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华苑》的跨时空原生态表述

2021-06-06蔡富军杨颖

锦绣·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原生态

蔡富军 杨颖

摘要:宣华苑是五代、宋时期成都最为著名的园林景觀。宣华苑具有极高的美学地位,对当代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本文立足宣华苑这座园林的复原研究,力求创作出新型的当代艺术作品。利用“原生态”的创作理念,对宣华苑这座消失的园林进行复原式、跨时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宣华苑》;原生态;文化景观

宣华苑的前身是摩诃池,开凿于隋代,位于今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一带。五代时期,前蜀王建在在摩诃池及其周围修建了宣华苑。前蜀灭亡八年后,后蜀的花蕊夫人住进了宣华苑,并写下了著名的《花蕊夫人宫词》。宋代时期,宣华苑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咏题之地。这座堪比《红楼梦》大观园的池园,对后世乃至当今的艺术创作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原生态”已经成为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反思性产物,为当代艺术展现启发了诸多灵感。

一、原生态与宣华苑的内在关系

“原生态”可以理解为生态关系。生态首先与地理、环境、自然等客观因素构造发生关系,也与文化、人群、遗产的自然因素相辅相成。在文化生态学里,大家将环境、生态与人、文化间的关系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宣华苑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价值,利用“原生态”的创作形式才能更好的表达宣华苑的艺术境界。

用“原生态”这一新生的文化名词来表述古老的文化,“原生态”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时代融合的气息形态,借用了生态学科之“生态概念”。用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的特点渲染宣华苑,能够更加恰当地表达宣华苑当时的人文场景,为进一步的复原奠定基础。

二、宣华苑现存的历史场景

宣华苑本是众芳苑,群香国,有高亭百尺立当风的风情万种,也有小院珠帘着地垂的孤芳自赏,有牡丹倾国能解语,也有芍药与君为近侍,有春风里醉笑的桃花,也有秋风中寒立的霜柑。集世间各样情态、人态于一座园池,才是真正的宣华。目前国内发掘的遗址已经充分证明了某些事物注定要幻灭,却不影响她存在时的辉煌。在此基础上对古人的神秘文化充满好奇,继承与发展绘画的“原生态表述”直逼内心。花蕊夫人《宫词》中发现前蜀后主新建的宣华苑的美景: “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谈到了宣华苑中的会真殿;“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直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傍”,谈到了宣华苑中围绕在宣华池边的亭台楼阁的布局景象。由于宣华苑是前蜀后主的主要娱乐场所,因此,花蕊夫人《宫词》对苑中的景致描述最多。其云:“翔鸾阁外夕阳天,树影花光远接连。望见内家来往处,水门斜过罨楼船。” “丹霞亭浸池心冷,曲沼门含水脚清。傍岸鸳鸯皆著对,时时出向浅沙行。”这里提到的“翔鸾阁”也就是《新五代史》中言及的“飞鸾阁”,而“丹霞亭浸池心冷”一句则向我们透露出“降真、蓬莱、丹霞”三亭皆在宣华池中的地理位置,虽然,史书中并未言及,但此首《宫词》却为我们弥补了史书记载中的缺憾,对于我们细致了解宣华苑的具体情况颇有益处。

千年之前的两蜀时期,宣华苑曾是“周回十里”的皇家名苑,声名远播;当然,这里仅是取其意藉其名。在皇家陵园设置园囿景观,又别是一番景象,既不乏皇陵庄严森肃之气象,又使此地不至于太过凝重沉闷,而兼有风花雪月之妙趣。颇有江南景观之特色,又具川西园林之风貌。宣华苑亭台连水榭,楼阁接廊道,四时景物,五光十色。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湖中水波荡漾,鱼儿群游。岸边繁花似锦,垂柳成行。山坡林木葱郁,浓阴蔽日。宣华苑沿湖建筑典雅华贵、凝重庄严之风格,形成造型轻盈小巧,布局灵活多变之特色。建筑大多采用青色素筒瓦屋面,飞檐翘角,朱漆柱栏,回廊曲桥,径回路转。行走观览其间,颇有临水羡鱼之感。廊柱上的楹联匾额与建筑和环境巧妙结合,文辞华丽,典故贴切,令人忆想千年,顿生“还思五代芳华”之幽情。

