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引导学习,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2021-06-09李玉堂

学习与科普 2021年8期
关键词:无痕质疑整合

李玉堂

摘要:为了形成课上的良好学风,营造实践与思维齐飞的景象,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无痕引导,巧用趣味诱惑;二、质疑引导,规范表达尽现思维的独立性;三、整合引导,组装亲历的凤毛麟角;四、分析引导,使思维锻炼深化。

关键词:引导学习;学生思维品质;无痕;质疑;整合

学习的过程从来都没有什么坦途,所以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上就更应该遵循这一点,给他们设计一些曲折有创造性的挑战,同时以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搭建整个学习过程,以学定教,在过程中促成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明确主导地位,稳扎稳打,确保每一次出手都导向大概念的目标指向,并在其中不给学生现成的道路,而是让他们学会手脑并用自主挖掘寻找思维的绿洲,路径的形成或长或短,或粗获细,怎么样都没有关系,那正是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思维品质。唯有此,孩子们的头脑才得以开发,学习才真正发生。

一、无痕引导,巧用趣味诱惑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课程伊始如若设法调动,事半功倍,为此我喜欢采用无痕教育,利用情景教学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挑战中进入探究思考的备战狀态。以教科版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工具的使用》一课为例,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难点是尝试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我对此进行思考,要想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必须让他们把对工具的原始热情激发出来,要想成功激发就必须给学生找点事情做,以此来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拔钉子的活动,让他们在帮助老师解决困惑的成就感中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本课的研究进程中,当学生们试图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要进行工具的选择,要进行时效性的探究,在实践中他们动手动脑,而这种行动力会带动思维无声的流走,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无痕的,因为这种拔钉子的活动是对学生充满诱惑的,当学生发现用羊角锤可以很好的拔除第一颗钉子的时候,他们试图拔第二颗结果却行不通的时候就会有思维活跃的学生开始思考是不是缝隙太小的原因,紧接着开始认识到这种实践冲突,开始认真起来,对待这一问题,整个课堂都陷入思考中,开始重新审视问题,重新选择工具,一气呵成,因为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善于巧妙地设计这种小情景,将课的带入无痕化处理,学生在自我挖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质疑引导,规范表达尽现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的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大胆有逻辑的完整表达过程中。一个是猜想环节,一个是对结论和现象的质疑思考,我是如何引导并使学生精彩表达,让独立的思维慢慢养成习惯的。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导入中我是这样做的,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瓶子分别装有一些水,比较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过程中学生的猜测中出现了差异,学生们发现了彼此的不同,并且当即提出质疑,在质疑中一些同学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总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竞相表达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中思维的展露并没有那么明显,初步形成量筒的模型,建立毫升的概念,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抽象的概念在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想给与正确的导向必须通过设计,让学生把自己已经了解的问题表达出来,掌握学生前概念才能据此进行思维的深入引导,所以善于表达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是可以训练的,当他比较两个瓶子的时候可以滔滔不绝的叙述原因,当他比较三个问题的时候,冲突就会出现,思维路径的挖掘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就是利剑出鞘的时刻,质疑就是利剑,其他同伴的质疑还有教师的提问就会让学生开始思考自己表达观点的可行性,进而推出抽象化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但对比较液体多少的活动产生兴趣,对比较的方法产生探究欲。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独立的思维表达也在整个小组合作探究中体现出来。

三、整合引导,组装亲历的凤毛麟角

在不断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片段,需要连接组合形成系统思维,这需要运用一现代技术手段把整个过程中的点留心记录下来,再提纲挈领的整合,以期完整的展现曲折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明确集体的思维板块碰撞中形成的大陆板块学说。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如何想明白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教师就是要去帮助学生搭建这种思维自信。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和影》一课的导入中我是这样做的,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引导语:

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欣赏一段精彩的手影舞蹈。

2.现在老师来教你两招,出示ppt影子图片,老鹰和小狗,在实物投影仪上用手展示教给学生。那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一下,我们今天的探究以灯光为信号,熄灯就开始,灯打开就整理坐端正,关灯。

预设:导入预设5分钟结束,手影游戏控制在一分钟左右,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力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设计意图:情景创设,动手游戏立竿见影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自主的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3.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光和影。(板书)

(二)影子产生的条件

1.刚刚大家都玩了影子游戏,现在大家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谈论研究之后,开始汇报

