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实施意义

2021-06-08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肺针对性心率

曾 薇

(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心脏骤停是急诊最常见急重症,多是由于各类原因造成患者心脏射血功能骤停所致,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全身血流将会受阻,从而进一步引发缺血、缺氧,甚至代谢功能障碍[1]。心肺复苏是目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最重要措施[2]。一旦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病情进展迅速,若不能及时抢救将会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因此,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收治的7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就针对性护理在心肺复苏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急救治疗的70 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实施针对性护理进行统计分类,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 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 例;年龄21~70 岁,平均(45.13±2.28)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 例,电击伤8 例,药物中毒9例,急性心脏衰竭8 例;治疗前心率为(115.30±9.36)次·min-1,平均动脉压为(12.3±2.6)kPa。研究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21~70 岁,平均(45.24±2.3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 例,电击伤9例,药物中毒10例,急性心脏衰竭7例;治疗前心率为(116.31±9.57)次·min-1,平均动脉压为(12.4±2.7)kPa。且上述资料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头偏向一侧,维持通气通畅,给予吸痰和吸氧等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加强监护,及早复苏:若患者发生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则需要即时通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一旦心脏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危重患者立刻建立多条静脉输液通路,并持续给药治疗。②电除颤护理:心电监护显示原因为室颤时,需要立即进行体外非同步除颤,护理人员在此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血压及瞳孔变化,并做好相应的护理配合工作。③床旁气管插管护理:心肺复苏的同时行床旁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管理,及时清理患者口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④给予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治疗中肾上腺素是首选抢救药物,室颤患者及65岁以上者给予标准剂量,65 岁及以下者遵医嘱可大剂量。⑤早期脑复苏护理:心肺复苏开始后立即保护患者脑细胞,减少脑血流量和脑组织容量,改善脑组织供氧,并予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详细记录24 h 液体出入量。⑥心理指导:患者清醒后,对其不良情绪状态开展针对性疏导,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建立治疗的信心,积极治疗疾病。⑦加强体征监测:抢救成功,做好对患者的基本护理,同时密切观察和记录心电监护指标,维持患者呼吸、循环,注意避免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⑴比较抢救后两组的复苏效果。当患者的瞳孔缩小,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大动脉正常搏动,紫绀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收缩压达到60 mmHg 以上即为复苏成功。⑵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后的复苏指标。记录心率、复苏成功时间、术后动脉压、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评分),通过观察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3个方面,评估昏迷情况。脑死亡:低于3 分;昏迷:低于7分;正常:15分。分值越低,提示昏迷越严重。⑷观察两组抢救成功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抽搐、胸闷及房颤。⑸用科室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抢救成功后的满意度,将100 分作为评估标准,其中1~60 分为不满意,61~80 分为一般满意,81~100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即为一般满意率+非常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数据,患者心率、复苏成功时间、术后动脉压、呼吸机支持时间、ICU 住院时间等定量资料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护理前、后GCS 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均以±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研究组复苏60 min 共成功30 例,成功率为85.71%;对照组复苏60 min 共成功19 例,成功率为54.2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1,P=0.004)。

2.2 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指标研究组心率及术后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且其复苏成功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复苏指标比较/-x ± s

2.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GCS评分与护理前对比,两组护理后GCS 评分均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研究组GCS 评分升高幅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GCS评分比较/-x ± s,分

2.4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5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心脏骤停过程主要包括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及死亡期4个时期,若患者在心脏停搏期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处理,在4~6 min 后会导致脑及其他重要器官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因此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及时挽救濒死的脑细胞、延缓脑组织缺氧和坏死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的关键[4]。心肺复苏是临床抢救心脏骤停的一种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但在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由于各种操作均会对患者造成局部损伤,从而影响心脏复苏效果,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5]。因此在抢救处理中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针对性护理模式是一种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在内的现代化医学模式,其现实意义较为突出[6]。及时抓住最佳抢救时机是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而其中护理人员的基本抢救技能有关键性作用[7]。在抢救护理中通过采用正确方式建立有效呼吸循环,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在必要时给予电除颤和药物等治疗,可减少意外事件发生。针对性护理工作流程严格、规范,能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针对性护理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比如重症患者就需要集束化护理,严格控制家属的探视时间和次数,并让患者获得家属的关怀和支持;在患者苏醒后可给予音乐疗法等加强心理支持,提高康复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心率及术后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脏复苏、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复苏效果,减少意外发生,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心脏复苏中,可缩短复苏抢救时间和治疗时间,稳定患者心率及动脉压,提高复苏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心肺针对性心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心肺血管病杂志》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