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课开在生活里、青年中、田野上
2021-06-06徐涤寒赵民学曹广伟
徐涤寒 赵民学 曹广伟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融入学生生活,占领青年阵地,走进田间地头,逐渐打造了实践教学、青马会、理论宣讲等颇具河南农业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
学院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明确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统筹规划五门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工作。学院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新样态,逐步打造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用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枯燥、沉闷的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
教学内容上,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讓固定的课堂流动起来。学院结合学校特色,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提出“把思政课开在田野上”“把思政课开在大学生活里”,开辟了实践教学的新样态、新形式。在五门思政课中,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核心内容,分别以“修身”“明理”“求是”“鉴史”“笃行”为主题,开展社会调研、主题采访、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培育青春朝气,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真伪,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教学方式上,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将感人的故事、直观的案例、真实的生活充分运用到日常教学之中,改进思政课偏重理论性说教、缺乏现实性解读的弊端。学院积极打造校内红色文化长廊,将思政课开在“走廊里”,使学生在参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熏陶;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焦裕禄纪念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科技馆、二七纪念馆、杨靖宇纪念馆、嵖岈山红星人民公社旧址、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搭建课程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上,开展实践教学展演,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实践教学中,教师借助经典诵读比赛、辩论赛、演讲赛、红歌赛、微视频制作赛、历史情景剧表演赛等形式,使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授格局,打造了师生互促、学生共进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觉学思政、用思政的积极性。同时,学院引导教师积累和筛选学生的优秀作品,每学期期末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成果汇演,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将自己创作的实践成果呈现出来。
全程育人上,形成实践成果报告,让校内的课堂联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农村、深入基层,以亲身体验、深度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汇集成册,以理论学习报告、家风家训报告、读书观影报告、身边典型报告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真正将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信息资源引入思政课堂,使学校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校内外资源的协同联动效应,上出生动、精彩的思政课。学院建立红色文化长廊,开展红歌快闪、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诵读、学生实践成果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研修活动。实践研修成效多次被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
“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先后获校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优秀奖,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建设,让思政课凝聚青年,使青年明理增信
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以下简称“青马会”)自创建以来,积极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增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了解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回应青年关切,解疑释惑;认真分析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形式,充分调研把握青年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规律;创建“农马先声”微信公众号,搭建起直通学生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让理论学习、思想引导的触角延伸到普通学生之中。根据学生需求,青马会开展了“明理论坛”“博学诵读”“研学四史”“勇抗疫”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听讲座、读经典、学知识、重实践,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聚焦“明理论坛”,在讲座研讨中夯基固本、真信笃行。“明理论坛”是青马会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专家讲座、学生研讨、学术交流的形式开展,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目前,青马会已成功举办33期“明理论坛”,仅2020年就邀请了王宾齐、庞永锋、鲁俊生、甄京博等8位校内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做客“明理论坛”。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党的创新理论、全球治理、项目选题、论文写作、金融扶贫、卢氏模式、青年人的政治责任等话题开展主题讲座,为青马会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此外,青马会还定期组织召开研讨会,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如何培养新时代青年”等主题展开研讨。学员一起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习心得,在思想观念的互动、碰撞中共同成长。青马会每周五组织学生观看《周末理论大讲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研讨会,观看《民法典》公开课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营造“学马、知马、懂马、信马”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紧贴人文实际,提升理论素养。
