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6-09王玉霞李君
王玉霞 李君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科 224000
炎症性肠病作为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的一种,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该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及血便等症状;同时,由于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严重影响〔1〕。张颖〔2〕指出,该疾病的发生与蛋白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对改善其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周秀娥〔3〕还指出,通过改善患者饮食习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其复发率,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由于多数患者长期受该疾病困扰,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尚星辰等〔4〕指出,对该类患者采取积极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探究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对该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特选取8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5〕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岁,且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③认知及沟通功能均正常者,④对本研究目的及内容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伴有肠癌、肠梗阻等肠道疾病者,②伴有心、肝、肾等内脏功能严重异常者,③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者,④无法按时复诊或配合随访工作者。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29~56岁,平均(37.98±4.26)岁;病程1个月至6年,平均(3.12±1.64)年;病理类型:UC 51例,CD 35例;文化程度:初中17例,高中/中专49例,大学及以上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1.2.1常规组 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遵医嘱用药、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强化心理干预 ①开展良性沟通:于患者入院后,陪同其进入病房,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亲切的沟通,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开展初步健康教育,使患者初步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因素,告知其正确面对自身疾病,平稳其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疑虑,并对其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以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另外,在查房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以此开展相应护理工作。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患者情绪波动的关注,并通过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护理需求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可指导患者感受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关爱,进而提高其面对疾病及治疗的信心。③告知患者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使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其疾病发生、发展的不良影响,同时告知患者控制情绪的方式,使其通过冥想、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平稳自身情绪;另外,告知患者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并指导其将悲观、失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合理方式宣泄出来,避免因负性情绪过度积累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④开展娱乐活动: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开展下棋、书法、读书等娱乐活动,丰富其生活,进而改善其不良情绪。
1.2.2.2饮食干预 ①通过座谈会或讲座等方式告知患者炎症性肠病的饮食需求,同时告知该类患者及其家属自身不同食物的烹饪方式、进食原则,帮助患者选取更有助于自身疾病的食物。②制定个性化食谱:在治疗初期,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食谱,以调整患者饮食习惯,食谱中应排除患者不耐受的食物,适当增加患者日常生活中食用较少的食物,并逐步增加鸡蛋、牛奶、鱼、虾等食物;在添加忌食食物时,保证循序渐进,避免因短时间内添加过多食物造成胃肠负荷过重等情况。③落实饮食日记:对患者每日饮食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进食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并通过对比,查询患者不耐受食物。④寻找代替品:对饮食日记中记录的患者不耐受的食物进行总结,之后对患者每日进食量及能力进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选取营养成分能够代替或基本能够代替的忌食类食物,并根据患者实际需求,更换其原有食物。⑤饮食习惯的培养:逐步将患者进食习惯引导为少食多餐,以降低对患者胃肠道功能造成较重负担,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及抑郁自评量表(SDS)〔7〕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两量表均由30项条目构成;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相应不良情绪程度越严重。③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8〕对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且分数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4个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由于炎症性肠病病程较长,且极易复发或发生并发症,导致患者常伴有腹痛、腹泻或便血、乏力等症状,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困扰,加之治疗费用逐渐增加,导致患者心理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9〕,而该情况又可进一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该类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护理多重视患者的病情,而忽视对其心理状态的干预,加之患者在治疗期间其饮食多由患者家属负责,护理人员仅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干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其结果显示,该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1 联合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原因:①在饮食干预中,对患者忌食食物〔10〕进行干预,有助于避免其对患者肠道造成过重负担,进而有助于改善其肠道功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更好的控制;②陆清省〔11〕指出,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患者肠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而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合理调控患者饮食,有助于改善其肠道内免疫功能〔12〕;③由于该疾病为炎性反应,因此患者免疫水平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影响,通过开展饮食干预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进而能够显著促进其症状的改善,进而改善其免疫功能;④患者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免疫功能,因此通过合理宣泄并控制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有助于改善其免疫功能。
3.2 联合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与常规心理干预患者更多地被动听从相应指导不同,本研究中更加重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有助于其面对自身疾病,进而改善其失望、悲观等情绪〔13〕;②在本研究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一方面告知患者如何控制不良情绪,另一方面鼓励患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进一步避免不良情绪对机体产生的影响〔14〕;③由于患者不良情绪的显著改善,其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明显提高,进而有助于改善其症状,而其症状的改善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3 联合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两方面:①生理方面:患者症状的显著改善,使疾病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降低,因此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15〕;②心理方面:患者心理状态的显著改善,使其更加积极地面对自身疾病及治疗后生活,也有益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联合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