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育人本色,充分发挥学科领航作用

2021-06-06王标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学科南水北调马克思主义

王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源自2006年获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生;2017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获评河南省重点学科。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本学科特点,在搭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渠道、弘扬育人主旋律、凸显发展主动性等方面不断创新理念,开拓新路。

凝聚思想共识,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

擦亮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靓丽名片。1994年,学校以本学科团队为基础,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1995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编写出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材,开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之先河。这一做法受到了时任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曾两次在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举办的全国“三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学科骨干成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等刊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近百篇。学校拥有省委讲师团成员、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省大学生骨干宣讲团成员近十人,在省内外、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次;2人受聘为河南省政府参事,发表的理论阐释文章多篇入选“学习强国”,其中1篇被中央政研室《理论研究》刊物转载并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

锻造学科引领课程思政硬核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重视发挥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首先,积极选派本学科骨干教师到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各学院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并就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修订完善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建言献策。其次,支持本学科骨干教师与各学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联合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時政热点、经济社会发展焦点等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与方式方法。最后,选派本学科骨干教师与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一起深入各学院教师课堂听课观摩,对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把脉问诊,为课程思政教学更具“思政味”提出针对性、指导性的建议。

传播高端学术交流最强话语。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认知,学院每年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本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做学术报告。近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德治与法治”全国高端学术论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来自全国的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参会,开展学术研讨。

坚守育人本色,培养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效果更是关系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问题。本学科已开展14年研究生教育,于省内较早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等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倾情打造“六坛联动”学术育人新品牌。近年,本学科在整合优化校内外优秀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倾情打造“六坛联动”学术育人新品牌:“大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围绕学科发展举办全国性高端学术论坛等,共计30余场;“名师讲坛”邀请教学名师、马院院长围绕深化学术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等谈经论道,共计20余场;“先锋讲坛”邀请校内外各行各业时代先锋、道德楷模、优秀校友等,开展政治理论宣讲、教育引领活动等,共计50余场;“求是论坛”召集本学科骨干成员和相关学科带头人,探讨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等,共计20余场;“青马论坛”邀请本学科教学名师、青年博士、报刊知名编辑、优秀研究生,围绕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申报等举办各类学术报告活动,共计40余场;“求实展坛”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宣讲者,在全校本科生中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展演,每学期每门课程遴选优秀成果进行全校展示和表彰,共计80余场次。不同形式、内容、主体的学术交流与实践训练涵盖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促进学术育人成效新提升。

“石榴树”特色育人工程结硕果。本学科全面深入宣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创建“石榴树”特色品牌育人工程。学校通过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专题研究”等专题,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进课堂;开设相关主题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小石榴”育人实效;围绕“民族团结”“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开展理论研究,并承担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整体宣传指导和品牌设计工作。“石榴树”育人工程获河南省高等学校2020年度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族团结进步研究工作经验被中央统战部《统战工作》第42期刊发,并受到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守刚批示表扬。维吾尔族学生姑再阿·依受到全国政协原主席俞正声的回信关怀,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并受邀赴京参加国庆70周年观礼;巴柯获“河南省大学生十大公益人物”称号。学校先后向西部地区输送了15位志愿者,9名优秀毕业生踊跃到新疆和西藏等边疆地区工作,5名维吾尔族学生在省内外高校担任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获得“全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校”“全省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奖”等。

发挥学科优势,彰显社会服务功能

本学科注重发挥独特优势,围绕理论研究、政策宣讲、资政建言等,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设计社会服务项目,不断实现和推进社会服务功能的系统化、常态化。社会服务项目成果丰硕,形式丰富,成效突出。

南水北调工程研究宣传开先河。学校以本学科为依托,与南阳市委合作建立全国首家南水北调研究院。朱金瑞教授带领团队,历时3年多,在南水北调中线沿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展开深入调研,形成系列学术成果:2017年、2019年分别承担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横向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口述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补偿制度研究”;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系统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完成的著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口述史(河南卷)》获河南省政协主席刘伟赞赏性批示;撰写的报告《关于南水北调精神上升为河南精神的路径的建议》受到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的肯定性批示;开发的思政课“南水北调工程教学案例”,彰显了新时代大国工程建设中党的坚强领导、人民至上和新发展理念等,深受学生欢迎;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系统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孕育的伟大精神,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成果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自觉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获赞誉。本学科充分发挥优势,致力于“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文化的研究阐释与传承创新能力。学校的“三大文化教育基地”,是国内首家运用图片、场景复原、多媒体虚拟体验等展示手段,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重魅力的教育场馆。该场馆占地1500平方米,搜集珍贵图片、实物1万余件。场馆围绕“年画”文化主题,先后建立“滑县木版年画研究院”“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院”,获批“小年画、大文化”“字圣千秋”“说文上的中国”等三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发表《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不让文明失落——滑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等学术论文;承担“滑县木版画的挖掘与保护研究”“滑县木版年画研究——韩清亮老人记忆中的木版年画”等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承担滑县大运河非遗文化展馆、民俗博物院全部的资料搜集、内容设计等工作。朱金瑞教授在接受《焦点访谈》节目采访时,围绕“以文化人的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本学科南水北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南水北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DRAINING THE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