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应用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6-05李奇蒙
李奇蒙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0 引言
翼状胬肉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多见的眼科病症,目前关于发病因素不明确。此病症主要呈现为眼睑球结膜和下组织变性增生[1],同时朝向角膜位置发展,会因牵扯从而导致患眼发生散光以及眼球运动阻碍,更危险的情况将导致胬肉对瞳孔位置覆盖,造成视力受损。因此对于处在进行阶段或者已经接近瞳孔位置的胬肉,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虽然手术操作简单[2],用时短,但是复发率相对较高。目前临床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应用于翼状胬肉的治疗中,主要达到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效果,但是因手术操作具有一定难度,手术用时长,且需要患者高强度配合。针对于以上研究背景,文章将分析翼状胬肉应用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在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共计纳入翼状胬肉患者60例,通过信封随机化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组30例。实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3.25±2.20)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5~65岁,平均(53.30±2.18)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征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原则:①经临床确诊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未进行手术和局部用药;②在进行期阶段,侵入角膜缘≥2 mm[3],组织呈现为充血性肥厚状态,见粗大血管,胬肉的头部隆起。排除标准:①内分泌系统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②眼睑炎、结膜炎和泪道阻塞。
1.2 方法。两组治疗前,均进行角膜散光度以及泪膜破裂时间的测定,同时在术前连续3日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翼状胬肉切除方法:手术前应用贝诺喜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同时应用开睑器将眼睑撑开,在胬肉的头体位置所在结膜下方,注射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4],在手术阶段应用显微镜,从头部和颈部开始,进行胬肉的切除和剥离。同时将球结膜变性组织和增生组织进行清除,尽量让角膜面变得平整。实验组在胬肉分离切除后进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术眼的上方位置选取角膜缘植片,将植片对切除位置角膜缘进行缝合固定,应用泰利必妥眼膏(国药准字J20160051生产厂家: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滋贺工厂(日本)(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分装))涂眼,单眼加压包扎处理,术后48 h每日换药1次。
1.3 观察标准。记录复发率、泪膜破裂用时、散光度、并发症以及不适感。复发率:全部患者根据治疗90日后的反应进行效果评定,其中痊愈判定为虹膜区域的位置光滑,创面愈合,没有胬肉的增生和新血管出现;复发判定为术后创面位置有翼状胬肉的生长和新生血管出现,结膜的局部位置肥厚充血。泪膜破裂用时和角膜散光度检查,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日和治疗90日后进行。术后并发症和不适感发生率:询问患者的主观反应(包含异物状态、干涩状态或者烧灼感),应用裂隙灯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核算进SPSS 17.0软件计算,其中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执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达,执行卡方检验。P<0.05证实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析。进行为期90日的随访后,实验组复发率2例(6.67%)低于对照组8例(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376)。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膜破裂用时和散光度分析。表1、表2证实,手术前两组泪膜破裂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日两组泪膜破裂用时相比于手术前缩短,但对照组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同组手术前比较,两组时间变化具有差异性(P<0.05)。和治疗前比较,两组散光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时点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不适感分析。表3:术后多数患者存在主观不适状态,主要呈现为异物感、干涩以及烧灼感;实验组主观不适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用时分析(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用时分析( )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术后7日 术后30日 术后90日对照组 30 8.67±3.22 7.10±1.21 10.64±3.63 11.06±2.32实验组 30 8.76±2.61 8.34±2.99 11.31±3.82 11.60±2.80 T - 0.1189 2.1056 0.6963 0.8133 P - 0.9057 0.0396 0.4890 0.419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散光度分析()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散光度分析()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术后7日 术后30日 术后90日对照组 30 2.17±1.36 1.44±0.85 0.86±0.40 0.82±0.39实验组 30 2.38±1.65 1.79±0.88 0.95±0.41 0.87±0.47 T - 0.5379 1.5668 0.8605 0.4484 P - 0.5927 0.1226 0.3930 0.6555
表3 两组并发症和不适感比较[n(%)]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临床较为多见的眼表病症,会造成散光、眼球运动直到视线被遮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效果显著,但是会存在较多的复发率[5]。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用材简单,且排斥反应较低,不良反应较少,从理论上来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本次研究中将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对照,结果分析,实验组复发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缘干细胞选取自体角膜缘,是角膜以及结膜和虹膜的交界位置,可以为病灶位置的角膜缘提供正常分化的干细胞,也是治疗眼表疾病的主要方式,因没有排斥状态,所以成功率较高。当翼状胬肉切除后,无法清除较为干净的变性和增生组织,造成胬肉的复发。
在研究结果中证实,手术前两组泪膜破裂用时、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日两组泪膜破裂用时相比于手术前缩短,但对照组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状胬肉切除后,很难将变性和增生的组织切除,从而造成胬肉复发,达到明显价值。另外泪膜破裂用时是干眼症的一个诊断标准,主要对泪膜的稳定度来评价,一旦值>10 s时,则证实泪膜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在5~10 s阶段,证实泪膜不稳定,而<5 s判定为干眼症。
本结果证实:实验组主观不适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在术后随访中证实,并发症的发生和暂时性眼压上升有关。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患者,行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明显,有利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有利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