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异家庭子女的媒体负面形象与纠正

2021-06-04胡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新闻报道

胡蝶

〔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2019年间共328篇有关离异家庭子女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分析,系统解读媒体中的离异家庭子女形象。结果表明:大众媒介中的离异家庭子女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媒体对这一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与认知偏见,这容易误导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与反馈,对其健康成长造成危害,为此我们提出若干纠正媒体偏见的建议。

〔关键词〕离异家庭;新闻报道;媒体偏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14-06

一、研究的起源与意义

民政部最新文件要求,从2021年1月1日起,在离婚登记程序中增加30天的“冷静期”。在居高不下的离婚率面前,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各界探讨的重点话题。《父母离异致孩子心理失衡,单亲家庭子女后进生多》《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孩子数学成绩和社交能力差》《离婚家庭易致孩子性格缺陷交往能力减弱》……这类新闻报道在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很常见,其主体声音是父母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多病、厌学、低能、缺陷、偏差、问题等字眼撞击着我们的神经。

媒体的大声疾呼可能引起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高度关注,敦促政府、社会各界对这些青少年施予援手,更警醒为人父母者保护婚姻,关爱孩子。应该说媒体的初衷是善良的,动机是积极的,但是结果一定好吗?这样的媒体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社会以这样的刻板印象看待与解读离异家庭子女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理性的、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围绕着离异家庭子女问题国内研究基本形成了两大关注点:一是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的影响;二是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关系。研究者们在呈现、梳理、解释、分析上述两个关注点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派观点。

第一种是“家庭残缺论”,认为家庭结构的残缺,将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这一观点不断受到挑战。

第二种是“家庭冲突论”,强调离婚前父母冲突对子女心理损害更大。这种观点阐述夫妻冲突及其“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是构成家庭不健康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种是“有限影响说”,以徐安琪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严重,认为许多学者及一些传媒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偏颇思路与夸张渲染,强化了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否定评价,乃至影响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因此受株连而遭遇不公正待遇。

持“有限影响说”观点的研究者虽然指出了媒体报道的偏颇思路与夸张渲染,但此类报道的视角、数量、性质、影响究竟如何,相关梳理很少,更缺乏对这样一种媒体偏见的深刻分析,这正是本文力图推进的地方。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研究法,通过百度搜索引擎,限定搜索条件、筛选新闻样本,最后确定2009-2019十年间共328篇媒体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新闻报道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总体呈现及分析新闻报道中建构的离异家庭子女的形象及主要表现。然后根据新闻来源、媒体性质、新闻标题离异家庭子女的评价、新闻内容离异家庭子女的评价、新闻动态分析、新闻报道的叙述方法与分析方式这七个变量对新闻报道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以考察新闻媒介评价离异家庭子女的思维逻辑与推理机制,揭示媒介报道方式与离异家庭子女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媒体建构的离异家庭子女形象

本文先对新闻样本中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所反映的离异家庭子女的评价进行了统计,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总体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新闻标题还是在新闻内容中,对离异家庭子女的负向评价都占了绝大部分,所占比例在80%及以上。媒体中的离异家庭子女基本形象为负面,究竟有哪些负面形象,表现如何?

(一)受害者

在新闻报道的叙述中,父母的分离对青少年而言意味着“心灵的创伤”“不散的阴霾”以及“挥之不去的阴影”,离异家庭子女普遍很“受伤”。

1.生理健康受损

此类新闻报道多引用国外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佐证青少年在父母离异后有身体健康受损的风险。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不健康饮食、缺乏锻炼,身材矮小,且容易过早发生性行为、滥用毒品及酗酒,罹患中风、多动症、过敏性皮肤病等病症及死亡的概率较一般家庭成长的青少年更高。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父母离异也会对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情况产生不良影响,那些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成年后其血液中的一种炎症标志物水平明显会高于常人,这意味着他们相比于常人更易罹患一些疾病。研究通过测定志愿者血液中的生物指标发现,16岁前就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44岁时其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常人高16%。这可能预示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较高。

2.学业表现受害

新闻报道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学业遭受负面影响,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習兴趣等方面存在不良表现。

(1)学习成绩差

此类新闻报道中经历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学习成绩退步较为明显,往往后进生较多。对离异家庭子女学习的报道论述较多的是其数学成绩差。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金贤植称离婚对孩子的数学成绩影响最显著,离异家庭孩子的数学成绩比同班同学要差。这项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期刊的研究共调查了3585名学生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成长过程,以记录父母离婚前后对他们的影响。

