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行信息能力的信息查找行为研究*
——以新冠肺炎信息为例
2021-06-06蒋国富
王 青,蒋国富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或将对国民健康状况造成威胁,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影响着公众的日常生活,新冠肺炎相关信息对于肺炎期的大部分群体及个体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信息需求,一方面,肺炎相关信息关乎其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并约束着其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伴随着因此产生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另一方面,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都缺乏关于该领域/事件的信息资源储备,客观上,每个群体或个体都有了解该领域相关信息的需求,并产生相应的信息查找及获取行为。虽然对肺炎相关信息的是群体行为或社会行为,但肺炎流行期间恰逢春节假期,此前人员大量流动并带来临时性驻留,且大部分行业停止日常生产,常用以职业为标准的群体划分或以区域为标准的群体划分都不适用。将个人作为信息活动(信息生产、传播、搜索、利用等行为)主体,以个人信息行为为出发点,揭示其信息实践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关新群体信息行为特征是值得尝试的研究策略。
1 相关理论
1.1 个人信息世界及可行信息能力
普通社会个体在价值取向、生活及行为方式等各个层面的个性化表达和呈现会造成信息主体(信息人)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面的差异。个人信息世界将信息人个体作为信息世界的主体因素,由信息源(可及信息源、可获信息源、基础信息源)和信息资产构成的内容要素,时间、空间、智知构成的边界要素,以及信息实践构成的动力要素来共同界定,揭示不同个体在信息实践中表现出的差异及其根源问题[1-4]。
在个人信息世界的理论基础上,樊振佳等[5]提出了“可行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在信息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实质自由”。在个人信息世界的边界内,将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决定的因素及信息资源内容视为结构性因素,个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信息素养因素、个人知识状态及其所在的知识社会网络视为能动因素,时间、空间和场景构成情境因素来解释信息主体在实践中的功能性活动。个体的可行信息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源和信息资产等内容获取及使用以及信息需求表现的层次差别上,通过信息效用与生活世界发生关联。可行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在信息行为过程中的一种实质能力,并且与个人发展有相关联系。
1.2 基于个人行为能力的信息查找行为
信息行为过程一般是指用户在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获取信息、评价/判断信息、利用信息、分享交流信息的信息活动实践过程。信息行为过程具有方向性,由目标(信息需求)驱动,对收集(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判断,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但实际信息查找的行为过程更类似于berrypicking(采莓过程),信息主体在查找过程中会像遇到更好的果树一样,产生新的信息需求,需要不断调整更新查找路径。
现有研究表明,外部社会条件 (特别是社会结构因素)、信息主体人口学特征、个人信息行为及观念影响或制约着信息获取、技术采纳及信息利用的结果,信息主体在信息查找过程中,其需求、能力、认知、角色、情感等方面的多样性会造成其信息行为的多元化和差异性[3-5]。
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保障。大量、及时且正面的疫情相关报道对公众的情绪疏导有积极的作用[6],能够监督、引导和推动大众抗击疫情的顺利进行和正向发展[7]。政府机构及组织和相关媒体十分重视新冠肺炎相关信息通报或宣传,社会公众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和接收差异是其信息利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新冠肺炎在国内甚至全球快速流行,要求全民投入进行防控抗疫的爱国卫生运动的特定情境下,假定现有信息环境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满足信息个体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带来的生活及心理变化需求,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及技术变革也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有效的信息内容保障。在政策、制度、技术保障、基础设施等宏观结构性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讨论个人信息素养及信息能力差异带来的信息查找、获取及交流行为的特征对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助力高效防控战疫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此,以信息效用为导向的信息查找行为,可以从信息需求表达、信息内容偏好、信息源获取、信息效用评价、信息贡献意愿等维度去揭示。
