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的种子在爱中成长
2021-06-06韩玉连
韩玉连
【摘要】爱是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首先是一种相互作用,父母、老师与孩子之间对爱的相互反馈,是促进彼此成长和发展的最佳动力。因此,爱在教学教育中非常重要,它甚至是一位老师的职责所在、立业之本。最后,爱与教育也是相互依存的,教育不是溺爱,教育是渗透了爱、并超脱于爱的一种成熟表现,每个孩子要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都必然是在爱的环境中得到历练与教育后的结果。
【关键词】教育;爱;孩子
自古以来,爱就是孩子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无论是在中国教育文化的背景中,还是在古典和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都可以为这一观念找到理论依据和文学案例。在这些教育思想家的论述背后,都透露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只有让孩子在爱中成长,教育的种子才会发芽生根,孩子才能健康地、快乐地茁壮成长。
一、爱是一种相互作用
爱是一种互相作用,既包含了成人(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也包含了孩子对父母、老师的爱。人类是一种模仿和学习的动物,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孩子犹如一片白纸,他们通过观察和“涂写”,为自己的白纸添上了不同的色彩,而“爱”正是其中最绚烂的最美好的颜色。当孩子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学会了爱,也会反馈回给老师和父母。平日里为了社会规则而生存的成人,会在孩子反馈的爱中得到温暖,这温暖如同冬日的太阳,照耀了苦楚的内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思想家德·亚米契斯在他的作品《爱的教育》,以父亲之名教育孩子:“应敬爱老师:因为老师是爸爸所敬爱德人,他们是为了学生牺牲自己一生德人,是开启你智慧之门德人。老师是值得敬爱的啊……意大利全国五万教师,是你们未来国民精神上的父亲。他们站在社会的背后,拿着轻微的报酬,为国民的进步发达工作着。你的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应该敬爱。你无论怎样爱我,但如果对于你的恩人——特别的是对于老师不爱,我断不欢喜。应该将老师当做叔父一样来爱他……老师高兴,固然要爱;老师不高兴,尤其要爱他。无论何时,总须爱老师啊!老师的名字,永远须用敬意来称呼,因为除了父亲的名字,老师的名字是世间最尊贵、最可敬慕的名字呢!”(65-66页)也就是说,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不仅要爱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要敬爱老师。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并不亚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付出,而支撑辛劳的工作,默默坚持下去的,并不是老师的薪水,而是对学生的爱。因此这充分说明了教育的种子是在相互的爱的作用下完成的。
二、爱在教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叶圣陶也强调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在讲到典范老师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吴宾若先生,一个是匡互生先生。吴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出了名的耐心,学生与人打架或早晨迟到时,他总是会与把学生喊到跟前,与学生细谈,如果学生因为害怕或惭愧不肯开口,吴老师又会换一种说法,直到学生露出衷心受教的模样,他才肯罢休。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两三个小时,而这时候往往都过了饭点,但吴老师依然坚持这么做,为此,他几乎每次吃饭,都是将那冷了的饭菜泡在热汤。而匡老师每次都认为学生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每逢跟学生谈话,他都会先滴下泪来,学生见此,备受感动,有时与老师相对而流泪,有时甚至相对出声而哭。叶圣陶说:“这两位先生的办法,近于爱的教育,属于所谓感情教育……他们都是认定‘学生第一的,教育事业既是为学生的事業,在‘认定学生第一这一点上,他们总该受人敬佩。”(162页)正因为爱在教学教育的重要性,叶圣陶指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时候的老师不必担心外界的看法,因为:“学生知能方面由你的努力而得长进,就是你做得不错的真凭实据。万一同事们嫌你破坏他们的例规,跟你不合作,迫得你非离开不可,反正你已经下了决心,宁愿卷铺盖走路,那时自有亲近你爱戴你的学生们抱着依依不舍之情欢送你,你的卷铺盖走路也就一无愧怍了。”(162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是直接将在教育中的“爱”提升至一位老师为人师的本质所在。这不单单是叶圣陶的观点,也是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观点,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专门撰写了一讲,就叫《从师》。在这一讲中,他说道,虽然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老师其实是代替了父母的位置去教育孩子。“人之幼也,保育于父母。及稍长,则苦于家庭教育之不完备,乃入学亲师。故师也者,代父母而任教育者也。弟子之于师,敬之爱之,而从顺之……师之功,必不可忘。为弟子者,虽毕业以后,而敬爱其师,无异于受业之日,则庶乎其可矣。”(29页,31页)在这里,陶行知既讲到了为人师之责,即代替父母,使学生增进知识,培养德智,造福社会,这便是老师在教育中最大的“爱”。而作为学生,他日成人,必定不能忘记老师的这一份恩情,一直敬爱其师,这是老师爱的教育最好的反馈。
三、爱与教育的相互依存
皮亚杰认为,孩子与周围的人的关系是各式各样的,其中第一种关系是产生责任感的关系。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社会的行为准则的,孩子会犯错,会有过失,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候,在孩子身边的成长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教育使孩子获得一种行为上的认知,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皮亚杰指出:为什么孩子能够接受一些规则而不忽视它们呢?比如不要单独上街,不要讲假话等等。这种接受不是对规则的恐惧,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一开始并不清楚地知道这些行为的危害性。那么,父母和老师的介入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介入也包括对孩子的命令,这种命令是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的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皮亚杰指出:“一个命令只有来自一个受尊敬的人,才会被接受并产生一种责任感。也就是说,此人是同时具有爱和畏惧情感的对象,而不是仅具有这两种情感状态之一的人。就是这样,幼小的儿童才不感到要顺从他们所爱的兄弟的命令,或者他们对一个只有惧怕的陌生人的命令,而要服从母亲或父亲的命令,并且不断感受到要服从,即使有时儿童会反抗。在道德情操形成过程中,这种最初的关系类型无疑是最早的,在整个儿童时期都能够保持其影响,并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关系。”(97页)从皮亚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和爱是互相作用,只有在两者共存的前提下,才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好的教育背景。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命令并不是为了使孩子感到害怕,也不是为了驯服孩子。而是让孩子在爱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责任感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德·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蔡元培,陶行知.教育十六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4]皮亚杰,卢濬选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