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会编写意图:教材科学使用的必经之路

2021-06-08马骏骙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3期

马骏骙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于202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教材的革新给一线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小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研习和使用教材,本文试图从教材编写意图切入为教师的教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先从编写背景、编写主体和编写理念三方面明确编写意图的含义;再从现象学理论和课程分类理论阐述明确编写意图的重要性;最后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探究编写意图的方法。

关键词 编写意图;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材使用

“教材已在全国普遍使用,做好面向教师与教学的转化是当前语文统编教材工作的重点与难点。”①  温儒敏教授言简意赅地点明了统编语文教材在目前阶段的建设应该关注教师在教学上如何使用教材,即教材的科学使用问题。众多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产生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统编高中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改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单元编排和课文体例方面,这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二是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研习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拿到一本新教材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教材和文学作品一样,从作者创作初衷这一角度切入去理解文本不乏是个好的方法,清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框架建构、写作风格后再去读作品自然就明白多了;领会了编者的编写目的、编写特色之后再去用教材教学,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领会编写意图是教师科学使用教材的必经之路,下文就从编写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编写意图着手,再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来阐述怎样抓住编写意图,试图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明确编写意图,教材建设的立足点

语文教材指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需要编写或者制作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特指语文课本,即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每一次教材的編写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引导,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能在短时间内出版并使用必然有其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编写意图,但与以往教材相比也有一定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编写背景、编写理念和编写主体三个方面。

1.编写背景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一系列部署来指导教材管理和编写工作,将教材的建设划为国家事权,由中央统辖全局,教材的编写更具统一性。2016年统编初中教材开始使用,教材的更新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四年后的今天统编高中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自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新格局。对于语文教科书来说,课程标准、教育目的等顶层设计的改变让旧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需要,另外,不论是语文教育界还是社会大众也都希望语文教育进行一次革新,摆脱饱受诟病的“少慢差费”之窠臼,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因此,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相衔接,与实际社会需要相契合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编写主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为了增加国民认同感,各行各业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教科书编写的主体一直是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国家也改变了策略将教材编制的权力下放给地方,从而有了国家地方两级教材编写体制;直到2001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材编写体制;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且教材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由教育部教材局承担办公室工作②,编写的主体回归到中央。编写主体不同,编写的意图自然有所不同,如今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作为国家事权,不仅仅承担着培育人的任务,且也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的重任。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作长远打算,将国家意志置于首位,认识到教材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

3.编写理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以往版本相比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着“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原则,选文、单元编排和任务群设置等都蕴含着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法治教育等都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在教材之中。其次,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主张在语言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最后,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采用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材框架设计体系。一直以来语文教材采用的都是人文主题的编写方式,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兴趣的培养和思想的启迪,感性因素的偏重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下降,所以统编高中教材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选择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统整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中提升语文能力。

二、关注编写意图,研习教材的切入点

研习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尤其在如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材的性质逐步向“学材”转变,即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学习,这对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只有先知道是什么,才能知道教什么,而编写意图是帮助教师认识教材的一个十分适用的切入点,既有其实践价值,也有其理论依据。

1.现象学理论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任何意识活动都有一定的意向性。也就是说,在人的意识领域,任何意识活动都有其具体的内容,胡塞尔称之为意识活动的相关项。③在教材编写这个意识活动中,编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其编撰的文章,描述的语言,衔接的技巧,甚至包括选用的插图都是别有用心的,编写时既要遵循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又要兼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社会政治文化的热点等,这些也就是意识活动的相关项。教材作为意识活动的生成物,其使用研究必然离不开对物体背后存在意图的考察。

同时,胡塞尔以探究纯粹哲学为目的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研究方法,主张“我们应该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把我们的目光转到现象在各个方面所剩留下来的东西上去,去直观它的本质。”④简单地说,就是倡导研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现象和事物背后的本质,而不是对自身经验的总结。这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材本身并不具备教学价值,它只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其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成为教师教学的凭借和工具是因为教材与教师自身的经验产生了结合。这种主客体的结合需建立在二者平等互动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出现教师支配教材或者教材驱使教师这种不平等结合的情况。所以想要达到良好互动的效果,教师对教材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师角度来说,探寻教材文字符号背后的编写意图是研究教材本质、回到教材本身一个重要切入点。

