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骨水泥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1-06-04张晓虎方宇宙马海珍顾成刚
张晓虎,方宇宙,马海珍,丁 波,顾成刚
骨质疏松(OP)患者多以腰背部突发性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症状为主,当OP发展到一定程度,椎体纵向高度受压力逐渐增加,久而久之会导致脊柱骨折,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1]。目前,经皮穿刺锥体后凸成形术(PKP)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配合骨水泥注射,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2]。术中骨水泥用量是否会影响PKP手术效果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就PKP手术中2种骨水泥用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本院诊治的11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水泥用量分组(以6mL为界限),>6 mL为高剂量组,≤6 mL为低剂量组,2组各57例。低剂量组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58~87岁,平均年龄(62.75±4.20)岁,骨折4~8 h后入院,责任椎体胸椎30个,腰椎27个;高剂量组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龄57~88岁,平均年龄(62.70±4.15)岁,骨折4~8 h后入院,责任椎体胸椎29个,腰椎28个。患者均卧床,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坐立、行走受限。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经CT、MR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3];所有患者知晓研究,与院方协商后签订协议;年龄均在60岁以上;骨折压缩程度在1/3以下,且椎管内观察不到明显占位;恢复健康意念强烈,不接受保守治疗者;未合并基础性疾病者[4]。②排除标准:拒绝参与研究者;椎体高度完全丢失或压缩超过80%者;记住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血管肿瘤者;椎体后壁破裂严重、椎体后壁骨块椎管占位超过20%者;有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自身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5]。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骨密度检查: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风险进行评估。
1.2.2 骨水泥注射量及操作方法:①低剂量组:骨水泥注射量在6 mL以下。②高剂量组:骨水泥注射量在6 mL以上。③操作方法:患者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取俯卧位,腰部适当伸展,确保腹部悬空。准备C型臂X光机(生产单位:南京普爱普朗医疗;型号:PLX118F),透视定位患者骨折部位并标注出手术的穿刺点。消毒铺巾,将皮肤消毒后贴上保护膜,采用局部麻醉方式。以标记点为基准在两侧用尖刀开口,双侧均开0.5 cm小口,穿刺套管针消毒,与身体矢状面呈18°角刺入。保持C型臂X光机透视状态,持续进针,直至针头达到伤椎椎体内部,椎体前中1/3处于套管针针尖接触时即可将内芯拔除,同时用手钻沿管套钻出工作通道,然后将穿刺针管套拔下,换成工作套管置入。将压力注射装置与工作管套连接,取球囊导管并抽气至针孔状态,置入椎体内部,骨折椎体前3/4处为球囊导管的最佳置入位置。将球囊导丝取出并开始扩张球囊,准备5 mL造影剂注射进去,直至球囊接与椎体上下终板接触,或椎体高度恢复,停止加压,抽出造影剂并将球囊取出。调配合适比例的骨水泥,用注射器抽吸10mL连接到工作套管上,保持C臂机内视状态将骨水泥缓慢向内推注,由穿刺点两侧同时注入,单侧最大注入量为5mL。观察到骨水泥在伤椎部位合理分布后,将针芯装入套管中缓缓旋转拔出,拔出操作必须在骨水泥凝固前完成,术毕缝合伤口。立即将患者转移回病房,对其血压、心律等体征密切监测,并观察其下肢活动情况。
1.2.3 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患者阿仑膦酸钠、磷酸钙、鲑降钙素等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给予患者腰带辅助其离床活动。出院时叮嘱患者1个月后来院复查,定期询问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进行胸腰段正侧位X线检查。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水泥填充量、术中出血量;②影像学检测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央高度的恢复情况[6];③并发症发生率=(骨水泥渗漏+静脉栓塞+继发椎体骨折)/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患者手术时间短、骨水泥量及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椎体恢复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中央高度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组内比较,低剂量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高剂量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椎体恢复情况比较
