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在沈湘老师身边学习的日子

2021-06-09

歌唱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沈先生艺术歌曲歌剧

刘 跃

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就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中国最杰出的声乐教育家之一——沈湘先生。我跟随先生系统地学习了八年,回忆与先生学习时的点点滴滴,每一刻都刻骨铭心,这是我艺术生涯的起点。2021年11月11日是沈先生100周年诞辰,谨以此文来回忆跟随先生学习的美好时光,不忘先生的谆谆教诲,学习先生伟大的人格,传承先生的高超技艺!

我的母亲极其爱好声乐,有着很好的嗓音条件和乐感,遗憾的是,她没有机会走入音乐殿堂,她将音乐理想寄托于我。自幼受母亲影响,我也非常喜爱歌唱。初二的时候,我就已经变完声了,在母亲的鼓励下,我跟天津歌舞团的昝学亮老师开始学习声乐。初中毕业时便考入了天津歌舞剧院学员班。在歌舞剧院里经常听到有人提起中国最棒的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沈湘先生的大名,我连做梦都想着能聆听沈先生的教诲,做先生的学生。

这是我的梦想,并成为一种激励与鞭策。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我对声乐有了新的领悟,从原先的喜爱变成了热爱,又从热爱变成人生的志向——自从登上舞台独唱开始,我就立志将来做最棒的歌唱家!

志向是目标,我就像是水手,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最需要的是灯塔。许多声乐界的前辈推荐我去拜访沈先生,可是,每天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去向先生请教,先生不得不婉拒一些慕名而至的学生,当然也包括我。我没有气馁。有志者事竟成,198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梦想成真,沈先生真的把我收下了!

在大师身边学习是何等的幸福,难以用语言表述。今天对先生的追忆,还是得从学业说起。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与先生学习后,先生第一次给我留的作业是意大利艺术歌曲《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胜利啊胜利》《在这阴暗的坟墓里》和莱波雷洛的小咏调《从早忙到晚》。先生反复强调语言一定要精准,并且经常让我晚上到家里去,帮助我纠正外语发音。在先生的严格指导下,我的进步很快,多次受到当时来华访问的大师们的赞扬。

经过沈先生几年的训练,我在声音、音乐处理、作品内容表达和对观众的感染力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收获。1984年,我参加国际声乐选拔赛取得了好名次,并于1985年受文化部指派,代表中国去英国参加“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由沈先生带队)。这是我第一次去欧洲参赛,好在有先生在身边!那时,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并不多,特别是声乐界。眼看比赛临近了,我却开始有些怯场。因为当时“卡迪夫比赛”的赛制与现在不同,没有年龄限制。我们到了英国看到参赛选手的介绍时,真的吃了一惊,有好几位选手已经在国际歌剧舞台上演过多部歌剧了,我真害怕拿不到好成绩无法向老师、向国家交代。沈先生怕我心里没底,特意为我安排了四场热身性质的公开音乐会。

通常来说,“卡迪夫比赛”每场有五位选手参赛,即便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场次,也只有一位胜出者能进入决赛。我们那场另一位男低音(芬兰人)当年已是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的主要演员了,而且我们俩的参赛曲目也有重合的,他唱得真的很好!他是在我前面两位出场,我的压力很大,我必须夺得当场第一名才能晋级。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沈先生提醒我:“唱内容,用心唱!”先生始终陪在我身边,我的底气一下子就足了,发挥得很好。感谢评委们的认可,那天我以头名胜出,并在决赛中获得第三名(当时的赛制是只选出前三名)。

还有一件事更令我终生难忘。记得我读大三的时候,有一天先生通知我从下周开始去蒋英老师那里上一个月的课,专攻德奥艺术歌曲。大家都知道,蒋英老师少年时就去了德国学习,讲着一口标准的德语(这是我在德国歌剧院工作若干年后,和蒋先生用德语聊天才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跟蒋老师上课的这一个月收获太大了,老师留的作业量较大,对作品风格、音乐表现,特别是德语发音等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我学会了勃拉姆斯的《四首庄重颂歌》和多首艺术歌曲。蒋老师对我就像对自己的学生一样,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我。

想起这两位为声乐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恩师,我无比崇敬。其实,沈先生除了精通英语之外,对德、意、法、俄等多种语言及其音乐作品也都有着很深的研究;但他只是通知我去蒋老师处借读一个月,其他什么都没讲。我真的领会了先生的用意,这其中一定包含着他对同人的尊敬。沈先生光明磊落,令人钦佩,不只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同人们的益友。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做不到的。蒋英老师不辞辛苦、不图名利地教我德国艺术歌曲,完全是无私奉献,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我认为:他们所处的年代,目睹着国家百废待兴,心里想的只有为中央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争光!我们一定要把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们的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如今,我也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辜负两位恩师的期望。在“卡迪夫比赛”获奖之后,我又在“全国聂耳星海声乐比赛”、“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及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举行的声乐大赛中获奖。后来,我前往欧洲深造,与欧洲多家著名歌剧院签约,共演唱过五十多部西洋歌剧中的六十多个角色,是为数不多的演唱过瓦格纳歌剧中所有重要男低音角色的亚裔男低音。

沈先生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他不但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是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都在研究把美声唱法的精髓与汉语发音相结合,在思考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先生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如李晋玮、杨比德、郭淑珍、金铁霖、程志、殷秀梅、梁宁、迪里拜尔、黑海涛、程达、范竞马、关牧村等。

沈湘先生陪同本文作者参加“第二届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载誉归来后的师生合影(1985)

沈先生严谨治学,知识渊博,注重因材施教,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启发学生。无论是哪个声部、哪种语言、哪类作品(外语艺术歌曲、歌剧、清唱剧和中国作品),他都能够驾轻就熟。沈先生教学极其认真,每位学生唱的每首作品,都经过了他细致的备课。他上课时会随时提问我们某个词的中文意思是什么,让我们解释自己对所唱作品的理解。他有一个笔记本(是用英文写的),对每位学生每节课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

当年的我是个用功、勤奋、听话的学生,几乎没让先生着急过,每次都能完成先生给我布置的作品。只是,有一次我的手表出了点儿问题,上专业课迟到了两分钟,我惭愧得不知说什么好。要知道当年沈先生还不住学校,每天都是挤公交车来给我们上课的,如果是早上第一节课(八点开始),他最晚也会在六点起床。我走进琴房正要道歉,先生很幽默地说了一句:“是我来早了吗?”然后,和蔼地笑了。我知道先生不但原谅了我,还给了我台阶下,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迟到。

先生对我们的生活也是慈父般的关怀。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家境不太好,先生在学校吃午饭时,会把好一些的饭菜省下一部分给这位同学吃,他担心她会营养不良。我的家境还不错,但当我有重要比赛或演出时有时也会收到先生送的巧克力糖。每每回忆到此处,我就想流泪,那时真的不容易。先生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每天面对一大堆的教学、科研、公务,常常劳累过度,其实先生经历过“文革”的一系列磨难,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他将艺术视为生命,为艺术而奋不顾身。他经常抱恙上课,就怕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哪怕躺在病床上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授专业。他对艺术的挚爱,贯穿其一生,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载入中国音乐史的史册。他是中国声乐艺术走向世界的阶梯,是迄今为止不可逾越的丰碑,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猜你喜欢

沈先生艺术歌曲歌剧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