2 数据获取及分析
2.1 数据来源
作者在2020年2月在新冠肺炎期间通过自然观察和电话访谈了解身边其他人的信息行为,在2020年3月1日—4月20日期间,采取在线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公众在肺炎信息查找与分享行为,共获得获取了样本数据265份,其中通过逻辑筛选的有效样本为254份。样本特征如下:(1)有效调查对象男性114人、女性140人,分布在除国际组织外的各行业。其中,教育行业最多,有59人,农、林、牧、渔业其次,有42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6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1人,处于上述行业的被调查对象共占据样本总量的50%。(2)年龄分布。考虑到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经济状态等易受肺炎影响的因素,采取24岁及以下、25~39岁、40~54岁、55岁及以上的年龄区间划分方式。分别占被调查样本总数的32.47%、55.19%、7.79%、4.55%。(3)学历分布。本科及以上学历被调查对象占总体55.79%,高中及以下被调查对象占总体22.73%(如图1所示)。(3)区域分布,被调查对象分布于河南、新疆、江苏、北京、湖北、湖南、陕西等22个省市自治区。
图1 目标/问题分布
2.2 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信息行为最原始的内在驱动力,年龄,教育及行业背景等因素会影响信息敏感度及需求的表达的精准度,也制约信息主体对信息源的掌控和使用程度,是个人可行信息能力的差异的主要能动因素之一。
2.2.1 查找目标
此次肺炎期间,作为社会公众的信息人(用户)使用相关媒体/平台的主要目的可以从知觉驱使和直接效用驱使两个方面体现。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访者的信息查找行为是一种知觉行为(如图1所示),83.12%的被访者响应“关注肺炎,从我做起”的号召,将其作为相关信息查找的首要驱动力,同样还有9.09%认为自己首要驱动力还是了解一些比较好。总体上,“关注疫情,从我做起”被视为相关信息查找的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了解一些比较好”及想向他人传播相关信息/贡献信息。被访者认为,打发时间可以从非信息查找的途径来获取和解决,如亲友互动游戏等。不信任周围环境,迫切需要相关信息,是“信息焦虑”的主要体现,被调查用户认为现阶段相关信息获取相对便捷,庞大的信息量和优质的信息内容某种程度上使得“焦虑”度较低,不需要刻意解决,但是部分接收到信息需要甄别。
2.2.2 内容需求
需求角度上,社会公众较关注最新肺炎通报,防控注意事项,求助、捐助、救助信息,祝福、鼓励等正能量信息以及缓解情绪的日常分享等类型的信息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或心理问题。其中,最新肺炎通报、防控注意事项等是受关注最多的,其次为祝福、鼓励等正能量传递和捐助、救助信息,求助信息和缓解情绪的日常分享相关受关注较少。在信息主体个体层面,97.4%的被访者会首先选择关注新冠肺炎最新疫情通报(将最新疫情通报作为首选查找内容的占87.66%,作为次要查找内容占9.74%),86.56%会防控注意事项作为重要关注内容(9.74%将防控注意事项作为首选查找内容,76.82%作为次要查找内容);将祝福、鼓励等正能量传递作为首选查找内容的仅占1.95%,没有被访者选择缓解情绪的日常分享相关信息作为首选查找目标。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和教育背景等下的被访者信息的内容选择偏好无显著差异。
2.3 信息源获取
信息源是信息主体活动的主要对象,可以是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客观知识的记录或信息主体的精神世界。现代信息社会能够向信息主体提供其需要的信息的来源物是相对较为丰富的。得益于移动通讯设备的全面普及和融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剔除ICT占有差异等客观因素,仅在使用习惯和偏好等能动层面,被访者偏向于获取新冠肺炎相关信息的媒体或平台获有传统媒体(电视台,不含数字报纸、电子杂志)、微博等社交媒体、百度等搜索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QQ/微信等社交工具、支付宝等便民工具、丁香医生等专业领域APP以及其他周边宣传媒介(宣传栏、手册)等;(1)被访者行为呈现较为明显的偏好层次。总体上,微博等社交媒体、传统媒体、QQ/微信等社交工具是较为常用的信息源;其次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以及百度等搜索平台;支付宝等便民工具、丁香医生等专业APP是相对使用较少的;(2)在首选信息源的选择上,被访者偏好比较集中。34.42%将传统媒体作为首选信息源,28.57%的将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首选信息源;(3)在第二信息源的选择上,被访者意见相对分散。搜索平台、传统媒体、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均可占据被访者总数的11%~19%。将传统媒体作为首选信息源的人更偏向于选择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次要信息源;(4)从性别结构上看,男女在信息员选择上的有一定的差异;女性更偏向于微博等社交媒体,其余依次为是传统媒体、QQ/微信等社交工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百度等搜索平台、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支付宝等便民工具、丁香医生。而男性偏向于传统媒体、QQ/微信等社交工具,其余依次为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微博等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支付宝等便民工具、百度等搜索平台。在首选信息源的利用上,女性相对集中,男性则更分散;(5)关于此次肺炎相关信息。更倾向于信任从网络媒体平台,传统媒体,亲友以及政府公告等渠道查找获取。其中,政府公告、网络媒体平台(百度、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传统媒体是大家相对信任度较高的。在最信任的信息源选择上,42.21%的被访者认为是政府公告;36.03%偏向于百度、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21.43%选择电视等传统媒体;(6)所有被访者均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2.4 信息效用
