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与老年消费
——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2021-06-03军,李

关键词:宽带变量消费

李 军,李 敬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为稳定经济增长,我国正极力向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以缓解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在这一背景下,究竟如何扩大国内消费,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议题。针对这一问题,部分研究和报告指出受经济不确定性影响,青中年群体的消费动力在短期内增长不足,而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老年人为代表的银发经济增长迅猛,推动老年人消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曾红颖、范宪伟,2019;宋健,2020)[1]33-38,[2]36-38。(1)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的33%,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因此,在国内消费疲软与中国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挖掘和提高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不仅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技术创新是居民消费增长动力转化的关键因素。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是当前运用最广泛、最成熟的创新技术,由此也产生了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一系列“互联网+”与数字赋能新兴经济形态。其中,数字赋能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这种数字化的方式赋予个体、产业乃至社会所需的发展能力,其不仅能加快“互联网+”消费领域的发展,而且还将通过提高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促进信息消费。关于互联网技术能否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已有较多文献进行探讨。大多文献关注互联网技术对居民总体消费的影响(黄卫东、岳中刚,2016;Bahia et al.,2020)[3]163-171,[4]1-44,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了消费升级(杜丹清,2017;祝仲坤,2020)[5]48-54,[6]68-81。对于互联网技术促进消费增长的影响机制,杜丹清(2017)[5]48-54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引致的产品创新、渠道创新以及服务创新助推消费升级的动机机制。张永丽和徐腊梅(2019)[7]42-59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互联网有助于降低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的交易成本,拓宽消费渠道,优化市场环境,从而提高了农户家庭的消费水平。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探究了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发展、数字金融及移动支付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刘长庚等,2017;何宗樾、宋旭光,2020;Liu et al.,2020)[8]5-18,[9]65-79,[10]2378-2389。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我国数字鸿沟现象显著存在。基于这一特征事实,何宗樾等(2020)[11]79-89认为依托数字技术的数字金融发展只会给接触到互联网的居民带来便利以及机会;而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有利于缩减数字鸿沟,从而显著减少城乡消费差距(程名望、张家平,2019)[12]22-41。

从研究内容看,首先,还少有学者关注数字赋能对老年群体的消费影响。虽然彭小辉和李颖(2020)[13]46-56发现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高消费,但其使用的样本实际是中老年群体,而非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其次,现有文献大多仅研究个体层面的数字赋能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忽视了数字赋能产业后将如何从供给端影响老年消费。最后,关于数字赋能影响老年消费的机制并不清晰。已有文献对于互联网技术影响消费的机制探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鲜有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数字赋能促进老年消费增长的路径(杜丹清,2017;张永丽、徐腊梅,2019)[5]48-54,[7]42-59。从研究方法看,大多数研究使用“是否使用互联网”来考察互联网的消费促进效应,但其具有较强的自选择偏差,即便使用PSM方法尝试削弱这一影响,遗漏变量仍会引起内生性问题。因此,基于居民消费的研究在识别数字赋能的因果影响上还存在可改进之处。

鉴于已有文献的不足,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与贡献:首先,从居民与产业发展视角考察了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并从不平衡视角探讨了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结构与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为政府后续进一步以数字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消费结构与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其次,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上探讨了数字赋能影响老年消费的机制,进一步深化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老年消费研究。最后,“宽带中国”战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准自然实验,基于这一政策,使用2011—2018年CHARLS数据,运用渐进DID与工具变量方法以尽量削弱数字赋能与老年消费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弥补了现有文献在互联网技术与消费的因果识别问题上的不足。

二、政策背景与理论分析

(一)“宽带中国”战略的背景

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宽带网络建设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13年8月17日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国发〔2013〕31号),意味着“宽带战略”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落实《方案》,加快提升城市宽带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信息消费,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部委印发《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方法》)(工信厅联通〔2014〕5号),并于2014、2015和2016年分三批共确定了117个城市(群)作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方法》要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应明确创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政策保障,在创建期内(3年)实现本地区宽带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其整体宽带发展水平及发展模式对于全国同类地区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工信部、发改委将在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业务试点、示范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因此,这一政策具有较好的外生冲击性(赵涛等,2020;薛成等,2020)[14]65-76,[15]48-62。

(二)理论分析

“宽带中国”战略是对社会一次全面的数字赋能过程,本文认为,数字赋能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响老年消费。

