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声中听残荷
2021-06-08周媛
周媛
摘 要 《绝唱》描绘了三幅图:春荷绿叶图、春荷红花图、深秋残荷图。符合单元学习任务群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确定学习目标、流程,旨在提高学生语言、构思、意蕴、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绝唱》;语言建构;荷塘图
散文《绝唱》(作者严阵,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画家)以独特的视觉,从与众不同的观赏圆明园荷花的时令、心态、感觉入手,在勾联历史引述古诗中,着力描绘了三幅精美的图画:春荷绿叶图、春荷红花图、深秋残荷图。文章构思匠心独运,采用铺垫手法,精工描绘春荷绿叶图、春荷红花图,旨在突出深秋残荷图的绝美,对比映衬,详略有致。
文章饱含深情,叙述娓娓,描写细腻,议论透辟,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由物及理;语言生动,意境阔达,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美的颂歌。
《绝唱》 作为补充教材,可以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五篇散文学习整合。
一、新课标解析
1.学习任务群要求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 学习任务群,2017年版新课标将关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界定为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导语”指出“体会民族审美心理”“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指向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的“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安排,例如“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探讨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性散文的写作,并进行同学互评等,指向了任务群中“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这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2.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这篇文章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在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侧重,同时兼顾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本单元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要求学生把握散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其鉴赏角度。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导语”中,提出了“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细细品味;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安排了品读语言、写评点文字、借鉴所学手法进行抒情散文的写作等。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地位。
(2)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与鉴赏水平,并获得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侧重,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并能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写作表达。通过课文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对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力,同时通过品读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散文中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文辞之美,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倾向、人生思考以及民族的审美传统等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与“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阅读写景散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收集、研讨“荷花”这一意象在中华民族诗词歌赋、书画园林中的既定内涵,使学生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并不陌生,初中学习过课文《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等,具备阅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基础。
(2)“荷花”作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义的景物,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应该耳熟能详。
(3)学习本文,对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审美体验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习目标设计
1.学习重点
(1)从用词、句式等方面细细品味,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理解文章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比喻、衬托等)和描写方式,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把握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详略得当的三幅图景描绘,巧妙的对比映衬手法。
2.学习难点
(1)分析散文中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的匠心独运。
(2)深刻体会题目“绝唱”的含义,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倾向、人生思考以及民族的审美传统。(教学难点)
3.学习拓展
(1)指导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写一段评点文字,探讨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2)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寫景抒情性散文的写作,并与同学互评。
四、学习流程
1.学习导入
师生共诵《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性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和《爱莲说》中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厘清结构
(1)按照时令顺序作者描绘了几幅荷塘图?请给每幅命名。
春荷绿叶图
春荷红花图
深秋残荷图
(2)三幅图重点描写了哪一幅?三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写荷叶的美、红花的美有什么作用?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详略得当的三幅图景描绘,巧妙的对比映衬手法,使行文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内容上表现出作者对残荷美的称赞。
3.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理解文章运用的比喻、衬托等多种修辞方法和描写方式,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1)抓关键词品析语言。如:联系语境,解释文中“亭亭”的意思。
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珍珠。”
聚焦阳光照射下晨露撒满荷叶的时刻,运用比喻,给人以动态的美感和丰富的想象。突出春荷绿叶图的艳美。
(3)从多角度描写品析:“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里,作者生动渲染荷花的色、形、神,设想阳光中和轻风细雨中两种情境下,春荷都会使人心醉神迷,突出春荷红花图的美更是“有口皆碑的”。
(4)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描写残荷的句子和赞美残荷的精神的句子。
第④段运用描写,写了残荷的外在形态(形象),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5)从含义的角度品析:“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灵魂,突出的是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4.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独立思考,探讨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问题设置:文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留得残荷听雨声”,描绘的是萧瑟的秋雨敲打着残荷,声音单调而凄清,渲染的是环境的寂寥,烘托的是无限的惆怅。
“风雨声中听残荷”,作者以风雨为背景,把目光投入圆明园残秋中一池残荷,引领我们去领略残秋中残荷的绝美、凄美。“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一池残荷交织其上,高高的耸立的枯梗、被秋风撕破却依然在空中高悬的叶子、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的果实,组成神奇幽秘、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使人似乎“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观赏之中,灵魂为之悸动,我们触摸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那“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在用“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展示“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升华”的伟大气魄和精神。在“风雨声中听残荷”的境界中,我们体悟到了残荷直面艰难坎坷,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于残荷“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的风格,感受到了“存在就是力量”的人生信念。“风雨声中听残荷”,我们倾听的是人生,拥有的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5.抓难点突破,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绝唱”的意思:①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②死前最后的歌唱。这个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则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是最后的,又是最高的、最佳的、最美的,即在作者的心中:殘荷在生命结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凄美的展现是最美的,最佳的,是绝唱。它显示了一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高尚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屈的沉默;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
6.作业布置
(1)指导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写一段评点文句,探讨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2)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抒情性散文的写作,并与同学互评。
7.课堂结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别具匠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人、以独特的感悟打动人。是的,这是一曲绝唱,这是圆明园满塘残荷美艳绝伦的绝唱,这更是生命中那种不迎合季节的俗美的绝唱,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自信和孤高的绝唱,那种最后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凄美的绝唱,那种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有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不屈不挠的绝唱。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