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经验证据与政策建议

2021-06-08李金城王林辉国胜铁

关键词:禀赋偏向差距

李金城,王林辉,国胜铁

(1.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2.华东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上海 200241;3.上海商学院 科研处,上海 201400)

引 言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阶段,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新冠”疫情的经济冲击尚未平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上半年GDP比上年同期下降1.6%,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速分别由2018年的9.68%和3.00%下降至2019年的3.44%和2.35%。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强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引入,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FDI定义为投资人在所属国以外国家所经营的企业进行投资以获取部分经营管理权。FDI不仅为中国经济起步提供了丰裕资本要素和管理经验,还推动先进技术的跨国转移,助力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2019年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持续多年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逆势增长,达到9 415亿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二。然而,并非所有FDI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源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凭借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会攫取过多市场份额,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成长。通常,只有具备较强盈利能力、较高管理水平和较大技术溢出的“高质量FDI”,才能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高质量FDI不仅为东道国带来更多的资金和贸易关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为本土企业提供先进技术,即形成溢出效应。具体而言,高质量FDI会通过为本土企业提供模仿创新机会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产生竞争效应以及引导外资企业人力资本向本土企业的流动形成人员流动效应,从而推动东道国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现有研究大多从FDI项目规模、管理能力、盈利水平、技术溢出能力等方面评价FDI质量[3],但鲜有文献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刻画高质量FDI。根据Hicks(1932)的定义,技术进步偏向是指资本与劳动投入比固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引起这两种要素边际产出的相对变化[4]。若技术进步更多提高资本边际产出,则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反之偏向劳动;若技术进步同等程度提高两种要素边际产出,则技术进步表现为中性形态。事实上,大量经验性研究已证实中国技术进步并非呈现中性特征,而是总体偏向资本[5]。而技术进步呈现要素偏向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FDI。由于发达国家技术通常表现出资本偏向特征,而中国技术进口多数来源于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性会经由FDI传递至中国,导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6]。然而,技术进步并非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宜性技术理论指出,一国引进技术只有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就技术进步偏向而言,只有使技术进步偏向于更为丰裕要素即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才能优化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和促进生产率提升。为此,可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刻画高质量FDI,若FDI使得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则可称该类FDI为高质量FDI,反之则表明该类FDI带来技术溢出并不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难发现,之所以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讨论高质量FDI,是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FDI是影响中国技术创新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二是既有研究普遍忽视FDI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尚未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刻画高质量FDI,存在理论方面的缺失;三是通过实际数据反映的技术进步偏向特征,有利于判断和比较不同类型和不同条件下FDI质量高低。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机理,提出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标准,并采用中国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归纳出当前中国FDI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的典型特征,以期提供引入高质量FDI的政策建议。

一、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机制与标准

(一)FDI的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机制

探讨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标准之前,需要厘清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内在作用机理。Acemoglu(2002)提出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系统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形成机理,其中“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形成技术进步偏向的重要诱因[7]。当要素稀缺性导致该要素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市场价格时,厂商为攫取市场利润倾向于研发该部门生产技术,使该部门技术进步提高稀缺要素生产效率,此为价格效应;当生产要素相对丰裕时,该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厂商为开拓市场规模会倾向选择提高丰裕要素生产效率的技术,此为市场规模效应。由此可知,两种效应方向相反,其相对强弱取决于要素替代关系。当要素间表现为互补关系时,价格效应占优,技术进步偏向稀缺要素,而当要素间为替代关系时,市场规模效应占优,技术进步偏向丰裕要素。

那么,FDI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技术进步偏向呢?首先,FDI改变国内要素禀赋结构即要素结构效应。一方面,外资流入扩大中国资本要素规模。FDI大量引入逐渐减弱资本相对稀缺性,进而减弱技术进步对资本生产效率增进程度,使技术进步资本偏向属性减弱,甚至可能引致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外商在中国投资设厂吸收大量冗余劳动力,降低国内企业劳动供给丰裕度,从而引致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其次,FDI对国内企业产生资本挤出效应。为竞争获取FDI,地方政府不仅通过干预金融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还会通过直接财政手段为外资企业进行补贴[8]。在这种环境下,外资企业受政策倾斜更易获取融资,而内资企业则受到较强融资约束,国内资本被挤出加剧资本稀缺性。这会引致国内企业进一步选择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价格效应引导下最大化研发利润。再次,FDI对国内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一是外资企业通过国内分公司直接进行技术转移,使国内技术进步方向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方向趋同,即偏向资本。二是国内本土企业可以借助“干中学”对外资企业技术进行模仿,这种模仿示范效应促使本土企业技术偏向资本。综合可知,FDI不仅通过要素结构效应使得技术进步偏向劳动,而且通过资本挤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最终影响方向取决于三种效应相对强弱。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机理可由图1描述:

