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6-07舒宏江宗蔚陈艳华莫翠菊黄军强曹昭
舒宏 江宗蔚 陈艳华 莫翠菊 黄军强 曹昭*
1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南宁市 530022;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南宁市 530022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多方面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涉及机制复杂、知识点繁多、记忆和理解难度大且容易混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往往比较大[1-2]。“雨课堂”能全面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调动“教-学”两个方面的能量,极大提升教学效果[3-4]。为探讨“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我校2017级及2018级本科临床检验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医学微生物学本科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及“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对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2017级本科临床检验医学专业学生61名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级本科临床检验医学专业学生62名作为观察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的授课内容一致,由同一教师授课。
1.2 教学模式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常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准备教学内容;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以多媒体为载体进行理论授课,课后布置作业。
1.2.2 观察组 教师采用以“雨课堂”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1)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雨课堂,设置开课科目及班级,开始课程前提前创建课堂暗号;学生在登录雨课堂后完善班级、学号和姓名等个人资料。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视频、习题及网页链接等资料通过雨课堂提前发布,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预习和习题测试。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平台向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学生答题情况和相关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教学。(2)课中:老师和学生同时进入“雨课堂”,通过弹幕互动,学生将有疑问的知识点发送到屏幕上或点击“不懂”做出标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结合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老师通过“雨课堂”发布测试题,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通过“雨课堂”扫描签到,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提高学生的出勤率。(3)课后:课堂授课结束后,教师通过分析授课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答题情况、留言等反馈信息,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课后测试题,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移动式学习并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检查,巩固所学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和反馈,师生随时可以相互交流。
1.3 教学效果评价 (1)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进行评价。平时成绩,包括2次平时考试,每次10分;课堂考勤10分,缺课1次扣1分。学生平时考试及期末考试均为闭卷考试,题型由选择题、问答题组成,其中问答题由相同老师采用一致的评分标准阅卷。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2)课程结束后,分发《“雨课堂”使用效果评价表》给学生,对观察组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018级本科临床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对“雨课堂”的看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以及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的考试总成绩比较 (分,n,x±s)
2.2 观察组学生对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看法 对2018级本科临床检验医学专业学生62名发放调查问卷62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雨课堂”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具有促进作用。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观察组学生对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看法 (n)
3 讨 论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涉及机制复杂、知识点繁多、记忆和理解难度大,容易混淆,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已成为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利用网络全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有效的追踪和分析。在我校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已经运用“雨课堂”进行了智慧化的教学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8]。
本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以及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这是因为基于“雨课堂”制作的教学课件,如PPT、视频动画、测试题、网页链接等,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能使复杂枯燥的知识点更加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学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学学相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实时监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难点问题,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从以“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具针对性,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对62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接受“雨课堂”教学的全部同学认可或基本认可“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雨课堂”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具有促进作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摒弃了“满堂灌”“一言堂”的单一教学形式,摆脱了单纯的“教学”,能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提前到课堂教学之前,覆盖于课堂教学之中,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能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在整个“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学生感觉更加放松,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雨课堂”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学习情况和数据,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聚焦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前预习阶段,部分同学仅点击老师在课前发布教学内容以应付检查,未能收到预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较频繁使用手机,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会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此外,“雨课堂”测试题型单一,仅能设置选择题,不能设置主观题型,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覆盖“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主动、积极完成老师发布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并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