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发
2021-06-09胡兴艳
胡兴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在高中阶段的逐步深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关注的热点。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史的引入、化学问题的探究、化学学习的反思、合作学习的开展等方式,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維生根发芽,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化学;化学史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2-0071-02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是当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要减少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束缚,走进学生群体,聆听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一系列诉求,并以此为基础适当调整化学教学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化学思维不再僵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竞争力。
一、合理引入化学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化学史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批判性,化学本身就是在否定中不断前进的。根据化学发展史不难看出,随着人们对化学知识认识的不断提高,给出的批判性观点也逐步增加,正是由于人们的批判和质疑,才引发了对现有化学成果、化学结论的重新审视,去伪存真。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正确利用化学发展史的“批判性”特点,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媒介,通过化学史的引入改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使他们明确批判质疑对于化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
例如,在教学“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化学史树立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第一步,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探讨原子结构模型是如何演变的,让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教师顺势引入化学史,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对原子结构演变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几位,并适当拓展,了解他们对化学发展还有哪些贡献。学生根据任务内容深入挖掘教材,自主归纳整理几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演变做出的贡献。第三步,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整合的信息分析几位科学家在探究原子结构演变时有哪些不足,并且从原子结构演变过程出发,寻找人们的化学认识规律。学生在探寻中发现,科学家在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一直在质疑推翻,目的是总结出正确的原子结构形式。第四步,教师让学生总结科学家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和品质。学生根据原子结构演变的化学史明确了批判质疑的必要性,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化学发展的重要性。如此便达到了树立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预期教学目标。
通过化学史的引入为学生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学生在化学史的学习了解中会逐步明确批判质疑的真正意义,进而主动改变自身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参与到化学批判性学习中,为今后的化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批判性思维较差的学生往往问题意识也比较薄弱,没有自信表达内心的想法,将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的内容视作真理,缺乏质疑能力。对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化学思维,帮助他们养成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好习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诉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情境的创设手段,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带着问题思考化学知识,进而掌握从表象看本质的技巧,加快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氯气的制取”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快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速度。“氯气的制取”的实验依据是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各种可能,如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在氯气的制取实验中试纸先变蓝然后又褪色呢?教师可以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学生在情境推测中产生了质疑和分歧,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过量的氯水将试纸漂白了,二是过量的氯水把溶液中的碘给氧化掉了。教师顺势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以发散学生的化学思维。学生根据自己推测出的结论又进行了二次实验:把碘水再次滴到褪色的试纸上,观察试纸的变化;在褪色的试纸上滴淀粉溶液,观察试纸的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质疑和批判,学生实现深入探究;再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学生对氯气的制取实验中的一系列化学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有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质疑和批判欲望,而学生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化学思维得到发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开展反思纠错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生课堂中暴露出来的概念混淆,课堂习题和课后训练中呈现出的典型错误以及对于常见化学现象的错误解释,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修订习题时不会反思,而是边看正确答案边修改,导致他们在之后的做题中屡做屡错,本质原因是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在习题训练中要明确分析和反思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和狭隘性,使他们在批判反思中掌握化学知识本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效果。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其主要作用是整理归纳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学生在分析错误原因时会不由自主地应用批判性思维,探究错误解法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异同,挖掘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针对化学考试,教师设计一系列的反思记录表,要求学生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把试卷上的错题记录在反思记录表上,寻找学习漏洞,及时弥补,并附上下阶段的争分策略。考虑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从学生中评选出最佳的错题本和反思记录表,在班级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进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传阅错题本和反思记录表,相互评判,指出他人在反思总结中的不足。为了找出他人的不足,学生会更加投入地钻研分析化学错题,评判也变得更加深入细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错题给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他们的化学学习保驾护航。
反思纠错训练的开展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之后的习题训练中学生会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化学题,牢记自己犯下的错误,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教师要不断强化习题训练,为学生提供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平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反思纠错中掌握批判质疑的技巧。
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容易受到组员见解和想法的刺激和启发,产生所谓的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有利于思维多样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倡导合作学习,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性,教师在小组分配时要体现公平性和互补性两大原则,公平性体现在每个小组中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数量一致,小组竞争时不会出现学习能力差距;互补性体现在小组成员的化学能力互补,在化学批判中能给出不同的意见,产生化学思维的碰撞,相互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明化学批判的方向,确保学生的合作有目的性、针对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學生的化学思维品质有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浓硫酸的特性”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创设实验情境:在无色试剂瓶中装有硫酸,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试剂瓶中的硫酸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小组给出的实验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测量密度,浓硫酸密度大于稀硫酸;(2)观察溶液的黏度,浓硫酸的黏度更高一些;(3)把溶液滴在纸片上,纸片遇到浓硫酸会变黑。这时教师可让小组成员审视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分析探究相关结论是否可行。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每个小组都会努力寻找其他小组存在的弊端。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联系理论知识,提供理论支撑;有的动手操作,探究结论的可行性。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对“浓硫酸的特性”以及化学实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批判性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应用批判性思维时更加的自由,他们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质疑大胆地向大家呈现,思维不再僵化,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批判质疑水平。
综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把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诉求结合在一起,给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化学学习平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受益终身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