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的调查分析

2021-06-09戚英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问卷家庭

戚英杰,冯 刚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2250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需要都能得到很好地满足[1]。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促使每个学生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必须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变当前整齐划一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的教育[2]。但是,目前高职生源层次多,学生整体素质差距大,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上的一个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当前高职专业教材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吃不下”;二是学生认知的差异性,导致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三是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分工日趋细化,致使企业岗位需求众多、要求不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不足,显得“适应不良”。

二、文献综述

差异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比较分散,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还未成型。国内对差异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主要从个体特征、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阐述。《辞海》中对“差异”的定义是指差别、不相同或者统一体内在的差异,即事物内部包含着的没有激化的矛盾。早在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其针对学生悟性不一,采取分层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3]。”现代学者华国栋等最早对差异教学进行了理论梳理归纳,并于2001年出版《差异教学论》一书。他认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这个差异包括个体间的差异和个体内的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4]。曾继耘(2006)认为:“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构建一个能涵盖各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体现课堂教学特征的分析框架,并把众多的个体差异变量放到这个框架中加以分析,明晰每一变量的差异状况及其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意义,进而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结构体系[5]。”楼朝辉(2009)认为:“面对存在认知差异、情绪差异、社会差异和身体差异的学生,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彰显差异,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差异化发展[6]。”王平、鲜亮(2019)认为:根据学习成绩绩点数据分析,依据大学生个体差异应按20%、50%和30%的比例分为3 个集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学习集团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针对不同集团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差异化教学策略[7]。

国外学术界虽然对“差异教学”没有明确具体的研究,但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业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较多,比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在外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这正是基于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而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等。前人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差异进行研究,对影响学习效果的要素研究并不多[5]。本文根据曾继耘提出的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变量理论来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差异。课题组认为:由于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必须在变量分析表中新增差异变量,即家庭背景,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学生差异变量分析表

三、学生差异现状调研方法及验证

基于上述理论构想和差异变量,课题组调研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旅游职业学院6 所省内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学生学习情况和专业发展瓶颈等相关问题,利用腾讯问卷在线系统设计并发布了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初始问卷。课题组在设计前,邀请了150 名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展访谈活动,了解他们对本专业学习的现状、困难、想法和建议。根据访谈内容,参考史秋恒等自主研发的《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设计本课题调查问卷。

为了提高问卷信效度,课题组邀请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教科研处教授1 名和5 名各专业副教授教师对调查问卷的题设表达、逻辑结构和影响因素开展多次集体讨论修改。该问卷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学生差异调查问卷及量表,最终形成了共计23 道题设的初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 scale 进行计分,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由“5=非常赞同”“4=赞同”“3=既不赞同也不反对”“2=反对”和“1=非常反对”组成。每个学生的调查问卷回答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换算加成,问卷总分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目前的学习现状及个体差异[7]。本调研采用SPSS 25 分析工具,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为了验证问卷的有效性,课题组首先通过对本校246 名被调查者开展试验性问卷调查,回收数据经过T 检验,其中有2 道题设数据特征不明显,其余均显著有效。因此,去除相关性不显著的题设,最终形成有效题设21题,其中针对学生差异变量合计12 个小题(基础系统4题,动力系统2题,操作系统4题,方向系统2题),其他相关调查题设9题。

四、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通过向省内6 所高职院校2146 名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回收量2053份,浏览量2196 次,回收率95.67%,平均用时3 分41 秒。在父亲职业调查中,我们把问卷中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归为优势等级;“私人企业”和“自由职业”归为中间等级;“务农”和“待业及其他”归为基础等级[8]。在家庭年收入调查中,我们把家庭年收入超过20 万归类为高收入;年收入在5 万~20 万归为中等收入;年收入在5 万以下归为低收入。具体调查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从表2 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家庭基本状况比较复杂,从统计数据可知:一是父母学历多为高中毕业,层次不高。从2053 名受访者的信息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父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1.98%,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却占到了88.02%,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家长的学历层次不是很高,在对孩子的学业指导、思想及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生职业规划上给予的帮助不多。二是父母的职业以中间等级居多(即私营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占多数),尤其是农村家庭和贫困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据了1/3 的比例,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人脉资源和持续发展等背景情况不占优势,父母普遍对家庭教育观念及重视程度可能不够,这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及深入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是从录取形式来看,学生来源以高中提前招生为主。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高考的选拔,部分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导致学业效果不佳。通过高中统招(包括了省内和省外生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仅占10.13%,表明专科统招生源严重不足,且当前高职专科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对优质高中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即使部分考生达到了专科投档线,也宁愿选择复读。因此,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并不高。

同时,为了检验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对四种学习要素的数据进行赋值计算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其显著性。从表3 中可以发现,各学习要素卡方检验值均较高,P 值均远低于0.05,表明模型拟合度较高,各要素对学习效果影响比较显著,具有很好的参考性。

表3 各学习要素的卡方检验值及显著性

五、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情况总体较好,但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比例提高需要引起重视

由表4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系统平均得分为2.20,动力系统的平均得分为最高的2.815,表明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方法和基础上的不足比较认可,但是在学习动机上,高职学生并不逊色于本科学生,具有较强获得成功的意愿。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原因或学习态度,导致在初高中阶段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容易产生学习畏难情绪,进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二是高职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能进入本科以上院校继续学习,这部分学生并不甘心成为学习的失败者,其在内心深处对较好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期待[9]。同时课题组在数据中,也发现约19.2%的学生在学习选项中,选择了“无所谓”,表明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到迷茫,无从下手,甚至逃避学习,学习仅仅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因此学习效果不佳。

表4 各学习要素的均值及标准差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各项变量中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相对复杂,既有优势等级家庭,也有中间等级家庭和基础等级家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方法、动机和持续性有很大的差异。而来自基础等级家庭的学生,其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往往对实用性课程更加关注,且学习效果较好;综合素养性课程则关注度不够,成绩一般。除此以外,来自农村弱势群体和城镇低保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变量的各项指标上,与城市优势家庭学生差异明显,比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城市背景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和创业企划的能力,明显高于农村背景学生。这也直接印证了我国当前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别。

(三)课堂体验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远超其他因素

问卷第20题是“你认为什么样的课堂体验对影响学习效果最重要?”,这是一道多选题。如图1所示,有71.5%的学生认为“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其次,有46.3%的学生选择“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课堂”;仅有36.6%的学生选择了“丰富扎实的实践课堂”和35.8%的学生选择了“充实理论知识的课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愉悦的课堂体验重视超过知识本身、组织形式等其他因素。大部分高职学生更喜欢活泼有趣的课堂,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沉浸度,将学生从手机上拉回到课堂中来,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图1 课堂体验调查统计

六、结论与建议

(一)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

本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能独立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汲取知识。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压力、高考成绩不理想等原因,在学习上感到自卑、畏难和迷茫,学习内驱力不足。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可以通过设置专职学业咨询师,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完善课程重修制,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宽进严出”的新格局[10]。

(二)合理分组,促进不同学生“适合”发展

从调查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分布比较广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差异较大。为了推动教育公平,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差异,采用隐形分组,即不明显区分学生的方法,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知识要求,又允许不同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及要求。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完成教学基本任务,更可以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教育活动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丰富教法,提升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课堂体验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的期待,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理工科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发散性。但是,这样的课堂往往缺乏师生互动交流,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交互性、自主性和学业成就感,往往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理工科专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着力营造高职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宽松”课堂环境。学生只有在身心愉悦、充满好奇的状态下,才能充分挖掘高职学生的潜力,使之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最终爱上学习和探究。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问卷家庭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问卷大调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