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专业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6-09金海峰吴懋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源分层分类

金海峰,吴懋刚,坎 香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江苏 江阴,214405)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生源变得多样复杂。以2019年为例,江苏省高职院校普遍有多达8 种生源类型,分别是:省外统招的高中毕业生,省内自主提前招生、统招、注册入学的高中毕业生、省内对口单招、“3+3”中高职衔接、注册入学的中职生,以及扩招的社会人员生源。由于入学渠道和录取标准不一,不同省份教育水平不均衡,中高职学生及社会生源的学业基础不平衡,使得高职生源特点和需求更加多样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1]”

一、理论依据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孔子曾经分析与评论他的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意思是: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天生德”“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承认个性的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不回避矛盾,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见解。“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其对当前高职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性教学理论

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为原则”,赞可夫认为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学生有所谓的“好”“中”“差”3 种类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低,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信心,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薄弱[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因素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人类与生俱来的都拥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个人在这八种智能的拥有量上不同,因而不同的个体都有着自身较为显著的优势与特长。多元化智能理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兴趣特点、个性差异,努力营造情景化、多元化的教学环境[3]。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化特点,给高职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新形势和新变化使得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面临亟待解决问题。

挑战1:在高职生源多样复杂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强。高职生源质量的变化,学生厌学、逃学,缺乏职业追求,也会让教师教学丧失信心,因为学生学不好,教师就没有获得感,没有获得感,授课、备课就缺乏激情、缺乏动力[4]。

面对新变化,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传统“标准化”授课模式,积极倡导分层分类教学,以便教师重新取得获得感、成就感。

挑战2:统一的“标准化”课程大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采取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核指标,一方面高估了部分学生学习的能力,却也低估了另一部分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没有学习的参与感,感觉只是一名观众、一名旁观者,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学生中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消化不了”,从而因为失去学业幸福感而厌学逃学,一部分学生则因为“吃不饱”没有学业获得感而藐视学习、丧失更高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针对生源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主张学生差异发展,彻底解决“消化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挑战3:现有教学模式与生源特点不相适应,不能很好满足分层分类培养的需要。现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教授,而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思维难以发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

面对新形势,高职教育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积极主动运用启发式、问题式、研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沉浸体验式学习环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6]。

三、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

高职院校招生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变化,促进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可以依照“分层建设、分层递进、分类教学、分类评价、分类成才”的路线,采用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为中心,深化“三教”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8]。

(一)教学目标分层递进

针对高职生源多元性的现状,分析中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9],建立分层的教学目标,如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展知识与技能。各层之间是迭代递进的关系,给学生自主选择定位、自主充分发展的机会。

(二)教学资源分层建设

为支持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提供丰富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的条件。以高职专业课程为试点,重组教育教学内容,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并建设相应分层的课程资源。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实验实训、作业、考纲进行分层,分为认知了解型、必知必考型、专业拓展型,以及课外提升型。依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完成配套的PPT 课件、微课、授课讲义、实训项目、工程案例、教材的编写,同时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发虚拟现实辅助实训平台,构建课程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项目化沉浸式教学体验[10],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目标、持续“挑战”任务,逐步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分层分类

根据学生特点柔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1.学生分类分层

根据课程性质和专业生源特点,依据专业或者专业方向等类别进行分班授课。以全校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高职生源中包括中专、高中以及社会招生等3 类学生。中专生源又包括省内对口单招、“3+3”中高职衔接、注册入学,其中,“3+3”中高职衔接生源在中专阶段已经完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初级认证,已初步具备了Office基本操作能力,而高中生源、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的学生较为复杂,有部分已经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认证证书,有些同学还没有获得该认证,其学习其掌握水平也不一致。

与此同时,在同一班级里面可以将学生柔性化分为基础类、技能类、提高类3 个类别,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属于基础类,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专业类,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逻辑思维强的学生为提高类。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类学生,重点关注其生活状况,加强考勤、加强转变其学习态度,学习上以实验操作为主,逐步引导其建立学习的兴趣,以免其沉迷于游戏、网恋中。技能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以被动为主,缺乏主动性,缺乏探索、钻研精神,学生上基本能够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作业。针对技能类学生,可以外出多参观、多交流、多观摩,使其进一步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类学生可以担任班级的项目小组长,加入专业社团。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课程拓展任务的学习的同时,还包括提升专业英语、学习前沿技术,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认证,以及参加企业项目实战、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意愿和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生分类,鼓励每一位学生完成高层次任务,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教学、充分发展[11]。

2.授课分层

课前:教师分发预习任务,提出疑问。通过课前学习的反馈,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困难所在,再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节奏。

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难度的学习情境,不同类别的学生自由选择不同情境的教学内容,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类别学生的优势,比如提高类学生对专业类、基础类学生的辅导作用,弥补大班授课教师精力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课后:教师根据分层的教学目标,分发分层的作业,或者相同作业,但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提高类的学生评阅要求高于基础类学生,在保证作业正确的同时,注重作业的质量,比如代码的效率、书写习惯等。

3.评价体系分层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侧重点的不同,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其不直接关系期末成绩,而是聚焦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成长的空间和趋势,尤其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的转化情况。总结性评价关于结果,即学习课程、学习模块、学习任务、一节课的最后成果,用于评价一个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功与否。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层考核和评价体系,势必会因影响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推进,也是体现分层分类教学效果的关键。高职专业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和评价体系与每位学生学习过程、期末考试关联起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转变、学习成果的多少、学习知识的多少、掌握技能的深浅。

4.以学习为中心,建立分层分类的全过程分析评价体系

坚持以学习为中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学习成果和发展,使得教师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更积极、更充分,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观察每个学生,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精神状态等动态信息[12],与学生开展“课前、课中、课后”多样性的互动交流,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理论更透彻、技能更扎实、经验更深刻。

同时,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建立分层分类的全过程分析评价体系,借助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过程分析评价系统,采用“目标定位和考核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考核内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将学生的出勤、作业、实验、社会服务,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的转变情况等日常表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与此同时,建立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职业教育学分制银行,深化“学分置换”“以赛代评”的弹性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技能竞赛、论文专利、职业技能证书、社会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成果的学分置换制度,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表1 教学活动与评价目的对应

四、结语

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分层分类教学模式,依照“分层建设、分层递进、分类教学、分类评价、分类成才”的路线,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资源和考核分层,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做到对症下药,尽力挖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采用AI、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全过程分析评价机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动态分析,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着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以学习为中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生源分层分类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分类算一算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有趣的分层现象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分类讨论求坐标
雨林的分层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