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理想的灯 照亮前行的路
2021-06-06郑卫丽
郑卫丽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多年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课建设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实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程(以下简称“三进”),努力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培育品牌扬優势
学校不懈探索,持续推动“两大体系”转化,逐渐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三进”工作品牌。1994年,学校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1995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并编写出版教材,开展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及其互相关系的研究,在实践层面开党的创新理论“三进”之先;1996年、1998年,学校先后两次在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举办的全国“三进”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全国只有五所学校发言),得到教育部领导和兄弟单位的高度认可。“‘三个课堂培育工程”“思政课‘两大体系转化模式”被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行走的课堂”——“三进”实践教学模式入选教育部优秀教学案例。2004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积极开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新途径》;2004年11月3日,《河南日报》刊发《这样上课,大学生怎能不喜欢》,报道了思政课教师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2008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2017年3月29,《河南日报》刊发《高校思政课怎么上?河南财大:入耳入脑入心》的经验理论文章;2019年11月1日,《河南日报》刊发校党委书记杨宏志撰写的理论文章——《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五个注重”》。强而有力、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学生模范群体和先进个人。《河南日报》曾以《一个个先进典型,一座座精神标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模范群体现象的启示》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优化机制强根基
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实效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学校党委进行宏观指导,统筹管理和部署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制度》《思政课教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测试制度》等,明确“三进”时间表、路线图,通过及时部署、组织学习、深入研讨、科研攻关、检查考核等环节,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精准、有效地“三进”。
打造党的创新理论教学课程群。除依托思政课必修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外交思想等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实行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结对,将党的创新理论精妙贯穿于课程思政中。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学校组织教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近年,学校在《红旗文稿》、人民网、光明网等发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胜法宝》等理论文章100多篇,为深入推进“三进”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扎实开展集体备课。学校注重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在强化、优化、深化“三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常态化开展“三进”主题教研活动,围绕“进什么”“进哪里”“怎么进”等问题,持续开展“十备”“五说”“六创优”等教研活动。
强化改革增活力
在“三进”工作中,为避免学生感觉枯燥、空洞,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出“四维并进”的“三进”教学思路,让教学“活”起来、让课堂“火”起来、让学生“获”起来。
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学校积极推进“问题链教学法”:开课第一周,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梳理出十大疑问并通过邮件发送给教师;每周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章节重要问题快速通读教材内容,并把疑问写在纸条上当面交给教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前精心备课,课堂上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化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并尊重不同见解,对学生的正确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偏见误解及时加以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解答,然后点评。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意见截然相反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点评、回应。回应后,教师还会征询提问者的满意度,如不满意,继续回应,直至满意。
化教师独奏为师生群演。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型、探究式学习。诸如“喜迎十九大、祖国新变化”“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等议题,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部署下,学生课前调研、生成成果,课上展示。“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往沉闷的课堂变得热烈、活跃。2018级投资学专业学生杨蕾在学后感中说:“我发现这门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个人成长前进方向的意义,了解国家并在将来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意义。”
化传统沉浸式课堂为现代混合式教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大力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学生课前在线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舞台;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及时发布重大时政新闻、章节预习要求等,实现价值引导、解疑释惑课前课后全覆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实践提实效
为了强化“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拿得出”的社会发展生动实践中树立清醒的理论自觉,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深入推进“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校园实践教学为重点,以校外实践教学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式“爱在财大”“美在财大”“行走的课堂”等实践教学体系。
生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微型辩论赛、检查课堂笔记、经典著作接力传诵等方式,结合教学主题,在课堂上有序开展。
丰富开展校园实践教学系列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开展“寻找校园抗战老兵”“抗日歌曲人人唱”等“四个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以及主题图片展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行走的课堂”——“课下随手拍”以及“美在财大”“我在财大”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还充分发挥“三大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打造思政课校园实践教学品牌。
常态化开展社会调研考察活动。学校先后建立了20多个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开展常态化实践教学活动。每学期初,教师布置社会实践调研课题,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家乡、厂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调研,并将调研成果进行展示、评比。
定期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展演活动。学校每学期依托五门思政课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向全校学生征集具有丰富育人元素、浓厚育人效果、浓重艺术气息的作品,以歌曲、小品、话剧等形式集中展演。
统筹联动聚合力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三进”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联动互补,从而形成了全校着力推动“三进”、教师扎实开展“三进”、学生积极参与“三进”的良好氛围。
强化组织保障作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时召开党的理论创新学习会议,在全校二级党组织建立“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党的重大创新理论作为各项会议的第一任务。学校定期举办党的创新理论培训班、研讨会及党外人士座谈会;成立理论宣讲团,在校内定期展开全覆盖宣讲;充分发挥网站、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作用,开辟党的创新理论专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
广泛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围绕学生关注的思想政治热点话题,学校积极开展“学习新思想,建功新时代”“重温红色经典,寻找历史记忆”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以及院系党总支和校团委紧密配合,开展“三抓一促”活动;组织和引导学校“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等理论社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活动,与学生深刻交流讨论;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黨积极分子等为基础,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思政课教师和实践团结对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和践行。
责编:红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