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

2021-06-04班建武

中国德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职业能力

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劳动教育,在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诸多典型案例。为了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劳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原则

目的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行动方向的准确性,就必须明确行動的目的。劳动教育的推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缺乏对劳动教育目的的准确理解,就容易将劳动教育推到错误的方向。当前,很多学校一提到劳动教育就特别头疼,因为有些学校面积很小,没有可供学生劳作的场地和设备,校外也没有相关的劳动教育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劳动教育该怎么办?

要破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回到劳动教育的目的上进行思考。在劳动教育相关政策中,劳动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养;二是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三是对学生基本劳动能力的提升;四是对学生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我们在推进劳动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够忘了劳动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某项劳动教育活动时,一定要问问自己,这项活动可以实现哪一个维度的劳动教育目标。比如说,我们让孩子去“学工学农”,这一形式的劳动教育显然不是指向培养专门的工人和农民,而是要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变化。如果忘了劳动目标的达成,只是片面强调到工地、农场去干活,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么,我们怎么把握劳动教育的目的呢?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将之视为一种纯粹的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价值性。我们所讲的劳动教育不仅是一个技术、操作性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学生正确劳动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养和确立的问题。也就是说,贯穿于我国劳动教育的一根红线就是它的鲜明的思想性。这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培育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这是劳动教育在目标层面的根本性要求。我们要高度警惕当前劳动教育过于技能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仅仅将劳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动手实践,却忽视了劳动教育思想性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实际上,就教育而言,相比于特定劳动技能的学习,正确劳动观、劳动精神的养成是更为困难的,因为劳动观、劳动精神更多是凝结在人的思想和观念层面的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必须以个体内在的主动认同为前提。如果相应的教育不能打动学生,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真正共鸣,那么,我们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此外,虽然当前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想方设法地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教育活动,似乎在落实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基本劳动能力这一目标上做得很好。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劳动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能力与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能力有什么不同?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能力不是指向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而是指向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具有通识性的劳动能力。

在普通学校里开设陶艺劳动课程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生做陶瓷,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在哪—这需要从劳动教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职业学校教孩子学做陶瓷,是指向专门的陶艺制作师的培养。而普通学校的陶艺课,显然不是直接为培养专门的制陶人员服务的,而是通过这样的体验或操作习得一些基础性的劳动技能,涵养个人的劳动观。

反观中央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中对劳动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会发现在劳动能力的培养前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限定词,那就是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文件对学生劳动能力的要求是一种基本劳动能力要求,而不是培养专业技能。什么叫“基本”?基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人必须,二是人人?能达到。在思考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劳动能力的时候,必须从“基本”的内在规定性的角度来设定劳动能力的目标要求。在我看来,以下两种劳动能力能够满足刚才所说的“基本”要求。第一,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比如自己绑鞋带、自己整理内务等。第二,职业共通能力,这是相对于职业专业能力来讲的,主要指的是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的共通的劳动能力。比如,一个裁缝的专业能力是量体裁衣,此外,他还要学会与人沟通、懂得创新等。前者是裁缝的职业专业能力,后者是职业共通能力。在褚宏启教授看来,职业共通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批判、合作交流、心理素养、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劳动教育能力的培养,应该聚焦在以上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千万不能将劳动教育搞成职业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原则

劳动教育必须要贯彻教育性原则,这话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当前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劳动和教育的“两张皮”问题,其现实表现是有劳动而无教育。实际上,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两类不同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劳动的目的是要创造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劳动教育主要不是以创造财富为实践目的,而是要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属性,而不是生产性。当前在实践层面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有劳动而无教育的现实问题。

首先,在形式方面,一些地方在推进劳动教育的时候,往往用让学生直接参加劳动的方式来取代对劳动的教育设计。但劳动和教育所应遵循的内在运动逻辑是不一样的。劳动主要遵循生产的逻辑,因此劳动中的人的身份是劳动力,它是作为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存在于劳动当中的。但在劳动教育当中,学生的身份是学习者,毫无疑问遵循的是生长的逻辑。我们必须得按照教育的逻辑来组织劳动,而不是按照生产的逻辑来组织劳动。

猜你喜欢

劳动职业能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热爱劳动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