92.51 %的被访者认为现在掌握的肺炎相关信息可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能满足其需求。94.16%被访者会特意搜索/询问/关注肺炎相关信息,97.25%的被访者有较强的主动分享/发布/贡献肺炎相关信息的意愿。(1)被访者更倾向于在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朋友圈、QQ群、微信群、百度新闻等媒体/平台贡献信息(原创、转发、评论);(2)在信息查找、和交流的过程中,会考虑重要/严重程度、真实可靠、时效性/最新信息、反馈及时、正能量、有趣等相关因素。其中,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重要程度、时效性是被认为是较为重要的信息特征。其次是价值观传播(如正能量等)、反馈及时等属性;(3)男性被访者比女性被访者更注重信息是否有趣,而女性被访者相对更注重信息重要/严重程度以及时效性;(4)39岁以下的年轻被访者更注重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趣味性,55岁以上被访者更注重信息的重要程度。25~39岁的被访者相对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更高;(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对于需求满足的认知情况要明显好于高中及以下学历。
3 新冠肺炎相关信息查找行为特征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式及信息生态环境下,基于个人信息世界和可行信息能力等相关理论,通过对信息需求表达、信息内容偏好、信息源选择、信息效用评价等维度的调查和分析,公众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查找及获取行为呈现新的特征。
3.1 信息获取的知觉性和目的性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查找和获取,大多是为了增长相关知识、保持对信息的知晓度的知觉性信息行为,同时还伴随着为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目的性信息行为,公众对信息内容有较高的关注度,对信息价值的明确预期。(1)知觉驱使方面,用户有意识的进行信息查找行为,但是其信息需求的具体内容相对较为模糊。如“关注肺炎,从我做起”,还是了解一些比较好;知觉驱使下,用户需求具有层次性,需求内容具有强关联性,但是效用方面更偏向于自我满足,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意愿和力度的都相对较低;(2)直接效用方面,用户为满足具体的信息需求而进行查找行为,如想向他人传播相关信息/贡献信息、应对“信息焦虑”,以及打发时间等,强调信息内容的即时性和准确度。
3.2 政策保障下外部结构稳定
在当前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信息主体的可行信息能力不可避免受到信息主体所处的结构因素、能动性因素和具体情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新冠肺炎的流行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期间,为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社会各界集中精力全力应对,将公共资源分配给抗疫需要是社会广泛达成的共识。社会公众也会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或主动获被动参与到相关信息的交流。在疫情相关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融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社交媒体“广场式”的信息集聚、分发、渗透下,有效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风险。以微博为例,官方新媒体账号、自媒体“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的用户构成为相关信息在传播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其词条关联、话题关联、热搜关联等“交互触发式”信息传播在网络舆情扩散及用户情绪感染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被更多的人视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该平台上,相对于其他领域“意见领袖”/自媒体以及日常关注中的博主等账号,公众更偏向于关注和信任有医学背景的专业博主,政府机构及新闻媒体官方账号发布的肺炎相关信息。大部分官媒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得到扩大,部分传统的意见领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没有被弱化,是疫情信息集散的重要阵地。
