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还是模仿:产业集群环境下的青年创业决策

2021-06-05彭莹莹房宏君汪昕宇

企业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性集群创业者

□彭莹莹 房宏君 汪昕宇

一、引言

随着创新创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年将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选择,成为创业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创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青年创业也面临着成长潜力低、失败率高等现实问题(李颖晖,2020)[1]。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指出,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 年,相关贷款不良率已达5.9%。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业环境,相较于非产业集群下的创业环境,拥有丰富的创业资源和创业活力,不仅能够刺激创业行为的产生(闫华飞、胡蓓,2011)[2],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创业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学习,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要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园区配套及服务体系,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其目的都是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推动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创业行为,对于提升青年创业成功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有学者认为,创新型创业和模仿型创业是产业集群环境下创业者可选择的一对平行的替代性策略(李永刚,2004)[3]。在产业集群环境下,有些创业者在产业链的分工深化中可以识别到全新的创业机会,并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研究与利用,开始创新型创业;而有些创业者则会在领先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通过观察和学习领先企业的创业行为,开始模仿型创业。李永刚(2004)指出,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相对规模、实际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与成本、外部技术模仿源的可得性等因素都会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创业模式[3]。曹小红(2008)指出,产业集群中模仿型创业者的行为受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以及自身的创业效能感、风险知觉等因素影响[4]。厉莎等(2016)认为,影响集群企业创业行为的选择因素主要是创业者特征、政府及相关中介机构支持力度、行业中知识的隐形程度[5]。齐玮娜等(2014)指出,技术知识溢出和商业知识溢出的客观存在会对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产生重要影响[6]。黄兴等(2011)指出,环境动态性和行业竞争性会通过影响企业的风险感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模式决策[7]。刘佳、李新春(2013)则强调环境竞争性是创业模式选择中最为关键的情境因素之一[8]。尹苗苗等(2016)指出,创业者所处的创业环境、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产品开发本身都会对模仿创业行为产生影响[9]。总的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模式作为创业情境下的企业决策活动及结果,受内外部创业情境因素的显著性影响,而且由于新创企业的初创弱性会使得它们对情境要素的依赖表现得更加明显。

事实上,不少学者认为创业机会的属性会决定创业行为的价值创造潜力(Shane &Venkataraman,2000)[10],不同的创业机会引导企业往不同方向发展(Alvarez &Busenitz,2001)[11]。正是因为识别的机会创新性不同,引发创业者作出不同的创业决策。那么,创业者到底如何识别创新程度不同的创业机会?不同类型的创业机会又是如何影响创业者对于创业模式的选择?这都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的分析。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利用创业叙事研究方法,试图揭示影响产业集群环境下的青年创业者识别机会创新性的主要因素,并探索创业者从创业机会识别到创业模式选择的决策路径,为切实提高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质量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20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叙事研究被Gartner(1993)[12]引入了创业学研究。叙事研究主要强调将特定情境下的创业者作为最基本的分析与理解单元,借助语言分析将表层创业行为与深层的创业者认知、情绪、逻辑等关键创业要素相结合(张慧玉、程乐,2017)[13],因此,为深入探究创业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叙事分析不仅探究了创业过程的“什么”与“如何”,还能从理论上回答在不同的文化与情境下是如何演化与发展的(杜晶晶等,2018)[14]。在具体操作层面,叙事研究既可以直接呈现创业故事,也可以利用扎根理论进行内容分析(王辉,2015[15];汪昕宇等,2020[16])。

本文结合扎根理论,针对选取的典型案例,运用叙事研究分析产业集群下的青年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主要因素,并构建青年创业模式决策的路径模型。

(二)数据采集

在选取研究样本时,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并避免样本的重复性。样本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标准,将访谈对象界定为18~45 周岁并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1 年以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含合伙人);(2)由于海淀区中关村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优势产业集群,因此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优先选择了海淀区中关村、上地的创业者,主要集中在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3)为了充分了解青年创业者如何从创业机会识别向创业模式选择的转化过程,重点访谈创业者在初创期的主要经历。具体访谈对象及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者企业基本情况

本研究主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创业者进行电话访谈,访谈时间集中在2020 年4~6 月,共进行了5 次正式访谈和6 次补充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一是创业者的个人情况,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创业动机等;二是创业者的创业过程,重点描述创业经历、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三是创业者所处的产业集群环境,重点描述其所处产业的特征、竞争情况、知识溢出难度等。正式访谈以录音形式记录,之后转化为文本,平均每位访谈者的访谈时间为2 小时,访谈记录共8 万多字,补充访谈主要采用微信语音等形式。此外,还尽量收集与创业者、创业企业相关的视频、宣传报道等资料,以获取创业者的补充信息和相关数据。

