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2021-06-07牛立萍
牛立萍
[摘 要]混合式学习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在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变革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文章以《长江三峡》一文的教学为例,探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2-0089-02
混合式学习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在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是对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变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混合式学习是指在中职语文教育领域内,为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结合知识点类型及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形式的对应关系,将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相结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多种环境的多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长江三峡》是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作者乘“江津”号自重庆顺流而下穿过三峡的沿途见闻与感受。刘白羽怀着对祖國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笔者所教授的是导游服务专业一年级的学生,笔者把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学生专业定位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文化基础课,凸显职业特色,让文化基础课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和长远发展打基础,这也体现了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长江三峡》是一篇游记散文,学生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导游技能正契合本文的学习,因此适合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本文就以《长江三峡》一文为例,探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案引领,自主先学
课前,教师阅读文献,分析教材,搜集资料编写导学案,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利用微信群、蓝墨云班课沟通信息,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学生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借助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1.个人任务
学生在教师事先编制的导学案指引下,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具体任务如下:通过网络搜集长江三峡的相关资料,包括音视频资料,如长江三峡宣传片等,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查阅网上资料完成导学案上“自主预习”相关内容,即阅读作者简介、解读字词、厘清文章脉络结构、找出作者的行文线索;自主搜集和本文学习相关的其他知识,通过微信群与班级同学交流分享,并提炼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感受等。
2.小组任务
“我是导游”小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三峡中的一峡,搜集美景图片制作三峡景区风光PPT(充分表现长江三峡之美,加入背景音乐),准备好导游词,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导游讲解,为“游客”介绍三峡。
任务分解,自主先学。教师依照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六项教学任务,各组通过蓝墨云班课领取分配的小组任务,分组探究。教学任务具体分解如下:
任务一:厘清作者行踪。
任务二:明确写景顺序。
任务三:总结三峡景物特点。
任务四:归纳写景技巧。
任务五:探究三峡人文之美。
任务六:品析语言特色。
二、课中:学讲互动,教学相长
1.导游解说,交流展示
上课伊始,各组学生进行模拟导游成果展示。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幻灯片循序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图片,加上“导游”优美的语言介绍,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播放三峡美景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听觉冲击,使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瑰丽雄奇的景色。让学生用导游专业语言描绘三峡美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导游技能,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课题。
2.任务分解,学讲互动
教师课前将教学任务分解,依照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六项教学任务,并确定各组任务分配。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组各领一项任务进行研讨探究,当堂进行汇报。
任务一:厘清作者行踪。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第一组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厘清作者思路,并板书作者的行踪。
任务二:明确写景顺序。结合散文写景的一般顺序,教师提示学生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第二组学生明确游记散文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归纳出本文时空交织写景的技巧,本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
任务三:总结三峡景物特点。第三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三峡景物的语句,总结出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的特点。
任务四:归纳写景技巧。教师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对自己所见景物的安排又有什么特点呢?第四组学生通过对具体文句的解读,概括出作者写景的技巧——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这样就落实了教学重点。
任务五:探究三峡人文之美。在领略三峡壮丽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三峡的人文景观之美。第五组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三峡人文景观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分析这些诗句、神话、传说等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了解三峡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体悟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这样就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任务六:品析语言特色。第六组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片断,体会课文语言与自己编写的导游词有何不同之处。导游现场讲解,运用语言时遵循“正确、清楚、生动、灵活”的原则,语言通俗易懂、偏向口语化。而本文的语言豪迈、畅达、热烈、明朗,作者使用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巧妙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利用“学讲方式”,让学生课前“学进去”,课上“讲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组任务汇报进行点评,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适时进行补充。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学习了知识,解决了重难点问题,并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事半功倍。
三、课后:“我思故我在”
1.学生的反思
学生在课后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填写“学习评价表”,组内自评、互评,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进行反馈。
2.教师的反思
首先,要把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学生专业定位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文化基础课,凸显职业特色。中职语文教学不唯“升学”论,真正打造素质教育下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虽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迥异,然而都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搜集资料制作三峡风景PPT、编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景色之美,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次,要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不能将课堂仅仅局限于电脑和PPT投影。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够结合线上、线下学习优势的混合式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混合式学习会极大促进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和进一步创新。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量搜集课程资源,包括音视频资料等,并制作微课,采用微课助学,让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层思考,然后在课堂中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逐步深化理解。本課充分运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学资源,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运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从文本本身出发,层层深入地进行解读,落实了本文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难点,在让学生充分领略三峡瑰丽景观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写景的技巧。
再次,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混合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辨。混合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并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能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将多媒体教学资源融入各教学环节中,利用微课视频拓展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充分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将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并利用蓝墨云班课发布课程资源,及时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完成个性化任务和分层次作业,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学生课外在导学案引领下自主先学,在课堂上内化所学知识,进行导游比赛,丰富了情感体验,真正凸显了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微课、云班课打通了课内外的学习通道,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多媒体教学资源融合到各教学环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