图1 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机理

(二)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标准

上述讨论已明晰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作用机制,那么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存在哪些标准或特征?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2018年资本形成总额(2010年不变价,单位:万美元)与劳动总数(单位:人)之比为0.62,远小于美国的2.34,且低于世界平均的0.63,由此表明中国劳动仍以丰裕且廉价为主要特征,而资本则相对稀缺且昂贵。并且在现阶段资本与劳动互补情况下,FDI一方面会通过资本挤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促使技术进步偏向更为稀缺的资本要素即呈现逆要素禀赋特征,促进资本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却会恶化劳动收入分配地位,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要素结构效应引致技术进步偏向更为丰裕的劳动要素即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弱FDI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不利影响。

标准1:高质量FDI通常会通过产生要素结构效应引导东道国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不同外在条件下,FDI对技术进步偏向也会呈现出不同要素禀赋特征,从而有利于判断FDI质量高低。内外资企业间技术差距是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相关研究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FDI技术溢出效应随技术差距扩大而减弱[9],因为技术水平差距过大会导致本土企业受限于自身技术条件难以较好吸收先进技术。进一步考虑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在该观点下,较小技术差距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模仿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进而使国内技术进步偏向更接近发达国家。二是认为较大技术差距为内资企业提供更多技术模仿空间,有利于其快速提升技术水平[10]。在该观点下,技术差距越大,内资企业更愿意节约创新成本模仿外资企业技术,采用与外资企业一致的资本偏向性技术,而技术差距越小,内外资企业间竞争意识促使内资企业自主创新,寻求适应国内要素禀赋的劳动偏向性技术。综合可知,只有在适度技术差距下,内资企业才能较好地在模仿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其与国内要素结构相耦合,促使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发生。

标准2:高质量FDI在适度跨国技术差距条件下更有利于引致东道国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也是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判断FDI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劳动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以提高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在人力资本投资初期并非一定能表现出影响,只有当东道国人力资本积累至一定程度后,才能有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并且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正向作用也越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技术差距和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可由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解释[11]。考虑到技术进步有偏属性,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再造的方式选择合适本国要素禀赋特征的技术进步路径即使得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从而实现高质量FDI。

标准3:高质量FDI在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条件下越有利于促使东道国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二、中国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经验证据

(一)中国高质量FDI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的计量检验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8年31个地区面板数据,采用计量回归方法实证检验FDI对中国技术进步偏向影响关系,以期为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分析中国FDI质量提供经验证据。

1. 计量模型构建

为考察FDI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本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见式(1):

TBit=β0+β1FDIHit+γ′Xit+ui+vt+εit

(1)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TBit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FDIHit表示FDI水平,X为控制变量构成的向量,ui与vt分别表示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

为高质量FDI的判断标准即跨国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水平是否成立,构建面板门限模型见式(2):

(2)

其中,δ1和δ2为FDI水平的时变参数,其估计值依赖于门限变量πit(跨国技术差距或人力资本水平)是否位于第一区制-∞<πit≤γ或第二区制γ<πit<∞。μit为随机误差项。

2. 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TBit的设计如下:参照Acemoglu(2002)思路[7],将生产函数设定为CES生产函数见式(3),同时以资本劳动相对产出比的一阶差分形式刻画其动态变化效应,得到离散型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TBit见式(4)。由式(4)可知,当劳动与资本互补即替代弹性ei<1时,若Akit/Alit0,技术进步更有助于提高资本相对边际产出即偏向资本,反之则反是。利用Klump等(2007)的供给面标准化三方程系统方法估计参数,可得替代弹性ei和资本密集度αi估计值,进而测算出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数值[12]。

ei∈(0,+∞)