(三)数据分析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利用Nvivo 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之后运用叙事研究进行命题分析与理论模型建构。开放式编码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揉碎”和“整合”的过程(陈向明,2015)[17]。首先对所获取的原始资料语句进行分析,高度概括后形成初始概念,其次对相似的概念进行归纳形成范畴,具体示例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示例(部分)

主轴式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结果继续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主范畴,并探究主范畴之间的关系。依据上述模式,可以将开放式编码结果进一步归纳为11 个主范畴,见表3。

表3 主轴式编码后的主要范畴及其关系内涵

选择式编码,是构建核心范畴、验证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的范式展示出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关系结构(故事线)。通过对主范畴与已有理论进行对接和比较,形成创业者特质、产业集群环境、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决策逻辑、创业模式选择5 个核心范畴,见表4。

表4 选择式编码后的核心范畴

通过编码我们对主范畴与核心范畴所蕴含的逻辑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开发了贯穿其中的故事线:基于创业者特质与产业集群环境的有效互动,创业者识别了具有不同创新性的创业机会,并在一定的决策逻辑推动下作出了创业模式选择,见表5。

表5 核心范畴范式模型

四、研究发现与理论模型

通过上述编码过程与分析发现,可以从四个方面描述产业集群环境下的青年创业模式决策的路径模型:第一,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第二,产业集群环境与创业机会识别;第三,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逻辑选择;第四,创业机会识别、决策逻辑与创业模式选择。下面我们运用创业叙事研究还原具体创业过程,并结合创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命题,并构建路径模型。

(一)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

识别机会是创业行为产生的首要前提。案例分析发现,不同创业者在先前经验和风险倾向方面的差异性,会促使他们在识别创业机会时表现出不同的偏好。

风险倾向是创业者对风险的一种偏好(胡小玲,2016)[18],风险偏好的异质性会促使创业者在面对创业机会时作出不同的选择。例如,案例A 中的郭某放弃了熟悉的传统遥感影像领域,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前景广阔的激光雷达领域,“创业就是要走一条难的路,扎堆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有被淘汰的风险。”案例B 中的李某也表示,“我们希望能不跟大家去抢原来的市场,而是开发新的市场。”而案例C、D 和E 的创始人都是选择了深耕多年的行业进行创业,正如案例D 中的时某所说,“我们选择做之前熟悉的行业,是基于对团队能力的分析,做这件事的成功率最高。”由此可以看出,高风险偏好的创业者在识别创业机会时更多地注重新产品和新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低风险偏好的创业者则会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熟悉的特定或已存在的产品和市场。

先前经验作为创业者在以往实践中积累的能用于经营活动的观念、认识、方法和技能等的集合(尹剑峰、郑勇华,2019)[19],会提高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能力。长期的行业经验会使创业者形成路径依赖,锁定在既有产品和技术上,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刘佳、李新春,2016)[8]。案例C 中的韩某硕士期间就接触了视频图像处理,毕业后在北京某音视频龙头企业工作多年,历任研发经理、研发副总和公司副总。而案例D 中的时某MBA 同样毕业后就职于世界500 强能源企业,从技术工程师转向市场工作,并成为业务单元负责人。案例E中的王某生物本科专业毕业后在国家专利局(后更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某知名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工作多年,历任专利部经理、总监、副总。他们均拥有行业内主导企业的多年工作经历,更易形成模仿标杆企业做法便能创造同样价值的固定思维(薛鸿博等,2019)[20],因此,识别均衡性创业机会的概率也会增加。事实证明,创业者在管理活动中积累的丰富客户知识,也会阻碍其对创新性机会的识别(Shepherd&DeTienne,2005)[21]。

行业新进入者由于缺乏既有规范的约束,更易于采取全新视角搜寻、评价创业机会,因此识别创新性机会的概率更高。例如,案例A 中的郭某本科和硕士是遥感技术专业,攻读博士时才转到激光雷达处理算法方向,并在国外大学谋得教师一职,而案例B 中的李某则在力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去新加坡攻读博士和博士后,在国内从事自然语言处理也仅有2-3 年的经验,二人在创业领域并未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职能管理经验,更多的是看重新市场的发展空间,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创业。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1:创业者的风险偏好和先前经验会对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产生重要影响。拥有低风险偏好、长期行业相关经验以及主导企业工作经验的创业者受路径依赖和固定思维的影响更容易识别均衡性的创业机会,而拥有高风险偏好和跨行业先前经验的创业者则更容易识别创新性的创业机会。

