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耳症伴颞下颌关节病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2021-06-09庞慧琪车晓霞
庞慧琪,车晓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北京 100050)
常见耳部症状(以下简称耳症)包括耳鸣、耳痛、听力损失、耳部不适及眩晕等,常由耳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噪声、心理因素、疲劳、运动等因素诱发[1]。颞下颌关节病(TMD)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其症状包括颞下颌关节弹响、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开口受限、咀嚼肌肌痛[2]。TMD的常见诱发因素为咬合关系、关节创伤、运动异常和心理状态[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耳症与TMD症状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且这两种疾病在患者人群分布上存在伴发联系[4-5]。本研究对北京地区女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耳症伴TMD的发生状况及诱发因素,以期为临床进行耳症伴TMD跨学科联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7年7月15日至2018年7月1日将通过社交网站共发放问卷790份,剔除未完整填写答卷及同质或互斥题目回答不协调者,得到有效问卷759份,受访女性平均年龄(22.37±1.42)岁。本研究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女性;(2)年龄大于或等于18周岁;(3)居住于北京地区。排除标准:(1)患遗传类疾病,如先天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2)患生长发育异常,如生长激素缺乏症、性早熟等。
1.2 方法
1.2.1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由3名正畸专业主任医师组建的课题团队,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的基础上,参考2014版国际TMD诊断标准的症状自评问卷及相关文献进行筛选[1-3,6],制订初始问卷,并将所订调查问卷发布于社交网站,通过链接进行推广。问卷内容及问卷设计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1)出生年月;(2)全身健康状况;(3)是否主观认为自己曾有或正在经历TMD症状,如颞下颌关节弹响、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张口受限、咀嚼肌肌痛;(4)是否主观认为自己曾有或正在经历耳症,如耳鸣、耳痛、听力损失、耳部不适、眩晕;(5)耳症及TMD症状是否由以下因素诱发,年龄、寒冷、言语、进食、压力、疲劳、外伤、噪声、体位、眼运动、月经。
1.3 统计学处理
有效问卷结果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及分析。首先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后再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耳症伴TMD症状危险因素,比较年龄、言语、进食、压力、疲劳、噪声、体位,寒冷、外伤、眼运动、月经对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的影响关系。计算各因素与耳症伴TMD症状联系的OR及其95%CI,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率
759份有效问卷中患耳症242例,发生率为31.88%;患TMD症状232例,发生率30.57%;患耳症伴TMD症状128例,发生率16.86%。
2.2 耳症伴TMD症状诱发因素
对耳症伴TMD症状的诱发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言语、进食、压力、疲劳、噪声、体位对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寒冷、外伤、眼运动、月经对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耳症伴TMD症状的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3 不同年龄组耳症伴TMD症状发生率比较
18~25岁组耳症伴TMD症状的发生率为11.90%(37/311),25~45岁组为23.43%(71/303),45岁以上组为13.79%(20/140)。25~45岁组耳症伴TMD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18~25岁组及45岁以上组(χ2=14.088、5.629,P=0.000、0.018);18~25岁组与45岁以上组耳症伴TMD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05)。
3 讨 论
常见耳症包括耳鸣、耳痛、听力损失、耳部不适及眩晕,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为16.45%~36.41%[7]。TMD的常见症状包括颞下颌关节弹响、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开口受限、咀嚼肌肌痛等,女性患病率为15.27%~72.11%,为男性的1.26~2.13倍[2-3,8]。耳症与TMD均女性好发且两种疾病的伴发现象已被学界广泛认同,而该两种疾病的分别诱发因素已经被广为探索[9-12],但目前缺乏将两种疾病的病因合并考量的研究。本文将耳症伴TMD症状作为整体,并在其好发人群中探究其相关因素的调查。
年龄影响众多疾病的发生,既往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耳症发病率增大[13],而TMD的发病多始于青春期后,在20~40岁人群中患病率最高[14]。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对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耳症的发生产生影响[15],且雌激素可影响颞下颌关节的生长、代谢及结构重建等并能影响疼痛的调节[16]。青春后期至育龄期、围绝经期的女性雌激素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17]。本研究证实年龄与耳症伴TMD症状相关,其变化趋势与单独的耳症发病率不一致,与TMD发病率及雌激素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年龄引起女性人群中耳症伴TMD症状的作用机制可能受雌激素表达量影响,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进行研究,以期对其病因学机制进一步科学探索。
言语、进食等都必须通过髁突运动进行,而临床实践及既往研究证明,髁突异常可能会引耳症及TMD[18],这可能是言语、进食诱发耳症伴TMD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其可能由髁突运动幅度超过生理适应范围、运动发生功能障碍等引起的关节内结构紊乱、炎症性损伤在长期作用下可造成炎症向中内耳波及所导致;亦可能为颞下颌关节区的耳颞神经通路受髁突压迫而被激活,导致鼓室张肌反射性挛缩冲动引起耳症[19]。因此,临床上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及动态超声观察髁突,如出现髁突结构异常、双侧髁突运动轨迹的不一致或髁突各项运动最大值异常等则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耳症或TMD[20],需完善相关检查从而避免漏诊。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认为,耳症与TMD普遍受心理因素影响[9-10,21],这与本研究所得到压力、疲劳诱发耳症伴TMD症状的结论相一致。2005年马绪臣等[22]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倡导从躯体轴和心理轴两方面对TMD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本课题组结合研究结果亦提倡对于耳症伴TMD症状的患者同样应使用TMD双轴诊断法及诊断性会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心理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躯体和心理双重评价,进而开展正确而有效的治疗。
噪声暴露可引起多种耳症,初期表现多为轻度耳鸣或暂时性听力损失等;噪声暴露时间越长或强度越大,耳鸣和听力损失越重,最终可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且伴发失眠、焦虑、眩晕等症状[23]。本研究结果显示,噪声与耳症伴TMD症状的发生相关,未来可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等以探索噪声对耳症伴TMD症状的致病机制。
有研究指出,在体位改变时颈椎之间发生相对移位,刺激交感神经受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椎动脉收缩脑血流改变可引发耳鸣、眩晕等症状[24]。对于此类由体位引起的耳症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多采取对症治疗。而TMD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如针灸、咬合板等是否可以全部或部分缓解体位改变诱发的耳症伴TMD症状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耳症伴TMD症状的发生与年龄、言语、进食、压力、疲劳、噪声、体位有关。而耳症及TMD在临床上分属不同学科治疗,因此,需要建立跨学科合作,共同在临床上警惕此类危险因素,做好早期防治工作,并积极对因治疗,以利于缓解患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