(3)

(4)

解释变量FDI水平FDIHit指标设计如下:借鉴许和连等(2007)使用地区i外商资本占该地区实收资本比值表示FDI水平[13]。并将样本按不同来源地分组,地区i港澳台资本占实收资本比值表示来自港澳台FDI水平HMTHit,地区i非港澳台资本占实收资本比值表示来自非港澳台的FDI水平NHMTHit。

门限变量设计如下:由于中国各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技术差距数据缺乏且不能直接对比,故考察中美技术差距。中美技术差距以The Penn World Table 9.1数据库中ctfp指标表征,该指标反映现价购买力平价下中美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程度,其值越大说明中美技术差距越小,并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ctfp在同年度进行离差处理,从而可得各地区与世界前沿技术差距PTCit,数值越大代表技术差距越小。人力资本水平Hit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设定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高职和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为0、6、9、12、15、16和20年,各年限分别乘以对应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占比再加总即为平均受教育年限。

控制变量主要选取研发水平(ZL)、技术创新水平(TFP)、贸易开放度(OPEN)、产业结构(TT)、要素禀赋结构(AGDP)。数据主要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国研网、《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省区统计年鉴、PWT9.1数据库、WIND数据库、EPS数据库。

表1 不同来源地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检验

3.计量回归结果

表1呈现全样本和分不同来源地FDI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检验结果。全样本下,FDI的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负向作用,表明FDI水平提高会促进中国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区分FDI来源地后,只有非港澳台FDI在1%显著性水平上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展现出不同来源地的异质性特征。

进一步利用门限回归方法考察高质量FDI影响中国技术进步偏向的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标准。首先,依次在不存在门限、一个门限和两个门限设定下进行估计以确定模型形式,检验结果见表2。数据显示:在跨国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水平的约束下模型均存在单一门限,表明不同技术差距和技术吸收能力下,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发生非线性变化,从而可据此判断FDI质量高低。

表2 门限值显著性检验估计结果

进一步检验何种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FDI的技术进步偏向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为此继续对单一门限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数据显示:门限变量为技术差距时,在技术差距低于门限值0.0169的情况下,FDI对技术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其超越门限值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负向影响。由此表明,跨国技术差距越小时,FDI越能促进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即偏向劳动,但跨国技术差距过大时,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不显著。门限变量为人力资本水平时,在人力资本水平低于门限值8.2508时,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不显著,但是当人力资本积累超过门限值8.2508时,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显著。由此可知,只有当人力资本积累超过一定水平后,FDI才会使得中国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即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表3 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二)中国高质量FDI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的典型特征

总结上述中国FDI对技术进步偏向影响的经验结果,可以归纳出如下典型特征:

1.中国现阶段FDI质量在逐渐提高,使得中国技术进步总体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本文在计算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时得到,中国各地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劳动与资本呈现互补特征。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呈现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背景下,FDI总体上却会导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即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说明FDI对国内市场的要素结构效应大于资本挤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使得中国资本要素丰裕程度的增加,减弱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程度,进而引致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资本形成总额与劳动总数比值由2001年的0.096迅速增长至0.623,年均增长10.953%,从而印证中国资本要素的稀缺程度正在逐渐减弱,也从FDI引致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的角度反映出中国FDI质量正在不断提高。

2.中国非港澳台相对港澳台FDI质量更高,更易引致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经验证据表明非港澳台相对港澳台FDI更易使得中国技术进步偏向劳动。近20年来,来自非港澳台FDI投资逐年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非港澳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比由2014年的0.299上涨至2018年的0.314。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沿线国家对华实际投入金额增速明显,从2013—201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2.716%。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吸引外商投资,各省为相关外企提供政策性优惠利率、税率等,引导社会资本向外资企业集聚,而内资企业面临更强的金融约束,进而导致企业选择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

