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的《郑伯克段于鄢》解读
2021-06-07刘云英
刘云英
摘 要 文章拟采用思辨性阅读方法解读《郑伯克段于鄢》,就“书曰”评价质疑:“段不弟”,所述事实是否侧重于段的不“悌”?“讥失教谓郑志”,郑伯是否失教和欲擒故纵?并找出“书曰”评价的文本依据,判断“书曰”评价与文本依据的关系。最后从用字和选材的角度,推敲“书曰”评价和作者感情倾向的关联,从而明确“书曰”评价和作者在“郑伯克段”这件事上的立场。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书曰评价;人物行为;作者立场
一、批判性审视书曰评价与人物行为的关系
书曰评价把郑伯克段于鄢这件事的原因归咎于“段不弟”和“郑伯失教”。书曰的这个评价是否中肯呢?
“书曰:段不弟”。这是后人对共叔段的评价。后人根据哪些事实来判断共叔段不悌的呢?“京都不制”,“命西北鄙贰于己”,“收二以为己邑”,“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这些文字是支撑“段不弟”的重要文本依据。但共叔段与郑庄公二人的关系是多元的,既是君臣又是兄弟。共叔段的所作所为,从“京都不制”的违背礼制,到“命西北鄙贰于己”的政治行为,再到“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的军事行动,不仅仅是作为弟弟对兄长不尊重,更是为人臣而不忠。
后人认为“郑伯克段”,除了共叔段不悌的原因外,郑伯对弟弟的失教与欲擒故纵也是重要原因。“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命子封伐京伐诸鄢”,都难免让人生出郑庄公欲擒故纵和失教的疑惑。但是,人物的言行,不仅要看上下文语境,更要考虑情境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不仅要考虑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还要考虑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以及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等。从交际的背景来看,“母亲的偏执不慈和弟弟的贪婪不敬,使庄公不具备劝解的环境①”;从交际者的身份来看,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蔡仲,公子吕,子封等都属于郑国的大臣。祭仲的话,强调了两层意思,“今京不度”是败坏先王之制的行为,是为不孝;纵容败坏先王之制的行为蔓延,危害江山,是为不忠。公子吕说要么让自己侍奉共叔段,要么除掉共叔段。侍奉共叔段意味着,郑庄公要将皇权拱手相讓,此言意在激将郑庄公除掉共叔段。子封的话还是让郑庄公把共叔段除掉。文臣武将步步紧逼。郑庄公如此形式下的如此行为,既是安抚大臣的需要,又是维护王权威严的需要。实际上,“从‘鄢到‘共,路途甚远,均为郑地,庄公捉之甚易”②。但郑庄公并没有斩草除根,可见,郑庄公还是顾及兄弟情分。庄公克段只不过是特殊情况下的帝王之术。
二、比较阅读“书曰”评价与作者立场的差异
“书曰”的内容为后人所加。那么后人的评价是否就等同于作者的感情倾向呢?我们可以聚焦于作者选词用字和选材取事,聚焦于郑庄公和姜氏以及共叔段三人在情感上的错位状态,加以细细分析。
大叔完聚,缮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袭”和“伐”这两个词,从本义来看,“袭”是“偷袭,秘密发动的战争;“伐”是“讨伐”的意思。从文化义来看,‘伐是比较正式的,常常有一定的借口和程序,为大多数诸侯所支持,而‘侵和‘袭却没有这个特点。‘伐战‘师出有名,而‘侵战和‘袭战是无由的、秘密的不义之战③。从选词用字的角度,作者就“郑伯克段”这个事件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攻克共叔段前,作者围绕这个结果,记叙了几件小事,分别是建立“京”这个都城,规模不符合先王之制;又把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地方,暗中归自己控制;然后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最后准备偷袭郑国。选取的所有这些小事,作者立足的都是君臣的角度。共叔段建都不遵祖制,让边邑之臣臣属两主,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都是为人臣不应该涉足的事情,共叔段是这些事件的主谋,为人臣而不忠。
就姜氏母子间感情,作者精心塑造了多种情感错位,具体体现在姜氏对一母同胞的两个儿子的不同爱恶上。因为姜氏的这种情感错位,促使她不惜多次违背礼制。诸如请求“立幼不立长”;等到庄公即位,又以母亲的身份向庄公请求危险的城邑——制;纵容儿子“今京不度”;纵容儿子“命西北鄙贰于己,收贰以为己邑”,甚至做内应,协助偷袭郑庄公,姜氏越是溺爱共叔段,就越是厌恶郑庄公,姜氏这种超乎常理逻辑的情感错位是“郑伯克段”的根源。姜母的爱恶情感错位与郑庄公的孝顺,又形成了另一种情感错位。这种错位具体体现在,姜氏违背礼制为共叔段请求城邑时,作为儿子的郑庄公没有忤逆母亲,慷慨给了“京”地,哪怕母亲做内应造反,作为儿子的郑庄公也只是把其母置于城颖,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至黄泉不相见的话语”,之后又想尽办法与母亲姜氏团聚,并重修母子之好。郑庄公和母亲姜氏之间的这种情感错位,也延及到了自己的弟弟共叔段身上。面对谋权篡位的弟弟,郑庄公没有赶尽杀绝,这又是第三种情感错位。这种种情感错位是强烈的,而这种种情感错位越是强烈,越是体现了郑庄公作为人子,人兄的一面。这一面,不仅让谙于帝王之术的郑庄公形象更加丰满了,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态度。
不管是从用字的角度,还是事件剪裁的角度,作者的立场是君臣礼制;不管是“失教”还是“不弟”, 书曰评价的立场是亲情人伦。正是这种立场差异,让书曰评价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青年项目《高中材料作文标题抽取与生成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C2018130〕
————————
参考文献
①温敏.《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二、三”[J].名作欣赏,2012(05):4-6+15.
②袁行霈:《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赏析》,见《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③董淑华.从《左传》“伐、侵、袭”的使用透视春秋人的战争观[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37-38+70.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