2.课程层次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种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专家开创出来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标准;理解的课程即由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即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古德莱德划分的这五种课程形式各具特色,经历着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操作落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课程编写理念层层流失的现象,甚至学生最后学到的课程已经和最初专家设置的课程关联甚微。这种层层递减的现象其实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我们据此也可将教材分类:专家编写的教材、教师教学的教材、学生学习的学材。这三类教材在客观物质层面虽然都是同一种事物,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其内涵却有所差别,主要在于教材编写意图层层削弱,也正是这种削弱导致了很多教学问题,比如教师一味追求教材使用的个性化,却忽略了教材编写的初衷;学生对学习材料不能很好的利用;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无法真正发挥其特长。因此,关注编写意图是教材高效使用的必备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编写意图,从而减少使用过程中理念流失的现象,围绕编写意图是教材应有价值得到发挥的基础保证。

三、抓住编写意图,教材使用的支撑点

明确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意图的内容与理论依据之后,那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如何抓住编写意图呢?编写意图并非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它是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隐蔽性,所以教师在抓住编写意图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为教师探究编写意图提供一些建议。

1.宏观层面:立德树人之学习自主化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编者本着“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原则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于教材之中,比如在单元设计上设置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情感熏陶和素养培育;在课文选择上选编大量展现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劳动精神的文章。立德树人本身就是起着引领大方向的作用,是在渗透和熏陶中完成的,如果强行将其行为化,效果将大大下降。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主题思想确定的情况下,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空间,让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统一。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并没有单元题目,单元导语也没规定学习任务,只是传达出该单元是围绕劳动意义来组织的,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估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改变教学策略,在“劳动意义”这个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立德树人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对编写意图起着统领的作用,教学自然要顺应其性质。

2.中观层面:学习任务群之资源整合化

为了落实好语文核心素养,教材的编写者精心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贯穿在整个教材之中,形成了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被首次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⑤从表述中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或者专门的技能训练,而是以任务为导向和载体,让学生在综合性的任务中提升语文素养,而综合性任务的设置就需要教师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将一个单元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整理,设计出内容丰富且目标明确的任务活动。比如说金华教育局的蒋文华老师在执教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时,设计出了“中华最美劳动者评选”这一主任务,并通过拟写评选标准、推荐候选人物、点评精神内涵、模拟颁奖典礼四个分任务来指导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梳理、小组研讨交流、写作表达分享等具体学习内容。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十分契合单元主题,用一大四小五个任务统领了整个单元学习,十分实用;而且每个任务都包含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十分全面。反映出蒋文华老师在深刻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编写意图之后,独具匠心地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是一份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

3.微观层面:单元导语之教学情境化

学习任务群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内容,而学生是否能融入环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内容学习之中则取决于教师和教材的引导,教材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的是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作为一个单元的统领,主要功能就是營造语境,为学生的单元学习提供一定的方向,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配合导语的意向,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王本华教授就说过:“真实情境是活动开展的主要凭借,没有真实的情境,就会脱离学生的所思所想,活动势必虚假;活动虚假,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⑥比如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单元“劳动精神”的学习时就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先让学生通读单元的全部课文,谈谈你对哪种劳动者最为熟悉,有没有和他们从事一样职业的亲戚朋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语境);其次,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谁是自己心目中最美劳动者”并说出理由(创造学生之间的交际语境,促进理解);最后,每个学生为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写一份演说词,举办“劳动者歌颂会”(将写作情境融入到阅读情境之中,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上台演说更利于学生能力的逐层提高)。

四、结语

如今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已经出版的三科统编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色彩,单纯的就教材而研究教材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教材使用的需要,也不能够将教材的优势发挥出来,从编写意图的角度去对教材进行深度研习是新时期教材使用的必经之路,也是教材使用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正如韩震教授说的:“手里有正确的地图,旅行者在旅途中才能走正确的路。同样的道理,好的教材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导地图。”⑦实际上,教师在把正确的“地图”提供给学生之前,自己先要学会看懂“地图”,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地图”。

参考文献

①温儒敏.读书为要:用好语文统编教材的关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7):10.

②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J].课程·教材·教法,2019(5):4-14.

③刘彩祥,亓校盛.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8(5):302-318.

④金生鈜.何为回到教育事情本身[J].高等教育研究,2015(3):11-17.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⑥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11):4-10.

⑦韩震.教材是教育的最基本遵循[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8):21.

[作者通联: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