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21-06-08孙广静
孙广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很强的。语文教材的编排虽然在精彩的故事旁边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有的时候教学效果还是不好。我通过制作课件,播放音频、视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直接、生动、全方位地去接触语文资源,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爱学”“乐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升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多年来信息技术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音频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恰当运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会语文中的“音”“色”“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有形有色的斑斓的世界,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变得丰富多彩,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我一般在学生预习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使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和朗诵的有机结合,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融入生活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语文教学融入动画,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更贴近生活,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非常适合低龄儿童教学,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更持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入文字,培养读写悟的能力
我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当学生有难题不能回答,我时刻注意给学生“搭桥”,并适时提出表扬,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将学生的种种活动纳入语言文字“练”的轨道,在“说”“练”两字上做文章,多媒体教学是有效载体,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教学板块中我经常设置“思考练习”,指导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勤动手,勤动脑。在学习《新型玻璃》一文时,我抓住该文的主要线索“新型玻璃都有哪些,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文中画出来,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填表。通过填表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作用,并能动静合理搭配,有讲有练,有读有操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我的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起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得到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呈现丰富画面,增加课外积累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展示,可以将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展示到学生面前,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就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
在《黄山奇石》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你们去过安徽黄山吗?那儿景色秀丽神奇,山石奇形怪状,有趣极了,不信,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走一走。于是我把黄山的有关录像、图片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对黄山美景有了整体感知。现在,你们到了黄山,看到了什么呢?学生观看奇景。想象精彩画面,谈论心情,从黄山的怪石说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云海说到仙人,讲到“仙人弹琴”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意地翱翔。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语文教学不再囿于某种特定的枯燥形式。它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语文知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造了崭新的寓教于乐、师生教学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文化知识,可以在教室里领略世界文化风情,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因此,作为教师,应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既加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