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06-04万正维于晓静
万正维 于晓静
摘 要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结合时代特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作风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浓厚的爱国热情的必要举措。应从革命传统意识的增强、革命传统内涵的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研学旅行等方面探索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路径,以促使中小学生明确时代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争做时代新人。
关键词 革命传统教育;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 万正维,成都大学,副教授;于晓静,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要大力弘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严明守纪、积极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光荣传统,提高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真正让“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追求。
一、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意涵
正确把握革命传统和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蕴与内涵,是有效实施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前提。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与建设三个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精神,它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政治觉悟和优良的政治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实践产物。革命传统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革命遗址、革命“三老”(老革命、老红军、老八路)和革命文艺作品等红色资源对人民大众(主要指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其掌握中国革命历史、了解中国革命纪律、感受中国革命精神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当下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因此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理应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即结合新时代中小学校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围绕革命传统精神组织教学,引导中小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内容与结构来看,革命传统包括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乐于奉献精神)、革命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和革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三个部分,其中革命精神是革命传统的核心,革命制度是革命传统的根本,革命史是革命传统的基础。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要紧紧围绕革命精神、革命制度和革命史三大板块进行内涵的解读与资源的挖掘,从而使革命传统教育有内容可依,有深度可寻。
二、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当代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作风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浓厚的爱国热情。
(一)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优良的作风品格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某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施行“文化入侵”,他们惯用的手段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思想渗透,通过大肆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迂腐的观念,将资產阶级所谓的“自由民主”思想灌输给我国国民。在西方消极思想的干扰下,我国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堪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片面标榜及时行乐。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秉持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等先进红色基因正是我国革命传统精神的精髓,更是解决当下部分青少年思想作风顽疾的一味“良药”。我们要挖掘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蕴含的价值,让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体认革命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气节,让学生对这些品格和气节产生敬仰之情,让敬仰之情化为学生践行革命传统的行为动力。[1]只有深入解读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与伟大精神,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才能促使当代中小学生学习并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二)有助于中小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革命传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升华,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更是促使当代中小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只有在中小学充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好少年,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后继有人。在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引领当代青少年重温革命先辈为实现革命理想勇于献身的光辉历史,使他们受到共产主义的革命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的感召,从小立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浓厚的爱国热情
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内涵丰富,其中革命史教育既是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浓厚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是政治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统一。[3]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促使中小学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热情,并学会自觉弘扬鲜明的爱国主义传统;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民族革命史的学习,中小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国家过去所遭受的屈辱与不堪,以此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荣辱感,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真正将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新时代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路径
革命传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近年来,不少中小学也相继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系列活动,但是效果不尽理想。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需从革命传统教育意识的增强、内涵的挖掘、方式的更新等方面进行路径的探索。
(一)不断增强革命传统教育意识
增强革命传统教育意识,更新革命传统教育理念,决定着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方向与发展高度。要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建立起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渗透、情与理交融的革命传统教育新模式。[4]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文化环境的打造对于意识的增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借助黑板报、文化墙、广播站、校内论坛等渠道积极宣传革命传统精神,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所在。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父母良好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校要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家访等活动向学生家长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意识,家长对革命传统的弘扬与重视也将深刻影响中小学生的意识观念。最后,社会环境是打造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基础的大熔炉,政府的政策支持、媒体的报道宣传、高校的专家协助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意识共同体,才能营造出人人崇尚革命传统、人人传承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内容
革命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只有深入挖掘革命传统的内涵,才能将可能性的教育内容转变为现实性的教育资源。革命传统可以分为革命精神、革命制度和革命史三个部分,实施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资源的挖掘。在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过程中,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始终立足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服务,这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时代性原则是指要善于用现代视角解读、弘扬革命传统的精义。[5]也就是说,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开发与整合要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时代特征,这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三)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关于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安排中指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1+N全科覆盖。”革命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對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单单是德育的任务,各门学科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中小学在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应立足课堂主阵地,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结合各门学科特点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创造性生成与转化。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黄继光》《红星照耀中国》等革命传统教育选文,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知革命先辈的精神特质与思想根源;在历史课堂中,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丰富革命历史认知;在音乐课上,可以借助唱红歌、演话剧等更加活泼的形式,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感受先辈风范。各门学科有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全科覆盖,才能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新格局。
(四)利用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
革命教育基地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以革命教育基地为依托开展的红色旅游活动,改变了以往革命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实践体验和趣味性的状况,但是走马观花式的红色旅游往往使革命传统教育流于形式。“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所有旅行者通过旅行来考察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研学旅行则是教育单位组织学生游学,以培养学生研学的活动。”[6]可见,研学旅行除了同样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之外,还具有红色旅游所缺少的目的性,这一特点有助于使革命传统教育避免形式化的倾向。此外,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也提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综上可以看出,研学旅行与革命传统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因此以革命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研学旅行以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中小学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可行路径。
(五)利用智能化手段创新革命传统教育方式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革命传统教育将是必然趋势。通俗来讲,VR技术就是借助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虚拟世界以使用户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而AR技术是在VR技术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亲身经历的感受。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借助VR技术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亲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过去长期的实践斗争中积淀形成的革命精神,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对革命史、英雄事迹、先辈品质等革命传统的学习都是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回望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AR技术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迁移运用,能够突破历史的局限为学生营造出革命斗争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化身一个个“小红军”“小雷锋”,“时空穿梭”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去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唐克军.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J].中国德育, 2017(15):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44.
[3]江维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4]刘春荣.新形势下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85-87.
[5]李向显.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不敷衍、常走心[J].人民教育,2016(19):1.
[6]杨艳丽.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德育,2014(17):21-24.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