2.3 手术并发症比较:低剂量组手术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率为3.51%;高剂量组发生9例,发生率为15.79%,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χ2=4.93,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情况对比[n(%)]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发生后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神经损害表现,如患者大小便障碍,下肢无力、麻木症状,部分患者会合并发症休克、意识丧失等症状[7]。临床治疗以缓解患者疼痛感、恢复患者正常活动能力为目的,常用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外部固定支具为主,配合康复训练,手术治疗属于有创疗法,切开患者皮肤直接将骨折处复位,通过骨水泥促使断骨愈合。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保守治疗时间长但风险低,手术治疗时间短但会有潜在风险。
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PKP的优点主要为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8]。目前,PKP术法已经在临床上被推广普及,骨水泥是PKP手术中促使断骨愈合的关键,目前对手术中骨水泥用量尚无明确规定,以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即可,因此骨水泥最佳剂量的评估是当前医学界的热门话题。
本研究对比高剂量骨水泥、低剂量骨水泥结合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而确定手术中的最佳骨水泥使用量[9]。结果显示,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手术时间短、骨水泥量及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使用小剂量骨水泥不仅具有上述优势,对快速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均有促进作用。研究显示,低剂量组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小剂量骨水泥结合PKP手术的临床优势主要为:比其他手术更快缓解患者疼痛感;能够将脊柱生理序列快速、最大限度地恢复;注射骨水泥时间短且操作简便;骨水泥能够充分和骨头融合,不造成浪费和渗漏[10]。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小剂量组术后患者恢复更快,PKP手术中推荐使用小剂量骨水泥。
PKP手术中的扩张球囊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椎体中线,骨水泥注射后能充分填充在骨小梁间隙中,并以穿刺点为基点,向周围均匀填充和扩散。两者相结合,能够使椎体高度更快地恢复,使椎体压缩率下降,后凸畸形得以纠正,脊柱解剖形态随之恢复,扩张球囊能够扩张的空间更大,进而促使骨水泥填充得更加充分。本研究显示,与高剂量骨水泥注射组相比,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可见低剂量骨水泥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其原因是低剂量骨水泥仅满足骨折部位的填充需求,加之黏度调配合理,骨水泥进入骨折部位后会迅速填充并凝固,极少出现骨水泥向椎间盘、穿刺针道、脊柱旁软组织等部位渗漏的情况。
骨水泥渗漏、继发骨折的出现,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我们总结如下预防措施:①病例选择要恰当,严格按照PKP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筛选病例,凝血异常、椎体结构完整性差、合并神经症状等患者均不符合PKP手术指征,因此不能选择这类患者进行治疗。②严格要求,定期培训进而提升施术者的穿刺技术,确保骨水泥注射操作正确。穿刺过程必须在C臂机透视状态下完成,确定穿刺针达到椎体后缘,控制穿刺速度,避免速度过快导致刺穿椎弓根侧壁,若已经刺穿侧壁需退针重新进行穿刺。骨水泥由穿刺通道向内注射,发现其达到椎体后1/3处时即可停止注射,或者注射时突然无阻力也需立即停止注射,避免继续注射导致椎体受压过大而破裂。③把握注射骨水泥的时机,骨水泥黏稠度必须调配到与患者身体相适应的状态,在黏稠度适宜且呈现流动状态时,快速完成注射,避免其凝固影响注射。④控制注射剂量。胸椎、腰椎骨折处的注射剂量稍有差别,前者需小于4 mL,后者在7 mL以下即可,注射采用“腻缝法”,遵循先少量后补充注射原则,先在裂缝附近注射,后根据骨水泥分布情况补充注射。⑤实时监测患者情况,术中对患者下肢情况不定时检查,出现麻木、刺痛感提示停止注射[11]。此外,还需严格把握穿刺针拔出时机,拔出过早会带出部分骨水泥,过晚会增加拔针难度。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选取的病例数量有限,所得研究结果仅适用于小部分患者;随访时间不长,无法跟踪到患者出院后2年甚至3年的恢复情况。尽管本研究存在上述不足,但仍能反映出一定的临床研究成果,为弥补研究不足后续研究中会增加病例数并延长随访时间。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小剂量骨水泥PKP术治疗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并发症少,临床建议使用小剂量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