专注“博学诵读”,多维度深化理论传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的带领下,青马会围绕马列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定期开展“博学诵读”活动。青马学员每年有组织地阅读经典十余部,并就重点章节、经典片段开展诵读比赛,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论述,让学生明白了宗教学的本意是“关于宗教的科学研究”,是一门基础学科,研究宗教,绝不是传播宗教,而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乡土中国》使学生深刻地学习了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轨政治”模式,理解了今天基层社会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协商等概念,引发大家结合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博学诵读”活动的推进,不仅实现了青马会学习传统的延续,更是在无形中提升了青马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一年来,青马学员积极在各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55篇,学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笃志守正创新,在读、讲、宣、研、行中学“四史”。守正创新是结合历史节点、理论热点,聚焦关键内容,推动理论学习持续深入深化。近年,青马会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重点,按照“读‘四史—讲‘四史—宣‘四史—研‘四史—行‘四史”的顺序,邀请专家成立“四史”导师团,带领全体学员学习“四史”。读“四史”:指导教师每日在QQ上发布1—2篇学习内容,学员完成读书打卡;每周召开读书会,指定2—3名学员介绍一本书及心得体会;每季度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每半年组织一次演讲比赛。讲“四史”:学员每学期要走上形势与政策课堂讲一次课;每学期走进寝室或所在班级讲一次课;寒暑假回到家中,到所在村或小区,利用相关场所讲一次课。宣“四史”:“微晓农大”微信公众号开辟青马学习专栏,发布热点、理论学习资料。学员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术论文投稿至专栏。学院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抖音號,占领青年学生聚集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理论网络文化产品。研“四史”:青马会每个月定期召开关于“四史”的学术研讨活动,青马学员每半年要撰写一篇学术文章。行“四史”:青马会每学期组织学员进一次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读、讲、宣、研、行“四史”学习的推进,有效提升了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
用好战“疫”教材,上好“云上思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青马会以战“疫”为教材,讲好制度优势、家国情怀和青年奋斗,青马“云课堂”全面复课。青马学员通过云视频开展了“防控疫情,我们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主题学习活动,参加了线上深切哀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全国性哀悼活动,观看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等。青马学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并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一大批90后、00后学员争当志愿者,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受到了学校的表彰。
扩大理论宣讲影响,让思政课走进田野服务“三农”
近年,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在全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和“大国三农”系列讲座,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三农”知识的传播,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支农、爱农的家国情怀。
紧扣时代主题,深入农村基层,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学院理论宣讲始终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和宣讲对象的需求,每年定期开设动态宣讲菜单,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用具体事例、翔实数据、鲜活材料呈现出来。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自觉组建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精心设计宣讲主题,认真准备宣讲内容,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全会精神和师生、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教育人,在校内外开展宣讲150余场次,对在校生实现百分百覆盖。宣讲员走进基层、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乡村干部宣讲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把党和国家的便农惠农政策送入千家万户。2016年,学院同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组织的“河南农业大学宣讲团”赴驻马店确山、汝南、驿城等县区开展基层巡讲,为基层干部群众送去“两学一做”文化大餐,此次行动被新华社以“飘扬在天中大地的红色蒲公英”为题进行了报道。广泛的宣讲动员,新颖的宣讲方式,让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及时深入基层,落地生根。同时,多样化的理论宣讲,也引导了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对国情、省情、农情的了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
创建“大国三农”宣讲平台,探索全域思政育人新途径。学院开设“大国三农”系列讲座,探索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凸显农科大学的特色和亮点,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新品牌。自创建以来,学院先后邀请庞永峰、秦剑军、张倩、刘歆立、甄京博等院内专家做客“大国三农”,就金融扶贫与卢氏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土地政策的嬗变、《诗经》《易经》与农耕文明、党的领导为扶贫攻坚领航定盘、全面抗战时期河南的乡村社会等主题,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学校官网和“微晓农大”公众号面向全校师生宣讲“三农”政策,解读“三农”问题。“大国三农”系列讲座的开办,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师生的关注和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青年学生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
打造省、校、院多层次融合的宣讲团队,提升政治理论和“三农”知识宣讲水平。学院根据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需求,选派、推荐优秀教师充实各级宣讲团。目前,陈娱教授入选河南省委十八大、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并获评河南省委宣讲团优秀宣讲队员,成为河南省委宣讲专家、河南省“百姓宣讲团”核心成员、河南农业大学宣讲团首席专家;秦剑军教授入选河南省“农村宣讲团”、河南农业大学宣讲团;郭武轲、刘宁静、马菲、王俏蕊、韩东云等教师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讲师团、河南省教育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宣讲团、共青团河南省委青年宣讲团,其中郭武轲、刘宁静还获得“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青年理论宣讲骨干”称号;孙玉健、姚锡长、刘歆立、鹿林等6名教师入选河南农业大学宣讲团,为学校政治理论宣讲做出突出贡献。同时,通过“手拉手”传帮带机制,学院另有4名青年教师也在理论宣讲方面崭露头角,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学院还根据宣讲需求成立了书记、院长任组长的院级理论宣讲团,把20余名优秀教师吸纳进来,逐渐打造了省级、校级、院级相互结合,梯队合理、水平高超、结构互映的宣讲队伍,有效提升了学院教师政治理论和“三农”知识的宣讲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活动,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大讲堂”与“微宣讲”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各类特色活动把宏大的理论落小、落细、落实,通过小切口剖解大问题、小话题阐释大主题、小节目演绎大道理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持续放大特色亮点,开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特色品牌活动的“三全育人”功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学校、学院事业发展。
责编:红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