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研究
2021-06-07许志亮林晨阳罗艳荣曾宾华陈玉琳
许志亮,林晨阳,罗艳荣,曾宾华,陈玉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耳鼻喉颌面外科,福建 漳州 363020)
腮腺多形性腺瘤占全部腮腺肿瘤的60%~70%,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该病无疼痛、瘙痒等明显自觉症状,且生长较为缓慢,多数为在腮腺部位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活动包块[2]。因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恶变的概率较高,故应尽早给予相关治疗以阻止其恶变[3]。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最有效且唯一的手段。腮腺浅叶切除术(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SP)是临床常用术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导致预后不佳[4]。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PSP)可缩小正常组织的切除范围[5],但其适应证和疗效还存在一定争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比采用SP、PSP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该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92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SP组(45例)和PSP组(47例)。SP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8~67岁,平均(39.82±7.53)岁;肿瘤直径1.0~3.0 cm,平均(1.96±0.82)cm;病变部位:耳前区24例,腮腺后下区21例。PSP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30~66岁,平均(39.14±6.47)岁;肿瘤直径0.8~4.0 cm,平均(1.92±0.74)cm;病变部位:耳前区26例,腮腺后下区21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术前确诊为良性肿瘤;②经MRI检查确诊,肿瘤直径均≤4.0 cm;③具备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②肾功能异常;③腮腺深叶、全叶或副腮腺发病;④随访期间失访;⑤临床资料不完整;⑥合并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
1.2 方法
2组患者由同一组团队完成手术操作,均根据肿瘤大小及位置设计切口,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SP组给予常规S型切口,从耳屏前方开始,向下绕过耳垂至乳突,往下呈弧形绕过下颌角,于距下颌下缘2.0 cm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全部腮腺浅叶翻瓣,从腮腺咬肌筋膜的浅面翻开皮瓣,顺向或者逆向解剖面神经,逐步分离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切除腮腺浅叶。术后将皮瓣复位,常规美容缝合,术区加压包扎5~7 d。
PSP组予以改良V型、N型等美容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暴露全部腮腺浅叶翻瓣,解剖肿瘤附近面神经分支,解剖范围主要是离肿瘤周围0.5~1.0 cm的正常组织,切除肿瘤后结扎剩余腮腺正常组织的残端,保留腮腺的主导管,将腺体断面缝合,对创面进行彻底止血。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采用GE Staream 3200iX R/T型SPECT显像仪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唾液腺显像,对比2组术后唾液腺的分泌功能(分泌差),分泌差=正常侧分泌值-患侧分泌值,差值越大,表明患侧术后损伤越大。采用体像担忧问卷(body image concern inventory,BICI)[6]、身体意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7]评估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外貌负性情绪以及身体意象状态。记录2组患者暂时性面瘫、面部凹陷畸形、耳颞神经综合征、耳垂及耳周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PSP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SP组,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少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患者腮腺分泌功能比较
2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腮腺分泌功能的分泌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腮腺分泌功能的分泌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腮腺分泌功能的分泌差均低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腮腺分泌功能比较
2.3 患者BICI、BIS评分比较
2组术前、术后12个月BICI、B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BICI、BIS评分均较术前增加,但PSP组均低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BICI、BIS评分均较术后6个月降低(P<0.05),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分)
2.4 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SP组10例(22.22%)出现并发症,其中暂时性面瘫4例,面部凹陷畸形2例,耳颞神经综合征2例,耳垂及耳周皮肤麻木2例;PSP组3例(6.38%)出现并发症,其中暂时性面瘫1例,面部凹陷畸形1例,耳垂及耳周皮肤麻木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P=0.029)。术后随访12个月,SP组复发率为2.22%(1/45),PSP组复发率为8.51%(4/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9,P=0.184)。
3 讨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过程中常由于肿瘤周围包膜不完整,对周围神经、组织、器官造成侵蚀,故常给予切除治疗[8]。SP是指在生理解剖上保留面神经的手术,其主要适应证范围为边界不清、直径较大的腮腺肿瘤[9],但由于该术式切除的腮腺组织较多,术区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术中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易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同时该术式对于直径小、边界清晰的腮腺肿瘤,切除大部分的腮腺组织易造成额外损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近年来PSP术式因其面神经损害较小、切除范围较小而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11]。既往PSP术式的适应证范围仅包括腮腺后下级和腮腺浅叶其他部位直径<1.5 cm的良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直径≤4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也同样可采用PSP治疗[12]。然而有学者认为PSP保留的腺体较多,可能存在肿瘤切除不完整等情况[13]。因此,有关2种术式疗效的优劣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PSP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优于SP组,考虑可能是因为PSP切除的组织较少,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同时切除的组织涉及的解剖面神经分支数也相对更少,因此也缩短了手术时间[14]。本研究中,2组患者术后腮腺分泌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分泌功能无差异,可能是因为此阶段的患侧腮腺导管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导致2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不显著[15]。而PSP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腮腺分泌功能优于SP组,分析认为行SP治疗的患者导管被结扎,分泌的唾液无法排出,腺泡萎缩,分泌功能逐渐丧失,加之SP手术损伤的神经末梢相对较多,神经冲动分配腺泡的分泌较弱,致使SP组患者的腮腺分泌功能恢复较PSP组差[16]。既往有研究显示,行SP治疗的患者术后12个月的唾液腺功能仅能恢复至术前的20.00%,而行PSP治疗的患者唾液腺功能可恢复至术前的70.00%[17],本研究结果与之基本类似。此外,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形成的面部切口可导致患者过度忧虑,进而引起身体意象状态恶化,降低其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外貌负性情绪及身体意象状态进行评分发现,PSP组术后6个月的BICI、BIS评分均低于SP组,可见PSP术式较小的切口可减轻患者对外貌的负性情绪,缓解患者身体意象状态恶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S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P组,可能的原因为PSP术式可保留完整的腮腺咬肌筋膜,且术中对耳颞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损伤小,减少了耳垂及耳周皮肤麻木、耳颞神经综合征的发生[18];PSP术式解剖面神经分支较少,其余分支被保护,面神经暴露较少,牵拉时间较短,减少了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有利于减少暂时性面瘫、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风险[19];PSP术式可保留腮腺主导管,使残留腺体分泌的涎液顺利排出,进而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复发率方面,因SP可有效控制肿瘤复发,故一直作为临床治疗的标准术式,而本研究显示,PSP组患者的复发率并未明显增加。但有研究认为,PSP术式会增加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20],本研究结果与之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患者个体差异导致。因此,确切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量、长时间随访加以论证。
综上所述,与SP相比,PSP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可优化手术相关指标,并改善其身体意象状态和腮腺分泌功能,减轻外貌负性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