3. 中国与世界前沿技术差距的缩小更有利于FDI质量提高,并促使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理论分析显示适度技术差距有利于FDI质量提高,但是经验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前沿的技术差距缩小可以使得FDI技术进步偏向的顺要素禀赋特征更为突出,表明当前中国技术水平仍与世界前沿存在较大差距。在中国处于技术追赶地位的情形下,中国通过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再造,但是会因为自身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对引进技术有效利用,且引进技术也往往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不匹配,进而导致技术进步趋同发达国家偏向资本。因此,随着技术差距跨越门限值,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逐渐缩小,技术引进部门也更有能力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使其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结构,进而使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更加丰裕的劳动要素,也更有利于FDI质量提升。

4. 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FDI质量提高,并使得技术进步呈现顺要素禀赋特征

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均表明为提高FDI质量以促使技术进步偏向更为丰裕的劳动,中国应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自主创新和模仿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据世界银行统计,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中R&D人员数量为1 224.78,远远低于美国的4 412.44,甚至低于2015年世界平均的1 410.82,由此表明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研发投入方面,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19%,低于美国的2.84%,且低于世界平均的2.27%,表明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空间。因此,现阶段中国应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大研发活动投入,在提高技术吸收能力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FDI的技术进步偏向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更为匹配。

三、引入高质量FDI的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厘清FDI对技术进步偏向的作用机制,系统分析高质量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标准,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提供经验证据,并总结出现阶段中国FDI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的典型特征。基于本文研究可得到如下政策建议:

(一)优化外资引进策略,创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应将技术进步偏向作为判断FDI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通过比较不同来源地、不同传递方式、不同投资规模FDI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从中选择可引致中国技术进步朝本国丰裕要素方向发展的高质量FDI,从而优化外资引进策略。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同时,丰富外资的引入类型,促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利用高质量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并且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的发展背景下,积极引导外资流入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引进FDI的技术含量,以促进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入高质量FDI,还应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持续完善配套规定,使内外资企业依法平等接受各类政策,消除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削弱行业内的垄断势力,以营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二)重视区域异质性,提高FDI与地区要素结构匹配度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突出差异,因此仅从整体考虑引入高质量FDI并不全面。尽管就总体而言中国劳动相对资本要素更为丰富且廉价,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却并非一致,例如2018年上海固定资本存量(单位亿元)与就业人数(单位万人)之比为35.98,远大于安徽的11.15。为此,政府应因地制宜引入FDI,使其与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才能最优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地区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关系的情况下,对于劳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选择使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FDI,而对于资本要素密集的地区,可以选择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FDI;在地区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的情况下,根据技术进步偏向选择高质量FDI的策略恰好相反。除了需要关注不同地区的资本密集度,地区间技能密集度的差异也是选择FDI的重要标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一般存在技能偏向特征,存在特别专注于某类技术的特点,其会更加促进技能人才相对非技能人才的边际产出,所以也应根据FDI的不同类型以及东道国不同地区的技能密集度,选择合适的FDI以提高引入质量。

(三)加大研发投入强度,逐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现阶段中国与世界前沿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因此缩小技术差距有利于发挥FDI技术偏向效应的顺要素禀赋特征。为提高FDI引入质量,政府应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中国对世界前沿的技术追赶。政府应继续完善研发创新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针对高校和研究机构,可通过增加研发津贴、提供科研启动基金或设立科研项目等手段,鼓励其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可通过授予其专利权、给予其研发信贷优惠等方式,引导其重视开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14]。同时,还应不断优化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估体系,通过客观和准确评判成果质量,采用事后奖励的途径调动社会各界投身研发活动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中国需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改变从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追赶策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要素禀赋优势,推动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FDI的高质量引入。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当前中国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会导致国内企业的模仿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难以将引进技术转变为本国成果,从而降低FDI的引入质量。为持续提升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健康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首要途径,政府应重视创建良好的饮食卫生条件,特别需要关注贫困地区的医疗和饮食状况,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改进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增加食物消费和改善营养水平,进而促进就业人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其次,教育投资也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政府应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根据社会生产需要,动态优化高校和中小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改善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特别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再次,政府应逐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环节,相比健康和教育投资,这可能是常被忽略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一方面需要建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模式,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提前适应职业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搭建职业信息平台,提高求职效率和就业匹配度。对那些在岗的员工,也应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培训。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才能充分发挥高质量FDI的技术偏向效应。

猜你喜欢

禀赋偏向差距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偏向”不是好导向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