(2)学习能力弱

报道称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能力较弱,存在更多的学习障碍。如:单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习能力比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弱一些,存在更多的学习障碍。离异家庭子女在遭遇父母争吵不休、糟糕的心情、生活不稳定等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父母离异增加了孩子学业不良的可能性,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学和获得较好职业的可能性。

(3)学习兴趣低

此类报道称离异家庭子女学习兴趣降低,“不爱学习”“厌学情绪重”,更有甚者通过在脱离现实的虚拟空间——网络和电视中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父母离婚前后的学习状态大不一样,上课时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平时的行为习惯也大不如前,失去了往日的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等积极向上的朝气。

(4)升学率较低

离异家庭子女的升学率较低,新闻引述的调查结果均为印证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差异。如:新华网布鲁塞尔2月28日报道,研究人员共研究分析了1256名青少年的学习情况。研究表明,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影响从中学阶段就开始显现。完整家庭的子女有64%顺利进入中学就读,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只有54%能够升入中学。在留级的学生中,父母离异的子女的比例比家庭完整的子女至少高出一倍。

3.心理情感受伤

新闻报道中,经历父母离婚的青少年多半被描述成心理笼罩上一层阴影,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蒙受了巨大的创伤。

(1)“像根草”——被忽视、被遗弃感

“小草”顾名思义,渺小、不起眼,最容易被忽视,被人遗弃,甚至会被随意践踏。“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曾是广为传唱的一首儿歌。现实社会中离异家庭的孩子身世也是如此,在犯错误时经常被别人斥为“没妈的孩子”“有娘生没娘养的”。“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有如媒体渲染与描述的一样,父母离异青少年的身世凄楚可怜,心灵遭受创伤,“像根草”一样被家长忽视,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被人遗弃感滋生。

(2)“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击

离异家庭的孩子被新闻媒体描述成“玻璃球”,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经历父母离异后往往心理失衡,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差,轻者产生心理偏差,重者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扭曲。一个家庭的破碎,受害最大的莫过于这个家庭中的子女,单亲孩子比双亲孩子敏感得多,要随时注意单亲孩子的心理状态。据统计,40%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出现孤僻自闭、自卑脆弱等心理问题。

(3)“含羞草”——过度自我保护

含羞草,轻轻触碰它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即使一阵风吹过也会出现这种情形。媒体描述的离异家庭子女,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像含羞草一般稍有风吹草动就闭合,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防御机制很强。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强,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他的单亲身份,更不需要大家的怜悯,他们会把大家的同情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严重侮辱。

4.成长发展受阻

通过统计新闻样本中离异家庭子女成长发展各层面的关键词,我们发现媒体塑造的离异家庭子女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等社会性发展层面存在重重阻碍,离异家庭子女被描述为负面情绪严重、性格缺陷明显与人际交往较差。

(1)负面情绪严重

纵观328条新闻,描述离异家庭子女負面情绪的字眼比比皆是。通过关键词统计发现,媒体叙述的离异家庭子女负面情绪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痛苦(55次)、仇恨(52次)、孤独(48次)。此外还有诸如悲伤、烦躁、自责、恐惧等负面情绪也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成长发展。

夫妻离婚不但使家庭破裂,而且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造成极大的伤害,大多表现为自卑、冷漠、易发怒、易烦躁、情绪低落、不合群等。

(2)性格缺陷明显

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性格的塑造主要有内向自卑、多疑偏激、自私冷漠、任性叛逆、固执逆反等特征。新闻样本统计在性格层面,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自卑(139次)、敏感(61次)、孤僻(54次)。这些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新闻报道大多引用所谓的“研究结果”“专家观点”来支撑结论,总结离异家庭子女的种种性格缺陷。如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表现为两个倾向,一种是自卑、嫉妒心强;另外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

(3)人际交往受限

在人际交往层面,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缺乏安全感(30次)、仇视(11次)、敌对(9次)。新闻报道中,离异家庭子女在社会生活中常承受着外界巨大的压力、异样的眼光甚至同情与嘲笑,加上其性格自卑内向,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他们常常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机制较强,表现出较高的防备心。

离异家庭的子女,多数沉默寡言、情绪低沉、性格孤僻,害怕与人交往。他们往往担心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会问起其父母的情况。尤其当他们看到别人家庭和睦团圆时,心情更加压抑,感情更加脆弱,心灵上的创伤更加恶化,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言行举止失常,甚至心理变态。

婚姻恋爱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媒体塑造的离异家庭子女,在婚恋时被对方父母或亲人认定为心理不健全,因而频繁遭遇“婚恋难”。

