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植之趣 享探索之乐
2021-06-08刘思纯
刘思纯
让幼儿亲近自然,乐于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科学领域的重要目标。而种植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和环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知识、方法、能力等多维度的提升。
以种植体验为基础,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幼儿開展学习和实践的动力源泉,也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目标。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种植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及需求 选择种植内容是种植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幼儿对种植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在选择种植内容时,我们应遵循常见、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原则。在组织中、大班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前,可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调查、投票等方式确定种植内容,也可以根据幼儿以往的种植经验选择种植内容,以满足幼儿兴趣、拓展幼儿经验。
聚焦幼儿感兴趣且有意义的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起点。教师要善于收集和记录幼儿在种植中关注或提出的问题,并做分类和分析判断,找出大多数幼儿感兴趣且具有意义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探索。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幼儿解决下一个问题的经验,使幼儿通过每一个提问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当幼儿不会、不敢提问时,教师应当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强化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以种植过程为依托,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探究方法、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各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探究不仅要动手操作,更要动脑思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大班开展的收土豆的活动中,幼儿挖出了很多有洞洞的土豆,同时还在地里发现了很多白色虫子,于是他们猜想是这种虫子吃了土豆,便将虫子和土豆带回班级进行实验。经过五天的观察与记录,他们发现真的是白虫子吃了土豆,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这种虫子叫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同时,他们还了解到想要减少或消除它,除了喷洒农药,还可以在秋冬时节进行翻土,将其在冬天冻死或风干。随后,他们自制《土豆在哪里?》的图书,并录成视频与全园的幼儿及家长进行分享。幼儿就是在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着探究的过程,从而通过主动探究与学习,重构了新的经验,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种植环节为契机,提升探究能力
关注种植各环节的价值 种植活动主要包括播种、管理及收获环节,根据中大班的需求还可以加入实验环节。开展种植活动需要教师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挖掘各环节的教育价值,从而为幼儿提供最大的探究空间,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明确各环节的目标与价值。对此,基于“种植资源分析—价值分析—预设活动”的路径,形成园级层面种植作物资源分析表及班级种植活动环节预设表及活动推进图,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各环节的目标与价值。然后,在对每个环节进行细分,如播种环节可分为调查作物、认识种子、整理土地、进行点播(条播、散播)、进行移苗等;管理环节分为日常照料、观察、搭架、制作插牌、测量等;收获环节分为收获(方式、时间)、品尝、售卖(赠送)等。在班级预设中,每个环节及内容都需要根据每种作物的特点、幼儿年龄的特点、幼儿的问题进行具体化,从而生成更加适合每个班级、每个幼儿的活动。这样富有个性的活动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在预设的支持下也能让活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有效支持引导 教师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其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究。针对不同的种植内容及幼儿的关注点和发展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行为,认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发现教育契机,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同时,教师在给予支持前,还应该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要从幼儿原有的经验出发,帮助儿童改善和获得新的概念,发挥“脚手架”的作用。此外,教师提供支持时还需注意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验证在后;让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帮助幼儿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也获得能力与认知的发展。
总之,种植活动是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它可以进一步萌发幼儿亲近自然的情感,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机会,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