(二)产业集群环境与创业机会识别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优越的创业环境,聚集了大量的专业化供应商、客户和同行企业,有助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迅速传播,而且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链延长,创业者也较易发现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空白和缺憾,识别创业机会。因此,产业集群下的创业环境给创业者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提供了便利。但是,创业者所处领域的产业成熟度、行业竞争程度、知识溢出难度会对其识别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产业的萌芽期和培育期,技术和市场尚不成熟,受前期技术摸索、资金积累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影响,企业之间会沿着产业链进行分工合作,可能会催生更多异质性机会,创业者识别创新性创业机会的概率也会较高,但是如果知识溢出难度较小导致领先者无利可图,创业者往往倾向于选择“等待”成为模仿者(Stiglitz,2011)[22]。案例A 在创业初期,激光雷达技术在航空和军工以外领域的应用基本属于空白,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都较低,而且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必须选择适宜场景进行定制开发,这意味着知识在技术、任务和产品等载体的嵌入程度较高。事实上,A 公司耗费3 年时间与某电力公司共同开发了一套系统,由于知识溢出难度较大,其他企业短期内无法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领先优势。案例B 也是如此,尽管机器视觉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增长,但真正能做到商业化应用的并不多,而且细分领域众多,数据的难以获得性导致其在排水管道中的应用尚处于空白,因此,李某识别的创业机会也具有一定创新性。

在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和成熟期,已经形成基本的产业链条,行业标准也得到了应用,受知识溢出难度降低的影响,创业者可以很容易观察和学习领先企业的做法,尤其是对于在业内主导企业工作多年的创业者来说,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而且提高了知识的吸收能力。创业行为的快速扩散会导致剩余的机会空间越来越狭窄,再去寻找新领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机会成本和风险(吴晓波、张超群,2012)[23],此时创业者倾向于识别均衡性的创业机会。同时,高强度的行业竞争也会进一步压缩企业的试错空间(杨刚等,2019)[24],促使创业者会采取更为谨慎的创业行为,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创业失败风险。案例C、D 和E 所属行业均处于快速发展期,经过10 多年发展,领先创业者的做法和经验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内的公共知识。但由于发展空间较大,仍有不少创业者选择进入,因此,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案例E 中的王某说,“全国有2000 多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北京就有近千家,而且规模最大的都集中在北京。”案例C 的创始人也提到,“随着工业4.0 的发展和5G 的应用,各行业中的音视频应用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受疫情影响,腾讯、阿里等很多大公司直接进入市场。”因此,迫于市场环境的压力,创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均衡性创业机会。可以得出命题2。

命题2: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成熟度、行业竞争强度和知识溢出难度均会对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产生重要影响。在产业成熟度较低、行业竞争强度低以及知识溢出困难的产业集群环境中,创业者更倾向于识别创新性的创业机会,而在产业成熟度高、行业竞争激烈以及知识溢出容易的产业集群环境中,创业者更倾向于识别均衡性的创业机会。

(三)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决策逻辑

决策逻辑的概念最早由Sarasvathy 等学者(2001)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创业决策方式的差异,一般分为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25]。其中,因果逻辑认为创业是一个分析预期目标并进行规划的线性过程,强调预先确定的目标、侧重预期收益最大化、通过业务规划和竞争分析来应对不确定性事件以及强调现有能力和资源的重要性;而效果逻辑认为创业是一个动态、互动的非线性过程,强调不确定性目标、侧重可承担损失、通过战略联盟来处理不确定性以及开发利用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创业者识别的创业机会创新性不同,创业者所作出的决策逻辑也存在差异。

创新性的机会往往意味着高风险、高不确定性,个体不可能掌握所有已知和预测的信息,也很难制定完整详尽的创新计划和明确目标,个体原有的路径依赖途径失效(秦远建、汪文祥,2020)[26]。创业者倾向于不断试验和试错,灵活调整创新计划,并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积极从外部获取资源和能力,与利益相关者建立战略联盟,增加自身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可用手段。正如,案例B 中的李某在创业之初只是从自身技术积累出发,确定了机器视觉的大方向,对细分领域并无太多考虑;为了顺应市场变化,公司成立以来产品定位几度调整,现在主推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排水管道实时监测系统;在创业过程中李某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当初选择这一领域是朋友有这方面的数据资源”;侧重可承受的损失,“成本压力还是挺大的,我们把办公地点都撤了,只有一个集中办公位。”李某在创业决策时所遵循的手段导向、利用意外、战略联盟、可承担损失等原则,基本符合效果逻辑决策的特点。案例A 中的郭某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但案例C 则相反,韩某在创业之初对公司定位清晰,“要对接标准化、大规模和跨平台的应用”;也很重视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基于国产化平台的架构现在非常少,可能只有两三家能做全国产化平台上的音视频应用”;尽量提前规划以规避风险、克服意外,“现在国产化阵营做得最成功的就是中国某企业,我们已经通过了其下国产化操作系统公司和CPU 公司的产品认证”;对企业未来发展比较明朗,“公司成立一年以来,顺利度过了初创期,实现了盈亏平衡,并有部分盈利。”韩某的做法基本体现了因果逻辑的特点。案例D 和E 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因此,在均衡性创业机会中,由于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支撑,确定明确的目标导向,创业者更容易采用因果逻辑决策。由此可以得到命题3。