预设:学生往往忽视“屏”这个条件,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等,学生回答影子产生条件的时候或许用词会很随意,要抓住类似词语在副板书处进行规范,使学生明确他们所说的纸、墙壁、桌面、地面都属于屏,手等遮挡光线的物体都属于遮挡物,光和手电筒的辨析也要有力的指出,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手电筒等物体的名字称为光源。

小结:影子产生的条件:屏、遮挡物、光。(板书)

(三)“光源”的教学

1.像手电筒这样的物体叫光源,那么,什么是光源呢?出示ppt给出光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光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学生交流有哪些光源

预设:学生普遍知道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芒而本身并不发光,没有点燃的蜡烛不是正在发光可以排除。

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确立是容不得马虎的,必须字斟句酌,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明确的辨识度。

(四)影子的特点(略)

(五)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就是凤毛麟角的整合,思维导图的呈现,让思维更加外显化,深入的学习品质就是这样养成的。

四、分析引导,使思维锻炼深化

这种引导体现在两端,一端是探究之前,利用已知的前概念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段时间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在明确规律之后用规律去分析日常现象,并且应用规律去创造创新展望未来。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如下:

导入:

(一)认识缆车(略)

(设计思路:学生一定的经验基础,就是他学习的基础。缆车这种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学生对此非常陌生。由于学生对缆车的感性认识很少,重点分析缆车——利用缆绳的拉力拉动车。)

(二)利用重力安装一个小缆车

1、要研究小缆车,就让我们先学着安装一辆小缆车,并在安装的过程中,注意书本上的3个问题。

(设计思路:很多课上我们都忽略掉了教科书的用途,其实细细品味,教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照着安装一个小缆车,不是机械的安装而是带着思考去安装小缆车的。)

2、同学们,你们在安装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小车跑偏了,那我们怎样使小车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不跑偏呢?

3、现在我们桌上的小车会动起来吗?那怎么办呢?

4、最少需要用多少个垫圈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啊?

5、那就赶紧让我们动手试试吧!完成之后请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一行。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了多少垫圈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啊?

7、那你们知道垫圈是怎样使小缆车运动起来的吗?

8、是的(掂垫圈),垫圈是有重量的,这个重量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力,正是这个力,通过细绳拉动了小车。

那像垫圈这样由于自身的重量所产生的一个向下的力,我们称之为重力。

(设计思路:重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重力这个科学概念。)

9、可垫圈一加多,小车就冲下了桌子。这可怎么办是好?你们有办法让小车不掉下桌子吗?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一定的拉力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那么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样影响小车的运动,会对小车产生一个怎样的影响呢?

2、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呢?

我们可以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的大小,用秒表计时来觀察小车运动的快慢。

3、在这个实验中什么条件是不变的?

4、那实验中改变的是什么?

垫圈的个数怎么变化?

我们一般以倍数的关系增加垫圈,这样更加容易测量。比如加2、4、8个垫圈。

5、那在每次加垫圈的时候,你们觉得要测量几次啊?1次行不行?

(设计思路:因为事先考虑周到,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学生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实验效果好。)

6、接下来就让我们2人一组,一个同学摆放车子,一个同学按秒表,测量后要及时记录所用的时间!

(设计思路:让小组同学自行分工,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各组员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

7、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8、现在你们知道拉力的变化会对小车的运动速度产生影响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啊?

是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9、那是不是有了拉力小车就会运动啊?

那你们小组刚才加了多少个垫圈才让小车动起来的啊?如果加一个垫圈或者不加垫圈,小车会运动吗?

要让我们的小缆车动起来,一定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拉力才行啊。

(设计意图:小车的运动,除了和拉力大小有关,还和摩擦力等因素有关,通过教师的质疑,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运动与力》的兴趣。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学生就要研究“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一节课以问题开始,同样也以新的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中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

总之,让思维在理性的制约中徒步前行,没有导航没有意义,教师要做灯塔引导思维的方向,各种思维的方式有孩子们自己创造,每一次思考都是能量在赛跑,绽放独特的美。

参考文献:

[1]孙媛媛.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06):71.

[2]王琳. 浅谈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9, 000(002):188.

[3]罗小刚. 浅谈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策略[J]. 考试周刊, 2019, 000(007):28.

[4]谢琴. 提问——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9, 000(012):P.68-68.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猜你喜欢

无痕质疑整合
底妆无痕
走过青春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教育“无痕” 精彩“有迹”
德育“无痕” 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