三、宣华苑的原生态表述实践

“原生态表述”的基本理念主要反映在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上。现阶段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现实文化中美感的采集、提炼和艺术加工,另一个是“场域”概念在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中的实施与体验。“原生态表述”这一绘画语言注重实践,能够引发我们很多艺术思考,从而与诸多文化理念或当代艺术表述方式发生关联,使绘画走入更加宽阔的表现空间。先谈第一个方面,对于生活原型的提炼与加工。另外一个是历史遗存的古代壁画、洞窟、古迹、古籍等有人为参与过的文化遗存之美、岁月磨砺之美。这两个范畴的原生态都更多地指向绘画的精神内涵,对绘画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我看来,中国美学讲的“外师造化”,其实就涉及到原生态的客体存在对主体创造力的影响;而“中得心源”,可以视为艺术家的感悟和构思,通过材料语言将原生态之美表述成艺术之美,实现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将区域归纳总结,划分出不同的结构,画面中心圆形的白与方形的白对应不同的位置,引入深思,扑朔迷离。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考察采风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触碰我们视觉神经、引起心灵震颤的“图像”,它的动人之处在于,这种生活原型中的美,真实鲜活并闪烁着时间的光泽,成为当代艺术寻求精神性表达的源头。由这种生活体验和感动产生的艺术作品,无论主题、情感还是艺术呈现,都是在“原生态”中提炼出来的,故而朴素生动而又纯粹。  比如,宣华苑老墙的斑驳痕迹、时代变迁风雨飘摇的历史记忆,幻化成为丰富而厚重的视觉震撼。这就需要艺术家赋予它恰当的主题与手法,还原或移植到绘画载体上来。这种对于“原生态”的“表述”,反映了艺术家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独特感受,是一种在生活中发现艺术,感受艺术。

表现“原生态”的艺术作品虽然样式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受到已有物质美感的诱惑而阐发的艺术表达。“原生态”只是一个刺激源,“表述”才是关键。这样的表述只有在特定的场域下才能更好的展现。

“场域”这一概念,由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最早提出,后来成为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社会学概念,简单来说,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行动所发生的“领地”所影响,而这种“场域”又并非单纯的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因素。比如,我们宣华苑遗址,随处可见散落的枝叶和再生的新苗,枯黄凋零的树叶和挂满水珠的幼芽,构成了一幅幅生死轮回的生动画面,文化景观呈现出带有生命哲学意味的灿烂景象,令人观之动容而心旌飘摇。湿润的空气、露水的声响和植被与泥土的芬芳……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在史诗般的恢弘之后归于沉寂。尽管“文化景观”是作为文化遗产类型被公众所熟知,但回归人文地理学本源,其核心是作为日常场所的动态性。“文化景观”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Otto Schlüter)提出,用以强调文化是造成人类现象的地域差异的决定因素,即文化决定论20 世纪中叶,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推动文化景观研究,形成旗帜鲜明的伯克利学派,又称文化景观学派。索尔指出:“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经特定文化群体塑造而成的结果。文化是(人类的)行为代理(agent),自然区域是媒介(medium),文化景观是结果(result)”。文化景观有三个特征:(1)同时受社会和自然两方面的作用和约束;(2)有典型的物质形态;(3)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物质形态随社会文化形成和演变。文化景观不再只是遗产价值,还包含关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美学、历史、科学、经济、环境、社会和精神价值。美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环境对于美术的产生、发展、风格流派的形成及美术创作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①由于地表环境的特殊性,在经历了数百万年乃至数千万年演变之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了。手足的分工,脑部的发达,使美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以后又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当史前先民们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心理功能达到一定高度时,绘画应运而生;②在古代,河流、平原、丘陵和海岸地带有利于美术的扩散。起源于河流两岸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当时都是美术的中心区;③环境影响美术的另一个方面,即环境为美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大海、森林、河流、园林、村舍、城市、各种动植物和人体本身及其各种活动均可成为绘画创作的对象;④美术对社会环境有较大影响。和音乐相同,美术作品也能再现环境,所不同的是,美术作品通过视觉再现环境,比音乐作品要直观、形象和具体,通过视觉产生美的联想。

四、小结

从古到今,美术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19年,笔者在西蜀实地考察了正在挖掘中的摩诃池,站在甬道入口便已经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就不是一幅画能够给予我们的震撼。“场域”的力量存在于它的文化环境,当进入到这一“场域”,它所蕴含的力量、生气和潜力,便能够唤起我们对艺术的种种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4] 赵仁基.古典园林欣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5] 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曾宇.巴蜀园林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宣华录》.

[7] 胡伟.2017第2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前言.

[8] 彭兆荣.如何认识原生态[J].当代贵州,2010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原生态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净化心灵,回归本真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