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覃京燕:允执信望爱 心怀未来事

2021-06-07供稿王晓慧WANGXiaohui

金属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人工智能

供稿|王晓慧 / WANG Xiao-hui

覃京燕是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图1)、计算机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外聘博导(设计学),台湾华梵大学客座教授,海南大学特聘教授,剑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20年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17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年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014年科技部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委员、剑桥大学CRUCIBLE、美国ACM等高级会员;中国信息与交互设计委员会执行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YOCSEF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机器人设计分委会委员,北京绿色设计促进会创始会员,北京设计学会理事,北京设计学会设计心理学研究中心理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 and Computing》《包装工程》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学卷信息交互设计分支副主编;带领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成长经历

就教育背景而言,覃京燕教授一直深受文理交叉学科的影响。1984年画作选送至日本参展,1989年开始学习计算机语言,1994年接触CG计算机图形,同时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和英语竞赛皆为北京市第一名,数学竞赛、物理竞赛为全市前三名。1996年开始从事网页设计、电视台节目特效设计制作等工作,2001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界面设计”、“网络设计”、“游戏设计”、“交互设计”、“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从2002年开始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方面的交叉学科创新设计研究及设计实践,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英特尔、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机构建立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关系。

2015年覃教授发起“大数据+万联网+人工智能+创新设计BDID国际展览暨会议”并担任第9届大会主席,2016年她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并在会议报告中反思联合国在201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提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语境下“新的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并得到联合国人居署以及首席咨询顾问Hans d’Orville的高度赞赏。2018年在全球首开“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novation Design”本科生慕课,系统提出应用人工智能进行创新设计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细则。慕课“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novation Design”在201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认定的国际版慕课。覃京燕教授负责的“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称号,并获得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称号,图2。

2020年覃京燕教授主持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与世界十余位市长及城市规划科学家等共同探讨未来智能城市的发展规划。同年,她代表中国高等院校教师,在世界慕课大会中发表主题演讲,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未来发展蓝图与建设方法。她从生态文明角度,提出构建AI生态文明建设范式,并从赛博网络空间、物理信息空间和想象思维空间三大空间中的人类移动性与文化基因认知图谱进行切入研究,人类的有形移动性和无形移动性对可持续性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影响,开拓大数据+万联网+融智能+创新设计语境下,人事物境的人机共生非零和博弈的新型社会契约关系,构建在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全息交感巨复杂系统中,智能生命形态、智造生产方式、智美生活文化、智慧生存文明的新型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图1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覃京燕教授

图2 “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学术成果

迄今为止,覃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大数据信息可视化、可持续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文化遗产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方面,图3;负责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化部、教育部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2项;参与欧盟、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10项;获得红点、Car Styling、红星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26项;受邀在APEC、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作学术报告100余次,主持第二届、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

图3 覃京燕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及设计成果

多年来,覃教授发表论文119篇,出版著作10部,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15项,近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讲课程包括“界面设计”、“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游戏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立体构成”、“工程概论”、“新生研讨课”等,系统培育了近300名优秀学生留学世界顶级名校,图4;系统培育了600余名信息交互设计与智能设计人才,均就职谷歌、微软、腾讯、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强企业,图5。

图4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覃京燕教授多年培育了近300名优秀学生留学世界顶级名校

覃京燕教授是中国第一批信息与交互设计的交叉学科博士,一直活跃在创新设计教育第一线以及智能设计第一线,同时还是光华龙腾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用户体验设计70人”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她是国内最早涉猎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物联网及网络设计、虚拟现实及游戏设计、数字文化遗产与交互式博物馆设计、PSS(Product service system)产品服务系统与可持续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实践者和设计哲学理论家。她在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信息与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深耕,特别关注将东方的哲学思维与西方的科技范式融会贯通,进行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以及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设计,认为设计教育应唤醒真善美德自然初心,探索允执厥中永续未来。

图5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覃京燕教授多年培育了近600名优秀学生就业世界顶级企业和单位

未来展望

在覃教授看来,21世纪是量子的世纪,量子思维,未来已来,一切可能,正在发生。她提出信息交互设计需借助量子思维,关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的科学范式,交互原理应基于注重品质、品味、品格、品德的以意义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围绕信息交换价值、界面交流媒介、功能交互手段与内容交通评测,构建起感知行为、情感共识与认知逻辑的交互设计,她将交互设计的内涵扩展到大交互设计,结合内部构成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确定信息设计、网络设计和通用设计作为大交互设计的学科基础,并反思设计对象的三权分立和三权融合的转化关系[1-3]。覃京燕教授对标日本黑川雅之提出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微、并、气、间、秘、素、假、破——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和哲学审美的中国八大审美意识,包括“统、象、生、场、中、简、空、衡”,分析审美意识对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体的创新机制与设计方法的影响[4]。她从审美意识的“鉴”、“赏”、“创”3方面,在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创新6个维度形成了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交互影响,包括感知认知计算、体验感质协同、三体鉴别辨赏、具身离身心智、普适普惠意义、时空永续共生6个方面[5]。覃京燕教授将这八个审美意识应用于人工智能创新设计中[6],得到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京东物流用户体验部的大力推崇与执行,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覃京燕教授将John Gero在1996年提出的FBS设计本体论拓展到CMR设计本体论,并在2017年的“设计研究:前沿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与John Gero交流(图6),提出结合武器与容器双重特性的CMR-FBS设计本体论[7],构建从众需、众创、众筹、众包、众制、众能、众销、众媒、众评、众智再回到下一轮众需的产品服务系统的生态设计,并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万联网等介入之下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目标,她以众多理论思考人机共生的未来。

图6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覃京燕教授在“设计中的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中发表主题演讲并与John Gero进行了设计本体论的深入交流

结束语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设计需要唤醒人心的真善美,探索永续发展的未来。AI改变万事万物,敲响量子思维创新设计的前奏,亲爱的同学们需要养成艺术与科学交叉创新的想象能力,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设想未来,计谋天下,你我共行过去现在未来。

猜你喜欢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人工智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游泳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如何提升大学生水上自救救助技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水平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规律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