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定教:基于运动技能习得的视角
2021-06-06王腾詹建国张金玲崔宝春
王腾 詹建国 张金玲 崔宝春
摘 要:文章主要提出了“从会处教其不会”即以会定教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体现在:遵循学校教育的相关教学原则、对应体育教材的纵向联系、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内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内涵解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达成四个方面阐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总结实践经验,提升教学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体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运动技能;以会定教;学习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1.011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专项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区域学校体育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7TY0131018ZB);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課题“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研究”(DLA190424)
收稿日期:2020-12-08
作者简介:王腾(1989-),男,山东枣庄人,在读博士通讯作者:詹建国
研究方向:中小学学校体育
针对小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不足、运动技能水平较低、有效注意时间短、第二信号系统不发达的现状,在体育课堂中传授相关运动技能和知识,需要从学生已知、已会处入手,逐渐引导过渡到未知、不会处——从会处教其不会。“以会定教”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符合运动技能习得的连续性,也符合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
1 “从会处教其不会”的相关教育理论基础
1.1 遵循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指学校教学要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让学生能够逐渐、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动负荷等教学元素的顺序安排上应按照逐级递增、螺旋上升的方法提高难度,使学生系统掌握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及锻炼方法。“从会处教其不会”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法手段使用、教学步骤的确定等相关教学要素安排时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班级实际学情等为依据,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整体规划课时、单元、学期、学年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一二年级,其教学思路以游戏法为主、规则较为简单,旨在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实现乐中学的目标;而中高年级则以竞赛法为主,让学生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提高其主动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实现学中乐、学而乐的目标。不同学段之间相互联系,逐渐提高教学目标的难度,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相关内涵。个体差异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时既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统一要求,面向全体,又要承认并重视学生的差别,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和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基础、前期技能水平、认知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从会处教其不会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授课前、中、后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再向上爬高一点,再爬高一点。同是一节耐久跑的课程,不同学生的耐力水平不一,在实践中采用等时不等距或等距不等时的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耐力、意志力基础上得到发展,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
1.2 对应体育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纵观学校体育教材,基本上呈现出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1],同一教材内容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之间要求不一,高年级的教材往往是在低年级基础上设定。比如学习滚翻动作,按照前滚翻、连续前滚翻、夹物前滚翻、后滚翻、连续后滚翻、前滚翻接后滚翻及其他组合动作练习序列教授;学习跳跃动作首先从学习原地双脚跳、原地单脚跳、跑动中过单个障碍、跑动中连续过障碍的顺序,跳的距离和高度也在逐渐增加。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是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设立的,人的动作发展具有序列性、累积性、方向性、多因素性、个性化的特点,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动作发展成熟后,后一阶段的复杂动作才能更快掌握。比如低年级教材主要以基本动作练习为主,例如跑跳投及组合游戏,而高年级才会出现技术性强、项目特征明显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篮排,且侧重专项技术的学习。从会处教其不会就是在学生已知已会的基础上学习更高难度的教材内容,所要教授的教材内容是学生已掌握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例如在教授单脚内侧踢毽时,学生能够完成单腿稳定站立、髋关节外展、足踝关节内收动作,这是能够完成连续踢毽动作的基础。对于稳定性不好、下肢力量较弱、髋关节不灵活的孩子在学习这项内容之前应加强薄弱环节的练习,在低年级打好基础后更容易掌握踢毽技术、习得踢毽技能。当前体育学科教改的热点之一是关于大中小幼运动技能一体化,更加体现了运动技能的进阶型和纵向联系的特点,也使得不同学段之间的体育学习具有关联性。
1.3 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最近发展区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另一种是能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对教学的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生的两种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超越发展区,继而让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通过趣味性、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不断进步。运动技能的提高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在教学中提高身体素质与掌握技术动作应相辅相成,可通过提高身体素质的办法来提升运动技能水平。“从会处教其不会”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表述的内涵,“会处”可指学生原有的水平,而“不会”则指学生要达到的水平,在原有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去达到更高水平或学生未习得、未达到的水平。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潜在水平,注重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时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跨越高度进行练习,学生完成低级别的高度后可尝试更高级别,不断努力挑战更高的难度,分层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让不同学生能够在原有能力水平上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到潜在的水平,也促使学生不断制定新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竞争心理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决心。
1.4 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儿童少年第二信号系统发育不完全,滞后于第一信号系统,且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于难度较大、枯燥的技术动作不感兴趣,对于自身熟悉的、能够基本掌握的技术动作兴趣更高。从学生会处入手即从学生已掌握、熟悉的动作亦或是练习方法入手,学生更容易接受,参与度会更高,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因为孩子用心、感兴趣,练习的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就会提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学生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从会处教是在尊重其生理基础上获得各自的发展。比如有氧耐力练习往往在孩子10岁左右时才开始针对性的练习,而速度素质的练习往往在孩子8岁左右开始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体育课堂教学尤其小学阶段更应该按照学生生理发育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练习,同时也应该注意性别之间的差异,女孩比男孩发育更早。
