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感三层”学理的戏曲音乐教学
2021-06-08赵晶晶
赵晶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戏曲日渐失去主流地位,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学生的京剧知识贫乏,戏曲欣赏和表演能力较弱。而戏曲作品和相关知识繁多,学唱唱腔难度大,唱词难理解,身段动作繁复难学,导致学生不容易接近和产生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
当前小学阶段的戏曲教学没有从音乐素养各维度进行有效渗透,学习流于表面,不够深入有效。因此,如何在戏曲教学中让学生喜欢上戏曲,学会赏析,简单演唱,感悟戏曲精髓,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以人音版小学3-6年级教材中关于京剧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例,浅谈“四感三层”学理下小学戏曲音乐教学的实践策略。
素养出发—教学内容重组
将小学3~6年级阶段的戏曲内容进行梳理,以“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为核心指导思想,了解学习京剧,体验其不同的音乐风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体验锣鼓经念奏、认知表达板腔体、聆听学唱行当唱腔、内化感知行当特点、拓展综合表演实践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我能奏”“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创”的信心与愿望。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单元、四个板块、三个课时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京剧行当唱腔的特点和韵味,累积戏曲艺术中相关节奏感、音色感、旋律感层面的素养能力,增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京剧国粹艺术的兴趣与喜爱。
学习内容从京剧作品的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出发,结合念奏“锣鼓经”,认识表达“板腔体”,内化体验“唱腔身段”,拓展实践“小戏台”,多维度感受体验活动学习,引导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感受、感知、感悟三层次学习。内容选择上,安排了一些与京剧有关的音乐作品: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民族管弦乐《京调》《苏三起解》;传统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内容出发—教学梯度设计
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所包含的音乐素养、内容的难易度进行梯度设计,由三个课时组成,包括“我是梨园小戏迷”“我是梨园实习生”“我是梨园小明星”。三课时教学有效衔接,能力间有效渗透,体现音乐素养中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能力培养与感受、感知、感悟三层次的学习过程,有效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衔接、能力与能力之间的渗透,能力积累的深度达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锣鼓经我能奏” “板腔体我能说”“戏曲声腔我能唱”“身段表演我能演”的学习活动,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三课时层层递进,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戏曲有关的锣鼓经、唱腔身段、戏曲欣赏等核心知识,理解戏曲文化,从而理解戏曲音乐,喜爱传统戏曲。
能力出发—活动层次叠加
丰富多样、循序渐进的活动是从能力出发,每课时在相同的活动上叠加不同难度的内容,进行对比、深入学习,推进学习难度的叠加。学生通过由易至难的学习活动挑战,积极投入,不断“摸高”有效能力达成。有较简单的“锣鼓经”念奏;也有通过体验思考,对比认知“有板无眼”“一板一眼”“西皮原板”“西皮导板”;还有实践性很强的学唱一句行当唱腔,学做一个亮相动作;还有稍带难度的小组合作综合實践表演。活动内容从感受到感知再到感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教学围绕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展开。欣赏教学必须伴随各种体验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教学课堂语言要生动,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放声唱、大胆演、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在不同难度的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与音乐素养。
总之,当前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接触机会较少,与其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与“误解”。由于学生和京剧有距离,因此,要让他们理解戏曲音乐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有趣的课堂活动设计,还需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戏曲的课堂氛围。
戏曲教学是一项难度较高、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首先,教学设计与实践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挖掘教学内容的音乐性,并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小戏台”,将教室变成“戏曲小天地”,将“唱念做打”贯穿始终。其次,教师在每课时结课中应运用教具当道具,圆场步“下场”离开教室,与整节课的氛围营造首尾呼应,完善整堂课的情境构建。再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在活动中渗透音乐素养知识,帮助学生积累聆听经验和提高表演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从音乐素养出发,设计有趣的“挑战过关”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感受、过程感知、探究反思中感悟三个层次的学习,丰富关于传统戏曲的知识信息与能力积累,拓宽艺术审美视野,增加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感知、感悟,进而达成“深度学习”,从课堂活动“我是小戏迷”“我是实习生”“我是小明星”中获得成就感,让戏曲音乐教学更有趣、更有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