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彰显医学院校育人特色
2021-06-06任滢
任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特征,根据教材体系、教材内容设计,以马克思主义为鲜亮底色,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特点,传承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瑰宝;融入中医哲学,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原理”课程育人模式;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彰显医学院校思政课育人特色,实现思政课育人使命。
用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唱响“原理”课程育人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与世界客观存在和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之理。高校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做到学思践悟贯通、知信行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魂,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其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已经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和彰显。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原理”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优势,在教学第一课开宗明义告知学生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结合中医药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让学生感知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力,培养马克思主义青年学子,传承马克思主义薪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萃取医学人文价值,创新“原理”课程育人模式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写过关于医生职业理念的一些小诗,如《致医生们》《医生的心理学》《医生的形而上学》《医生的人类学》《医生的伦理学》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阅读这些诗作,引导学生体会“原理”课并不是与医学专业毫无关联的一门课程,让学生从经典著作学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医学经典著作。如此,经典著作的魅力在课堂中得到呈现,其时代价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得到彰显。
讲好医学人文故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原理”思政课堂,以古今中外政治家、名人名家的影响力,讲好医学人文故事,做到“往古所以知今”。比如,孙中山弃医从政,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人之灵魂。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思政课教师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意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涌现的诸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理论力量。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学习中,思政课教师要锻造中医药院校学生“大医精诚”“上医医国”的正确职业理念,做到医学与人文相融、知行合一,把中国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提升文化涵养与医疗健康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发挥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合力作用,培养学生担当时代大任意识。
融入中医药文化精华,打造特色思政课堂。由于“原理”课程的政治性与理论性比较强,如何给医学生讲好这门课,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思考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授课对象范围涉及中医学、中药学、药学、针灸推拿、中西医等不同专业、不同院系这一现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特征,采用共修课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采用专题教学、理论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读书心得等形式设定教学案例,进行议题讲授和分析。课堂活动内容主要有采用讲义讲稿、课件PPT、微视频,开展学生自学自讲自评、教师指导点评等方式。教师创新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激发学生共情意识、理论知识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与美感。
融入中医哲学,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医哲学中,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血的运行以及津液的输布与排泄的功能与作用方式,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和身体健康。学生所讨论的“六经辨证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这一话题,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议题;对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是针对“病”的差别,而是着眼于“症”的异同,所运用的矛盾分析法;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阴阳五行说;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可以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相融通。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但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并不是绝对唯一的存在,而是主客体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转为主体,教师可以变为客体,教师能培养学生,学生也能成就教师,从而达到教师教学科研相长,学生成长成才的效果。
借鉴中医临床问诊,用好思政课“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临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医生来说,“望”是以目察病,“闻”是听声音和嗅气味,“问”是通过询问收集病情,“切”是按脉搏或其他部位诊病。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望”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与课下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闻”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意向、学习目的和职业发展规划,对授课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解析。“问”是通过课堂随机调查、课下与代表性学生交谈沟通,调查收集资料,实时把握教学工作进展动态。“切”是根据学生自主自学自讲,对所学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做到查漏补缺;根据学生教学评价以及学校和院系教学督导反馈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三全育人”实施成效。
医哲课堂对话,让学生感悟经典魅力与价值。“原理”课堂中医学与哲学的对话与思考,可以有效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内容上考虑到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俗、理趣结合,客觀上帮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趣味,于趣味中悟出哲理,达到以真理力量影响学生,以价值观引导学生,以时代精神引领学生。思政课教师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融会贯通,汲取哲学精华,让学生认知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传统医学典籍的魅力与时代价值。
提升中医药文化价值影响力,实现思政课程育人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诸多论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传播。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云课堂、雨课堂、微课堂、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加快了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社会性变革。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青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课堂和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设置疏与导、滴灌与漫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模式,教育学生认识人生之理,把握当今世界之大变局之势,立民族复兴之志,弘中医药文化之意,植根中国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引领和启迪作用。
“原理”课要充分挖掘优秀中医药文化资源,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参与性,增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生命观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教育。教育学生不仅要有自我担当,更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担当;摒弃实用主义、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教育所带来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要避免“精神的资本化”。荀子在《劝学》篇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原理”课要发挥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的排头兵、领头雁作用,用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把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河南中医药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工作,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教育内在逻辑和教育发展规律,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话语体系、表达体系、审美体系和价值体系,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学校做好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办学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理论课堂、社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的协同推进,增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搭建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共享平台,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医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学生立志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育人使命。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时代网络舆论导向中的价值意蕴研究”(2020-ZZJH-237)阶段性成果]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