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2021-06-09胡金涛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德育

胡金涛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好语文,就是学做好人。”因此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学生们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找准切入点,即从教学重难点处、文本的矛盾点处、文本的留白处、文本的最美处切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德育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定义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对韩愈那句话的深刻诠释,更是对广大教师们的明确要求。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打牢根基、树立“道心”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把立德树人定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像春雨般洒向孩子们的心田,在引领学生涵泳文字、品悟文本中自然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准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于教学重难点处切入,渗透家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涵,尤其要从教学重难点处入手,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我在备课时确立的重难点是“弄懂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一致认为是晏子的能言善辩、机智勇敢赢得了楚王的尊重。我适时抛出问题:为什么《狼和小羊》故事中的小羊有礼有节地反驳却仍被狼吃掉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弱者会被强者欺负。他们也明白了晏子能赢得楚王的尊重,是因为晏子的身后有同样强大的齐国,是强大的国家实力,让他有了底气,有了尊严。抓住这样的切入点,我又出示1919年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相关资料和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阅读和观看。1919年中国代表团里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此次大会上的演说生动简练,句句在理,论证严密,但丝毫不能挽回山东青岛被瓜分的命运。然而七十多年后,1997年7月1日,我国成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突破了《晏子使楚》一文的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国富则民强,个人与国家息息相关,国民必须自强,有担当。抓住文本的重点,补充资料,拓展思维,引申思考,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又于无形之中浸润着家国情怀,让孩子们增强强国意识、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二、于文本的矛盾点处切入,点化人格之美

“矛盾点”的设计是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创作手法,尤其在表现人物品质、表达文章中心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矛盾点处切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居里夫人外貌神态的语句,孩子们从“端庄美丽”“略显疲倦”“淡薄”“眼花耳聋”等描写中发现了矛盾之处:为什么居里夫人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如此“淡薄"?为什么把珍贵的诺贝尔奖章给孩子当玩具?居里夫人美在哪里?孩子们从文本和补充的阅读链接中找到了答案:居里夫人潜心于科学研究,淡泊名利,这样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她的人格之美——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美,为科学献身的美,淡泊名利的美!抓住这个矛盾点,我又适时地出示我国当代“布鞋院士”李小文的资料,让学生从李小文院士消瘦的外表、朴素的衣着与他在科研领域的伟大贡献的强烈对比中受到震撼,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人格之美的点化——献身科学,专注工作,淡泊名利。

三、于文本留白处切入,培养意志品质

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和中国画一样讲究留白,给读者丰富自由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其产生审美的愉悦,同时也为师者提供立德树人的契机。在《关尹子教射》一文中,“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一句就是文本的留白之处。要知道三年背后凝聚着列子多少的努力和汗水呀!面对此处的留白,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品悟。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三年之中,列子是如何“退而习之”的?学生们兴致勃勃,连班上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思如泉涌,说列子如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何练臂力、练眼力。当我问他为什么说得这么好时,他说:“我的跆拳道教练就是这么要求我的。只有苦练才能成功。”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给予他鼓励,同时也传递出同学们内心对这句话的认同。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课文对“父亲”的描写极为细致生动,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突出了“父亲”的了不起,但对“儿子”的描写却极少,而这正是文本的留白处。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文中的“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的。同学们积极发言,想象着阿曼达的坚强、乐观和对他人的关爱,从而认识到阿曼达的了不起。言为心声,这样的练习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留白处,让他们在想象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陶冶情操,也填补了孩子们意志品质上的空白——优秀的意志品质已经投射到他们心灵的底片上。

四、于文本最美处切入,滋养高贵的心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落实语文课标中的德育、美育目标,我认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從文本的最美处切入,让美滋养出高贵的心灵。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同学们带着对丑小鸭的同情与喜爱齐读最后一段。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知道孩子们感悟到了童话故事之美。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经典文字之美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未来着色。基于这些思考,我认为不到500字的故事梗概式的课文不足以达到这一目标。于是我出示7000多字的原文读给他们听,使其从原文中认识丑小鸭的出生和成长。再与课文对比,让他们说说这则童话中最触动自己的地方。有的同学说:“丑小鸭受了很多苦,它很坚强。”有的同学说:“丑小鸭从小就有梦想,再苦都没有放弃。”还有的说:“它成了美丽的天鹅后,一点也不骄傲。”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们认识到丑小鸭的“丑”只是世俗的审美标准,丑小鸭的美,在于心灵的高贵!是的,丑小鸭的这种“逆境中坚忍,成功时谦卑”正是这篇世界著名童话传递出的美德内涵,让学生明白真正的高贵,应该是心灵上的高贵。我深信:拥有这样高贵的心灵,每个孩子都会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的确,语文教学尤其要与立德树人紧密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丰富的德育智慧,找准育人的切入点,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抓住时机触发孩子们向善向美之心,为他们的精神世界点亮灯塔,帮助他们实现惠及终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钱理群.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C]//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洪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19(1).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语文教学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