2“从会处教其不会”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2.1 “从会处教其不会”的内涵“从会处教其不会”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已知已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循序渐进吸收新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体育课堂教学时,由于不同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班级氛围等存在差异性,需要提前了解学情,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针对性、递进式教学策略实现,需要从准备活动、导入环节、基本部分所用方法手段、辅教材、放松活动等全方位、整体化的整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实现本课目标。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重在动作技术的传授,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学生的动作技能才能习得[2]。“从会处教其不会”需要尊重学生原有技术、身体素质水平。
2.2 学情分析:对学生运动技能“会”的前期判断“从会处教其不会”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提前判断学情,了解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步骤和手段,这是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时也应注重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速度,尤其对班级的特殊生,例如肥胖生、体质较弱者、随班就读生,留心孩子在课堂中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手段,而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得的走下去。体育教师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的情况把控课堂的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练习,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因此对学生运动技能“会”的前期不仅体现在备课层面,更应体现在课堂中。学生会与不会是一个动态转换的过程,因为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相同,对于“会”的标准不同,需要根据课时的安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动态评估,采取针对性的练习方法手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逐渐提高。在线下的课堂中,体育教师熟悉学生前期水平,能够较为精准地掌握班级学生整体运动技能水平以及不同个体的运动技能水平,在备课及上课时能够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会”的标准,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而在线上教学时,体育教师囿于时空和现有信息技术的限制,课前或课中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判断存在难度,往往需要通过学生提交练习视频或者家庭作业的形式进行判断,更注重课后的个人辅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线上和线下教学时,对于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判断时机并不相同。
2.3 目标设定:对学生运动技能“不会”的判断“不会”即未知的或未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判断学生运动技能“会与不会”是前提和基础,而“不会”的运动技能更多的是指课堂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新的教学内容(运动技术、体育知识)即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结合学情设定,尤其是前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要具有“个体化”,因人而异、因班而异的设定所要达成的目标。统一尺度的教学目标虽然有利于教师整体评价学生,但对于身体素质较弱、无相关运动技能基础的学生而言难度会更大,可将统一的标准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起始点,通过学生达标的程度开展针对性的指导策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一般而言,肥胖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速度等身体素质都会弱于体重正常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而言,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所要达成的目标程度并不相同,例如在進行跪跳起教学时,对于肥胖生亦或是身体不协调学生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第一节课堂甚至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都不能做出跪跳起的完整动作,那么针对这些孩子,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要与其他人有所区别。这类孩子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他人帮助或者降低难度的情况下能够做出跪跳起的完整动作,体会并说出展髋立腰、上下肢协调配合的动作要领。
2.4 目标达成:对运动技能“会-不会”的突破不同学生前期水平包含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课堂中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性,即学生“会”的程度不同。同一运动技能,由于个体差异的影响,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会存在差别,即“不会”的程度不同。如何根据学生各自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实现自身运动技能的发展以达成教学目标,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迁移理论、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会处教其不会”的策略。利用迁移理论:运动技能迁移是指不同运动技能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的特性,一种运动技能可能会促进或者阻碍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即存在正迁移、负迁移的差别[3] [4]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于运动技能的正迁移,规避负迁移。例如学习跨越式跳高对背越式跳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后三步的动作节奏较为一致;学习跨栏跑对三级跳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栏间跑节奏和起跨步动作较为接近;学习并脚单摇跳绳对并脚双摇跳绳、花样跳绳具有一定的迁移、持轻物掷远与投掷标枪动作具有一致性,善于分析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作用,通过课堂导入部分,调动学生神经肌肉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所学运动技能,缩短掌握运动技能的时间,即让学生更快地缩短“会—不会”的过程,提高课堂实效性。注重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体现个体差异化的原则,更是“从会处教其不会”的有效教学方式[5] [6]。分层教学不仅体现在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更体现在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针对性。比如在教授一年级并脚单摇跳绳时,有学生前期学过跳绳,有一定的跳绳基础,对其要求可以是规定时间计次数或固定次数计时间,让其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对于无跳绳基础、四肢协调性较好的学生则可按照无绳模仿练习、有绳跳1个、有绳连续跳2个的逐级提高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协调性较差、无跳绳基础的学生,让其按照上肢模仿练习、下肢模仿练习、上下肢无绳模仿练习、断绳模仿练习、有绳跳1个、有绳连续跳2个的逐级提高难度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个体的掌握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自身最大的发展。
3 结语以会定教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体育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记录学生的个人档案和台账,以便能够较为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接受能力。体育教师对学情把握得更精准,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才更有效,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会”与“不会”、缩短两者的距离,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尚力沛,程传银.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文化完整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5):58-65
[2]张皓妍.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20,41(08):25+121
[3]俞佳.连续性运动技能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的转化与运用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0(08):71-72
[4]仇乃民,仇索.运动技能习得:身体-大脑-环境的复杂动力模式[J].体育学刊,2020,27(05):131-137
[5]王明亮,张朝辉.教其不会,从会处下手教——以浙江省小学体育区域联盟第五届教研活动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4(08):50
[6]贾齐.关注个体差异是义务教育的法定要求——立足于“教其所不会,从会处下手教”的教学设计原则[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