在相关政策、关键技术及公众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公众知情权均得到有效保障,相关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相对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普通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可及和可获得性差异较小。公众如有需求或意愿,可以获取政府机构及相关组织及时发布最新的疫情扩散数据、研究成果、居民及组织关于防控的注意事项等信息;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等组织构建并维护的专门的新冠肺炎相关的求助、捐助信息传播扩散通道,给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救助带来正面且积极的影响。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很多呈现的感人、有趣的正能量故事给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注入强大的信心。
3.3 个体行为能动鲜明
信息个体在信息获取的差异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意识、信息行为习惯、ICT技能等信息素养方面。除查找目的、内容偏好会影响到公众对获取渠道或平台的选择,如“打发时间”会偏好视听丰富的平台,贡献信息会选择便于交流、易于扩散的平台。用户固有的信息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到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查找及获取,大部分受访用户都没有因为要获取新领域的知识而更换自己最常用的平台,更偏向于在平台内部寻找相关的内容模块或更新。如常用电视的用户会从其他频道切换到新闻频道,不会跨屏至移动社交媒体寻求相关信息;习惯网络媒体更新、反馈更为高效的交互式信息获取,不会主动从电视等传统媒体寻求相关信息。信息渠道各个平台由于目标受众、信息组织方式、加工程度、内容监管的不同,会影响用户寻求目标信息的使用体验和效用评价;同时,过于单一的平台偏好也会固化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影响用户获取更及时、全面、有效信息,广泛意义上,会限制信息素养的提升及信息行为能力的成长。如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丰富,更新及时,传播范围较广,获取便捷,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思想潮流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思维、生活方式。
3.4 效用的群体化差异显著
现有信息生态环境下,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受道德和利益的刺激和驱动,大部分公众都有表达的需求,信息查找及获取行为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信息交流及分享行为,查找信息的需求者也是信息传播者、贡献者,不管是主动传播者还是被动传播者都是推动信息流动扩散的重要节点。
公众对所获信息的满意度及参与相关信息传播交流的意愿都相对较高,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重视信息的真实性、重要程度和时效性等特征。但由于受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对信息效用的要求呈现明显群体化差异。在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工作、生活及心理问题这一具体情境下,相关信息发布及时、传播的范围足够广泛、内容相对可靠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结构性保证。在个人层面,信息效用-需求匹配程度的差异受知识结构、可及/可获信息资源质量、信息筛选与甄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敏感度(是否有意识的去查找信息),掌握信息(渠道)能力(如常用渠道是否有相关信息、常用渠道发布相关信息是否及时、能否掌握其他的补充信息获取渠道、掌握的渠道相关信息内容数量及质量),以及信息鉴别能力(能否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等能动因素会影响信息效用。
4 结语
研究借助个人信息世界理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一具体情境,梳理影响信息传播过程和效率的客观能动因素,基于信息人个体行为能力视角,从信息需求表达、信息内容偏好、信息源获取、信息效用评价、信息贡献意愿等维度探讨新冠肺炎信息查找行为过程及行为特征,即信息获取的知觉性和目的性、外部结构稳定个体能动鲜明,效用的群体差异化显著等,为制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公众影响的政策和引导措施提供参考借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研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强调个人信息能力等因素对信息查找、获取及利用的效能的作用,弱化了受社会资源配置的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信息孤岛的存在;数据处理主要依据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深度略显不足;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未能体现不同的地区受疫情影响程度的不同带来的公众反应的差异性等因素,将在下一步研究中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