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三三”模式实践研究
2021-06-04封家福黄泓轲初丽媛
封家福,徐 娇,黄泓轲,初丽媛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和理念的提出,拉开了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对高职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世界大势所趋。2016年8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撑意义。
1.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且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快速学会新的技术技能,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符合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能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1-3]。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院层面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普适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还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参加比赛的层面,而缺少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结合不紧密的现象。
2.2 教师层面理念缺失,水平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由上而下的工作,由于学院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系部层面也多停留在开展创新创业比赛层面,没有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更是缺少专项培训和指导,导致很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甚至有的不知道创新创业教育。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在教学上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授课模式,仍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很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事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师数量少,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在项目的选择上缺乏市场前瞻性,对项目研究深度不够,创新创业比赛指导水平也不高。
2.3 实践平台短缺、实践项目少,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
实践平台是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来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实践平台短缺、实践项目少的问题,学生开展实践训练的机会少,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
2.4 创新创业环境文化营造不够
双创环境文化蕴含着创新创业理念、意识和精神,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能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4]。但是,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环境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整个校园创新创业环境文化缺失,也导致多数师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够、缺乏兴趣、参与更少。
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三三”模式
本课题探索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三三”模式,即“一平台”“三基地”和“三机制”。“一平台”即创新创业科研实践平台;“三基地”即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机制”即“政—校—企合作”机制、“教务—学管”协同机制以及“三导师”培养机制。
3.1 搭建创新创业科研实践平台,培养创新素养
以我院药物研究中心为基础,搭建一个适用于学生探索性实验用途的科研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验室,确定其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创新创业实验室主要用于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产品的开发研究。在这个平台,学生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 建设“三基地”,实现“三能”递进培养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升奠定基础。我校和四川海棠医药集团共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海棠药店,和乐山利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乐山道地药材开发实验室,利用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学带入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岗位体验,实现了工学结合校内化,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以乐山道地药材开发实验室为平台,积极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为目标。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锻炼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三基地”层层递进,一步步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3 构建3种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3.1 构建“政—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和沙湾区地方政府、乐山市蜀景苑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共建佛手柑基地博士工作站,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工作站建设坚持“企业为主体,智力为基础,需求为核心,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探索“企业出题、博士解题”模式,由企业开出产业发展需求清单,工作站承接制订问题台账,精准对接,限时销号。佛手柑博士工作站建站以来,博士团队申报有关佛手柑市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1项,指导学生开发的产品有佛手露、佛手蜂蜜、佛手山楂、佛手雪梨等,其中佛手露产品参加“互联网+”大赛获省级三等奖。团队开展的“不同干燥方法对佛手饮片质量影响的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佛手饮片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干燥方法,为沙湾佛手基地建设佛手干燥生产线提供了研究数据,降低了约10%的生产成本。佛手柑博士工作站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条件,不仅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3.3.2 构建“教务—学管”协同机制 为确保项目能够有效开展,建立了“教务—学管”协调机制,教务这条线负责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开发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等工作。学生管理这条线负责组织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协助校内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指导,为创新创业比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教务—学管”协调机制的构建,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5-6]。
3.3.3 构建“三导师”指导机制 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创新创业专家导师”的指导机制,创新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研讨选择[7]。在学生的指导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项目试验、撰写商业策划书、制作路演PPT,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市场调研。创新创业专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优化商业策划书、PPT以及路演答辩环节。“三导师”机制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4 实施成效
课题组从2018年探索“一三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3年相关项目获奖情况见表1。
表1 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