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2021-06-08郝健
郝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自主探索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思维空间与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努力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
給予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让学生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可以说,几番的“物质化”操作活动将数学教学设计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地就让学生对原本抽象知识获得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独立探究虽然比教师的讲授花费的时间更多,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听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有价值的。
鼓励质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给应用题补充条件和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补充不同的条件或问题,再进行解答。教学时,教师首先投影出示一道题:“还剩12辆汽车,原来有多少辆?”请学生读题分析,说出解题思路,并进行列式计算。在学生读题、分析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了问题,“老师,这道题出错了,它不完整。”由于是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和发现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出他们求知的欲望。他们学起来就更容易集中精力。
适时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某些数学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教学时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时,在讲完“一个数乘10”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了规律:一个数乘10,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接着学习“一个数乘100”的口算,利用比较、迁移,学生很快找到了它的规律:一个数乘100,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依此类推,一个数乘1000、乘10000的规律学生也很快能够找到,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口算比赛。这样既扩充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们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
发挥主体性,让学生亲历知识构建过程
适当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愿意学习
例如,在学习数学百花园中的“黄金螺旋线”这一知识时,我先出示一张美丽的鹦鹉螺外壳的图片,再从鹦鹉螺外壳抽取出黄金螺旋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接着,我亲自动手一步步画出黄金螺旋线的形成过程,其中正方形的边长使用的白色粉笔,扇形弧线用的是彩色粉笔,也就是黄金螺旋线,随着半径的不断增大,有的学生慢慢地发现了半径变化的规律。随后我出示表格列出不同扇形的半径,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其中的规律:从第三个扇形起,每个小扇形的半径都是它前面相邻两个扇形半径之和。通过发现的规律,我让学生把这串数继续写下去,多写出几个。随后,我告诉学生这串数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又称“兔子数列”。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兔子数列”的由来,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就更加高涨了。最后,告诉学生“黄金螺旋线”也称“斐波那契螺旋线”,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斐波那契螺旋线的图案,同时人们根据 “黄金螺旋线”也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加以应用,形成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