命题3:创业是一个涉及不确定性的过程,创业者会根据识别的机会创新性作出不同的创业决策。识别创新性机会的创业者往往倾向于效果逻辑决策,而识别均衡性机会的创业者则更倾向于因果逻辑决策。

(四)创业机会识别、决策逻辑与创业模式选择

创新型创业和模仿型创业是集群企业面临的两种创业模式决策。创新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独立研发新产品或服务以填补市场空白,其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模仿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做法,采用产品/服务复制、局部改进、积极跟随等方式,属于创新程度较低的创业模式。案例A 和B 都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自主开发新产品进入新的市场空间,属于创新型创业;CDE 则主要模仿业内领先企业做法,在原有产品或服务基础上进行更新,属于模仿型创业。

创新型创业是通过创造新市场塑造客户需求甚至改变客户行为,构建新的价值链。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高风险偏好的创业者凭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发现创新性的市场机会,从效果逻辑决策出发,以手段为导向,利用与战略伙伴的联系跨越自身进行资源搜索,识别潜在的市场需求,通过试验和试错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注重承担损失的特点使其可以克服收益最大化的短期导向思维,采取具有一定冒险性的创新行为,从而引发创新型创业。这有助于其提前占据行业有利位置,同时避开现有企业的报复性竞争,争取市场认可。

模仿型创业则是产业集群企业在某些情境下的理性选择。受产业相近、话语体系相似的影响,集群内领先创业者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得以扩散和传播,并吸引部分低风险偏好尤其是拥有主导企业工作经历的创业者,他们在观察到这类均衡性创业机会后,从因果决策逻辑出发,基于目标导向和未来可预测的原则,通过识别现有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已有的技术或生产流程进行模仿与改进,完善已有的价值链。由此可以得到命题4,具体影响路径见下图。

图 创业者特质与产业集群环境对创业模式决策的影响路径

命题4:创新型创业与模仿型创业是产业集群环境下创业者可以作出的替代性创业决策。受创业者特质和产业集群环境影响,创业者识别到的机会创新性以及采取的创业决策逻辑会促使创业者在创新型创业与模仿型创业之间进行取舍。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结合5 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创业者案例,分析了产业集群环境下青年创业者创业模式决策过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创业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者特质与产业集群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创业者的风险偏好、先前经验以及产业集群环境的产业成熟度、行业竞争强度和知识溢出难度对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的影响。(2)创业者识别的创业机会创新性会促使其采取不同的决策逻辑。识别创新性机会的创业者倾向于采用效果逻辑,从手段导向出发,通过试验和试错提高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可能性;而识别均衡性机会的创业者则倾向于采用因果决策逻辑,从目标导向出发,利用原有知识支撑,在现有产品、技术和服务基础上进行更新。(3)创新型创业与模仿型创业是产业集群环境下创业者可以作出的替代性决策。受创业者特质和产业集群环境的共同作用,创业者识别到的机会创新性以及采取的创业决策逻辑会促使创业者最终在创新型创业与模仿型创业之间作出选择。

(二)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环境下的青年创业行为顺利开展,提高青年创业者的成功率和成长潜力,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1.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知识交流

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创业机会不仅可以来自市场需求,也可以来自对领先企业的模仿与跟随,尤其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共同的语言、规则、价值与体制时,知识溢出和模仿行为会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为提高青年创业的成功率,政府可以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企业之间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企业间的知识溢出和模仿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集群内开发知识资源的重复投入,集中资源投放到知识的创新和转移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

2.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合法权益

尽管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溢出能够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但无节制的模仿行为会降低创新型企业的预期收益,最终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张治栋、孟东涛,2017)[27]。因此,政府应该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企业的创新创业融资需求,加大对创新型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如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和奖励,缓解企业的创新研发压力;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技术专利保护和技术有偿转让机制,强化创新型企业的先发优势,形成创新型企业和模仿型企业相互兼容的局面,避免创新型企业的利益被侵蚀。

3.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

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集群内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或服务附加值不断增长的过程。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能保持产业集群的活力,持续发挥对青年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当积极采取行动,运用差异化策略,提升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如搭建功能型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渠道,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牵头成立企业研发引导基金或创新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的资金杠杆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细化明确税收优惠支持的重点领域或重点对象,引导企业切实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比,提升创业效率。

猜你喜欢

创新性集群创业者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