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性研究
2021-06-07李丽琼刘艳霞
刘 岩, 李丽琼, 曲 颖, 刘艳霞
1.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北部战区总医院 老年医学中心 干二科,辽宁 沈阳 110016; 2.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抗血小板聚集是临床防治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方法,小剂量阿司匹林是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1]。有研究报道,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部分患者达不到预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被抑制或轻度抑制,仍会出现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发生率约为5%~45%[2]。AR会大大增加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3-4]。目前,关于AR尚无统一的标准[5],一是实验室AR,检测服用阿司匹林者血样,发现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不足;二是临床AR,长期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仍有血栓事件发生。目前,AR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性别、吸烟、依从性、药物剂量、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其中,基因多态性的关注度较高[6]。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PEAR1)是一种血小板跨膜蛋白,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参与血栓形成、维持血小板聚集稳态[7]。有研究发现,该基因位点与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显著相关[8],可影响血小板对各种生理激动剂的反应性[9]。本研究旨在探讨PEAR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AR的关联性,分析该基因位点多态性对AR的影响,指导患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AR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340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2)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d。排除标准:(1)前1个月服用阿司匹林剂量>100 mg/d;(2)联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物、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3)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或>400×109个/L,血红蛋白<90 g/L或>169 g/L;(4)近期有外科手术史、活动性出血;(5)心房颤动;(6)心源性脑梗死;(7)严重消化性溃疡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8)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感染及免疫系统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平台的扩增阻碍突变系统引物与多重Taqman-MGB探针组合技术检测PEAR1基因的rs12041331位点多态性,并将其分为野生型(GG组)、突变杂合型(GA组)及突变纯合型(AA组)。检测3组的基线情况、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所有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复测血小板聚集率,记录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等)的发生情况。观察期间发生如下情况7 d不恢复者退出研究:(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1.5倍;(2)肌酐清除率<30 ml/min;(3)血白细胞计数<3.0×109个/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个/L;(4)血小板计数<80×109个/L;(5)血红蛋白<80 g/L;(6)轻微出血(少量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少量出血点等)。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严重咯血、大血肿或急诊手术等需停用阿司匹林立即终止研究。
2 结果
2.1 PEAR1基因位点多态性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对340例患者进行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检测,其中,GG型(GG组)127例(37.4%),GA型(GA组)146例(42.9%),AA型(AA组)67例(19.7%)。A等位基因频率为 41.2%。该基因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364),所选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
2.2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清除率、伴发病、合并用药、吸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2.3 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治疗前,GG组、GA组、A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1.34%±21.30%)、(57.82%±21.39%)、(57.81%±23.80%),治疗后分别为(50.51%±11.25%)、(50.58%±9.77%)、(54.26%±11.38%)。治疗前,3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G组与GA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组、GA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A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G组、G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1年,GG组、GA组、AA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1%(23/127)、26.0%(38/146)、37.3%(25/67)。GG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GA组、A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服用阿司匹林者发生血栓大多是因为血小板聚集不能被抑制,称为AR。血小板凝聚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是发生AR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0]。基于Taqman-PCR技术的基因检测方法具有自动化闭管检测的优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应用的基因检测技术是基于荧光定量PCR平台的扩增阻碍突变系统引物+多重Taqman-MGB探针组合技术,可以实现同一反应管检测同一基因两种不同多态性,能准确区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可作为一种常规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
PEAR1基因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均有表达。有研究发现,PEAR1基因的rs12041331携带A等位基因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增强[11]。该基因位点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显著相关,白种人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比G/G型的支架手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2.62倍,阿司匹林治疗的携带A等位基因者比G/G型发生心肌梗死风险更高[12]。本研究PEAR1基因在rs1204133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野生型(GG)、突变杂合型(GA)、突变纯合型(AA)3种基因型,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3]。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常出现较高的血小板聚集率或较低的血小板抑制率,出现AR,不利于预后[14-15]。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GG组和GA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而AA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GG组与GA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基因位点GG型和GA型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大,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该基因位点AA型存在较明显的AR,严重影响预后。随访1年,GG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GA组、AA组,GA组低于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司匹林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携带A等位基因相关。
综上所述,PEAR1基因的rs12041331位点多态性与应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关。阿司匹林治疗中,PEAR1基因的rs12041331位点GG型对阿司匹林的应答性最好,GA型应答性一般,AA型存在AR,影响预后。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基因的检测对辅助临床更准确地把握影响阿司匹林疗效的因素、判断发生AR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AR发生、实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入选患者数有限,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