父母离异后,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包括孩子的学业乃至将来的就业、婚恋等都是难迈的“槛”,也有学者把这种影响称为“标签效应”……婚恋时受到的歧视,更是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始料不及的。谈恋爱时,往往是对方父母一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马上就拒绝。很多父母强调的“一定不要找单亲家庭的孩子”,源于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关系模式中长大的孩子不懂给别人一个完整的家。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发生非婚生育和遭遇离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4)心理问题频发

媒体报道称: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后生活在缺损家庭或再婚家庭中的儿童比生活在健全、正常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性格上的变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由于父母的离异而变得性情古怪、孤僻、情绪消沉低落、忧郁寡欢、自卑胆怯,也有的儿童变得粗暴、冷漠、烦躁、反抗、敌视,有的儿童甚至由于父母的离异而走向堕落。近年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大多是特殊家庭的孩子,而且呈现低龄化的倾向……家庭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使儿童心理上产生“被遗弃感”。

(二)缺失者

新闻报道中,离异家庭子女“缺失者”的形象尤为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家庭关爱缺乏

大量的新闻标题折射出离异家庭子女缺乏关爱。如《缺爱的羔羊易迷途:六成工读生来自残缺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害他一生 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占七成》。大众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报道的叙事逻辑遵循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出现偏差,导致犯罪。

2.家庭教育缺位

媒体认为,社会文化对人的性别角色有一定的要求,健全的家庭教育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天然结合。然而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对孩子成长发展极为不利。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夫妻离异,家庭结构变得不完整,势必会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现缺損。

3.家庭功能缺损

结构功能论主张,完整的家庭由父亲和母亲共同组成,父母双亲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媒介遵循的仍是传统的家庭功能论,认为家庭功能依赖家庭结构存在,当家庭结构瓦解后,家庭功能也随之丧失。在离异家庭中,孩子由于失去了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爱与呵护,稳定与安全的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上,极易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心理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所说:“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离婚的创伤仅次于死亡。”所以,在离婚这个问题上,父母双方要考虑清楚和完善,不要轻言放弃。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

4.家庭关系失调

基本的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夫妻的离异,婚姻关系的解除意味着夫妻关系解除。而媒体新闻中报道的离异家庭,家庭结构的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家庭关系的失调。如: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离异单亲家庭中容易出现亲子关系的异常:首先,家庭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使儿童心理上产生“被遗弃感”,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并对孩子隐瞒情况甚至撒谎,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其次,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

(三)越轨者

新闻媒介建构的离异家庭子女另一个形象是“越轨者”。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偏差行为多

根据对新闻样本的统计,发现媒体叙述的离异家庭子女存在较多偏差行为,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是网瘾、辍学、厌学、离家出走、拉帮结派、抽烟、喝酒与自杀等。离异家庭的儿童,施暴者和受暴者的比例均高于平均值。

2.犯罪率较高

新闻报道显示,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高,主要的犯罪行为有偷盗抢劫、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与杀人、赌博、强奸猥亵、纵火绑架、投毒吸毒贩毒等。新闻报道通常引述近年来单亲家庭的悲剧个案来佐证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高这一现实。

从我帮扶的罪错青少年情况来看,90%以上是缺少家庭关爱,其中超过70%为单亲家庭,这些孩子自称缺少存在感。所以在他们找不到自身位置的时候,往往容易做出极端的事。90%的涉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单亲家庭等,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离异家庭,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可名状的创伤。

通过对新闻样本的分析,可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相关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动态的趋势,常伴随一些典型案件的出现导致新闻报道数量增多,对离异青少年负面刻板印象的夸大与渲染力度也随之加重。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研究表明,大众媒介中离异家庭子女主要呈现为“受害者”“缺失者”“越轨者”这三种负面形象。诚如我们在上文表述的,3/4的媒体新闻、报道文章普遍采用这三个“标签”描写与建构离异家庭子女的形象。事实确实如此吗?离异家庭子女有如此多的问题吗?优秀、正常的离异家庭子女这般稀少?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发出的疑问。基于日常经验和生活观察,我强烈感觉“离异家庭子女的媒体形象”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媒体对他们的叙述与解释不全面,口径与视角有所偏颇,逻辑与推理不够严谨,行文与标准有待纠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社会转型的加速,离婚率攀升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离婚率升高,伴随的就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出现。如何看待离异家庭子女?如何叙述离异家庭子女?如何解释离异家庭子女?从而反映和影响社会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爱护,这是做出以下纠正的初衷。

(二)若干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闻报道不是学术论文,因此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对其阐述观点与研究方法的探讨,而更多的是对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采用的叙事方式和推断逻辑进行反思与省察。从以下角度考虑,可以期待达到纠正偏见的目的。

