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以《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21-06-04张晨晨袁学华

山西青年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时园林设计风景园林

周 芸 张晨晨 袁学华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培养以规划设计为手段,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自然环境和人造自然环境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综合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功能,为建设宜居环境服务培养高级人才。

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年招生规模预计在5000-6000之间。中国的风景园林办学规模居世界首位。然而在我国,风景园林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难题的破解和就业市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都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一、风景园林专业改革背景

对于民办高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而言,根据教育部的界定,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提出了高教大计、本科为本。迫切需要开展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在国家生态文明和一级学科的新背景下,如何培养面向世界,立足中国实际问题,新时代需要的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1]。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工科性质民办高校,于2013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受整个风景园林学科背景影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都在建立在农林院校的基础上,与国家规定的工科性质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相距甚远。

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困境,没有充分贯彻学校应用型的主导教育理念,缺乏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工科特色。

二、人才培养调整方向与原则

自2018年至今,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原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讨结合专业发展方向,构建新形势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专业发展定位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以生为本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行平台加模块课程体系。加大选修学分的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紧贴安徽省产业升级、行业发展状况

密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以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层次设置课程模块。构建以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方式。

(四)注重实践教学原则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努力提高实践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与此同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技能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掌握必需的操作技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2]。

三、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内容

2017级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沿用的是安徽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农学学士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侧重农学和园林植物。2018年以来,笔者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结合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发展应用型本科指导思想,对原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制定了本专业课程体系。此后,每年根据行业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修订以满足工学学士的培养要求。

(一)培养规格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三个方面明确了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达到的水平。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设置方向课程

原先没有设置方向课程,根据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结合我校的学生生源、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就业趋势,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率先开设了园林工程和园林设计两个方向课程。园林工程方向的关键能力是工程施工与管理、施工图纸的识别与绘制等,能担任园林建设项目中的施工组织,主要支撑课程为工程测量、风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等。园林设计方向的关键能力是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组织能力。主干课程是园林设计初步、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等。

(三)突出核心课程

2017级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沿用参考安徽农业大学以农学为主的园林专业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在修订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课程类型设置和学时安排不合理,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结构不清晰。如表1所示,专业核心课程共有10门,每门课程学时均在40-60之间,未突出设计和工程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表1 2017级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设置

经过调整,取消了《工程力学》课程,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归入专业基础课,《景观生态学》《园林工程概预算》分别归入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方向课程;《园林模型设计与制作》《园林植物栽培学》2门课程归入专业选修课。专业核心课程调整为5门,涵盖了风景园林专业四大核心单元: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同时,在保证总学时不增加的基础上分别加大了每门核心课程的学时数,缩减了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数,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突出了核心课程群。

(四)优化课程学时,突出核心课程

教学课程学时设置不合理,如《园林AUTOCAD》《园林测量》《植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构造与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核心课,学时大致相当,均为60学时左右。

(五)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原先的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开设《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主要内容为园林设计要素和手绘表现基础;第5学期开设《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之后才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生接触设计基础知识偏晚偏短,导致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学科认知启蒙期。加上手绘表现需要大量的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见到成效,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学生紧接着就陆续各类设计课程,短时间内,学生设计表现基础能力薄弱,面对设计课程的绘图类作业,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动力不足。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将设计基础类课程均提前一个学期开设,对专业内容能够尽早认知并做好职业规划。

(六)精简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成,其中实习分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原培养方案中的实习有插花实习、植物学实习、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景观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涉及的实习大多关于植物的认知,偏向于农学类园林人才培养;依据2013版《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将原先的4个植物实习整合为风景写生实习、园林认知实习、园林植物应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调整后的实习环节更加全面、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学科的发展,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背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改革,使得人才培养区别于以农学和植物为主的传统园林学科,突出应用型工科特色,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学时园林设计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学习不是“刷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