讳应声,字审南。

19. 宛平高孝廉诗 名朴生。

20. 北野许明府诗 名淳。

21. 析津官明经诗 名懋斌,字眉山。

22. 吴门周孝廉诗 名梦棠,字甫秀。

23. 析津方明府诗 名维宪,字若波。

24. 长洲顾明府诗 名庆范,字复斋。

25. 长沙蔡孝廉诗 名铭,字载玉。

26. 乌程高明经诗 名世镳,字朗亭。

27. 析津任孝廉词 名会棻,字唫甫,号石香。

28. 析津任明经诗 名又棻,号西唵。

三、《芦屋图诗文》价值

(一)梳理潘荣陛交游脉络

《芦屋图诗文》一书所收诗文,有一些是潘楚吟友人所题,其余大部分是潘荣陛请其友人或同僚所写。文中常有“丁巳秋孟,养疴京师,在廷潘子,以尊王父芦屋图乞题,勉赋里言用答其意”之类小序。并且书中许多诗文作者字号记载并不准确,很多作者的字号记载与传记或墓志铭并不相符,故笔者推测,许多诗文作者与潘荣陛本人并无深交,是潘荣陛持《芦屋图》与《芦屋图乞言引》请各名士题咏,才编成此书。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直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止。近四十年的奔走努力,才得以编成《芦屋图诗文》一书。

《芦屋图诗文》作者差异较大,从时间上看,早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晚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举人;从官职上看,上至内阁大学士,下至知县甚至僧侣与宫廷画师。可以推测潘荣陛并不是善于阿谀奉承、拜高踩低之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潘荣陛善于交际,无论长幼贫富都可以保持一定的交往。诗文作者众多也从侧面说明潘荣陛在官员中颇有声望,才能收集近百位名士的题咏。但这些诗文作者共同的特点为大多是或清廉或仁孝或极富才情之人,如杨中选、董怀峑、郑燮等。从潘荣陛交游脉络中可以看出,其本人应当也是品行端正之人。

(二)对于潘楚吟的考证

除本书之外,笔者所查有关潘楚吟此人的资料大多都存在于他人诗集中,另有《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潘楚吟的记载及评价。而《芦屋图诗文》一书将潘楚吟此人的生平做了更加详细的介绍。《芦屋图乞言引》与《芦屋图书后》及书中收录的他人所做文章中均有对潘楚吟与芦屋的描述“芦屋,先王父之旧居也。在都城东南隅,金鱼池之西,今名半锌街即其处。”“王父号楚吟,以康熙初来,自维扬度地至此。”“楚吟道兄,负才奇伟,慨慷好义,交游半天下而赋性孤特,更放情于诗酒山水之间。”“维扬潘楚吟,甲辰来京师,与前相国今改政涿鹿公,暨其子胎仙太史游。相国乃老,有别业在帝城南半壁街,……且于其寝居之侧,小筑数椽以居潘子,环屋皆芦林。……因自名其居曰芦屋”等句可看出潘楚吟此人才华横溢但性情孤僻奇特,无心于仕途,于康熙三年(1664年)跟随改政涿鹿公从扬州来到京师,居于其寝居之侧,将居室名为“芦屋”。《芦屋图诗文》一书为考证潘楚吟此人生平不可或缺的资料。

猜你喜欢

进士康熙诗文
四进士(上)
走遍万水千山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如此原因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隐忍除奸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