1.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习惯

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对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进行夸大与渲染,给离异家庭子女贴上负面标签,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将他们等同于“问题青少年”“缺陷青少年”。旧观念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强化,掌握舆论导向的媒体如此建构强化了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消极评价、负面印象,由此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误读与偏见日益加深。

2.摆脱以偏概全的推理逻辑

由于新闻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实,因而选取的事实常常是片面、典型和特殊的。媒体在解读离异家庭子女时也是如此,通过选取一些极端个案、典型案例,由此推而广之,从个别推论到整体,从特殊延伸到普遍,解读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实际上,在此类新闻报道的特定事实与所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3.警惕观点先行的新闻习气

通过分析328篇新闻样本,发现媒体主要遵循的是观点先行的验证逻辑,即报道离异家庭子女时,首先认为父母离异势必造成青少年“受伤”“缺失”甚至“越轨”,再以此寻找相应的事实依据佐证先前观点,验证所持结论。大众媒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评价、分析与得出结论的最主要方式通常依赖于传统、常识、经验和权威,而不是源自实际调查。这种观点先行的验证逻辑是导致公众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误读与偏见的病穴。

4.兼顾双向本位的新闻立场

传统的社会本位强调婚姻当事人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离婚不仅影响其名声和职业前程,而且会被视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新闻媒体站在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监督的立场上,表现出强烈的治理动机。社会是个体的集合,脱离了个体的社会就成为虚无缥缈的空洞。表现个体生命的鲜活与灵动,倾听个体内心的真实与渴望,传达普通大众的声音与表白,也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义务。

5.淡化家庭本位的文化惯性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家庭的完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劝和不劝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等家庭本位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报道离异家庭子女时也未能免于这种文化惯性,将离异家庭子女建构为破碎家庭结构下的“受害者”“缺失者”与“越轨者”的形象。通过引用调查数据、援引专家意见,将离异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夸大渲染,以提醒父母谨慎离婚,注重家庭的完整,从而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强化了受众对这一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与父母离异事件本身相比,媒介的偏见、公众的误读与不接纳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大众媒介今后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只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也要考虑如何真实建构及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如何正确引导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更加清醒和充分的认识。不可否认,新闻界中已有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积极层面,这恰恰说明媒体以往对这一群体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离异家庭子女,如果媒体能够摒弃偏见,作为公众的我们能够摘下有色眼镜,共同为这一群体成长发展谋求更多福祉,相信离异家庭子女会有更多积极、向上、阳光、正向的形象展示于众!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晓燕,魏雁滨.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西方文献分析[J].浙江学刊,2004(1):8.

[4]韩晓燕.中国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需要——上海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韩晓燕,魏雁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个独特个案的反思[J].青年研究,2004(7):29-37.

[6]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犯罪关系的学术拨正[J].青年研究,2001(9):20-23.

[7]徐安琪.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J].青年研究,2002(3):1-8,15.

[8]徐安琪.单亲家庭子女福利及其法律、政策援助[J].青年研究,2004(7):19-28.

[9]徐安琪,叶文振.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46.

[10]王永丽,俞国良.离异家庭子女适应的中介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5):1273-1275.

[11]翟双,杨丽萍.离婚叙事与家庭关系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影响[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8-141.

[12]单亲家庭孩子会不会性格缺陷?[EB/OL].人民网,2009-03-03 08:23.

[13]单亲家庭孩子学习能力相对较弱[EB/OL].人民网-健康时报,2009-09-09 09:39.

[14]离异家庭孩子的感情世界[EB/OL].新华网宁夏频道,2009-9-13.

[15]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妇女网,2011-05-05.

[16]离异家庭子女数学差[EB/OL].中国日报网站,2011-06-04 13:27:58.

[17]离异家庭子女数学、社会技能表现差[EB/OL].中国日报,2011-06-02 14:46.

[18]离婚家庭易致孩子性格缺陷交往能力減弱[EB/OL].中国新闻网,2011-09-09 10:17.

[19]单亲家庭家长教育缺位 女孩家庭感缺失出走 [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11-11-01 10:53.

[20]社会风气开放致80后离婚率攀升 父母插手成助推力[EB/OL].新华网,2013-01-17  16:54.

[21]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 [EB/OL].搜狐网,2013-05-23 14:01.

[22]毒品侵蚀青春的案例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13-06-26 13:17.

[23]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如何维护[EB/OL].新华网,2015-11-06 08:05:28.

[24]离异家庭,如何帮孩子走出心灵阴霾?[EB/OL].中华女性网,2015-11-16 10:00.

[25]中科院专家:离异家庭儿童更易受暴施暴[EB/OL].北京晨报,2016-04-23 12:2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52)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请你们关心我
故事细节语言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对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