数字赋能通过提高老年互联网使用率促进老年消费增长。一方面,“宽带中国”战略将全面促进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首先,“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及偏远地区有了接入互联网的可能。其次,“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了智能网络产品的迭代升级,大量针对老年群体设计的价格优廉、操作简单的电子产品涌现,老年人有更多的可能拥有可入网的智能产品。最后,“宽带中国”战略也将通过提高其他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而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产生良好的“同伴效应”。另一方面,老年群体加入互联网会促进消费增长。首先,互联网跨时空的优势不仅能拓宽老年消费商品的信息面,还能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外出购物难度,增强老年人消费欲望。其次,宽带提速有利于老年人通过视频、语言及其他通信手段加强代际联系与情感交流。研究表明,老年人具有强烈利他主义的消费动机(Galperti et al.,2017)[16]1175-1218,较好的代际关系将提高父母对子女的利他消费;此外,老年群体受“养儿防老”传统文化影响深刻,较好的代际关系会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预期与保障(姚兆余等,2018)[17]34-42,从而增加老年人的消费动机。

数字赋能通过加快流通智慧化转型提高老年消费。数字技术会加快重构流通供应链体系,汇聚碎片化信息,引导商品供给与需求实现更优动态契合,推动现代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俞彤晖、陈斐,2020)[18]33-43。一方面,流通智慧化有利于提高配送速度与服务,进一步挖掘消费者需求,改善购物体验,提高消费者持续消费的意愿;另一方面,智慧流通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优质商品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为更多的老年居民拓宽了消费选择面。值得注意的是,智慧物流对农村老年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首先,智慧物流能改善当前农村营销网络和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的困境,从而提高老年人购物便利性。其次,智慧物流改变了农村单一、落后、无序发展的零售业态格局,促进了商品资源优化配置与农村商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宋则、王雪峰,2010)[19]77-81。最后,数字赋能推动了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耦合发展,促进了全国商品流动,弥补了过往农村消费品价格偏高、可选范围小、产品质量较难保障等问题。

数字赋能还将通过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老年消费。数字赋能降低了知识流动与获取成本,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实现精准预测与前沿性研发,从而催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老年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催生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一系列健康监护产品,发展了“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等新模式、“机器人+养老”等新服务,从而为老年消费领域注入新动力。同时,老年人消费领域的扩宽也将激发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从而形成产业创新与老年消费循环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数字赋能有利于促进老年消费。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该数据中包含详细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与消费数据,能为本文提供较好的数据基础。CHARLS全国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覆盖150个县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此后每两到三年追踪一次,目前共有2011、2013、2015以及2018年的数据。本文使用4年的面板数据以探讨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在剔除年龄小于60岁以下的样本以及各种变量的缺失值后共保留15 643个家庭样本。此外,本文还使用了互联网普及率等相关宏观数据以及用作工具变量的城市海拔数据(2)数据来自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本文将2014年实施的“宽带中国”政策视为一项外生政策冲击,并使用双重差分(DID)分析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然而,由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2014、2015以及2016年均有设立,而传统DID仅仅适用于评估单一时点的政策效果,因此,本文构建渐进DID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LnConsumptionit=α0+β1TreatPostit+∑Controlsit+φi+γt+εit

(1)

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样本和年份;LnConsumption表示被解释变量家庭总消费的对数;虚拟变量TreatPost表示若样本所在城市被评选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且观测时间为入选年份之后,则取值为1,否则为0;Controls为一系列的控制变量;φ为个体固定效应;γ为年份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我们主要关注β1的系数,该系数估计了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总效应。

参考相关文献,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户主特征变量与家庭特征变量。其中户主特征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未受过教育、小学—高中)、就业状况、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健康状况。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与家庭资产,以对数形式表示。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定义方式与描述性统计。

表1 主要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2报告了用模型(1)估计的“宽带中国”政策对老年消费总量的影响。第(1)列只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与个体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关注的解释变量TreatPost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在第(2)列中添加了会影响老年消费的个体控制变量,在第(3)列中进一步控制家庭特征变量,两列的结果仍然显著为正,且回归系数与显著性基本保持一致。为进一步控制潜在的序列相关和异方差问题,本文将标准误聚类到城市层面,以允许任何的城市内相关性,结果如列(4)所示,可以看出,TreatPost仍然与老年消费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数字赋能有利于老年消费增长,且在逐步控制变量回归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TreatPost系数基本保持在0.228,表明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能提高老年群体22.8%的消费总量。鉴于将标准误聚类到城市层面能提高识别精准度,在后续的回归分析中本文均对此进行聚类。

表2 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总量的影响

(二)内生性问题讨论

虽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外生性要求,但不可否认“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外生政策。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其设立受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但与当地其他的经济指标相关性不强。换言之,在控制了设立示范城市时各样本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后,可以认为特定城市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是外生的。为此,本文以互联网普及率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模型(1)的设定中进一步加入2013、2014与2015年(示范城市设立的滞后一期)各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与时间固定效应的交互项,控制了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初始禀赋和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趋势,使得模型设定尽可能满足双重差分模型的平行趋势假设。表3的第(1)列报告了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数字赋能仍然显著影响老年消费。

由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也应值得关注。参照刘传明和马青山(2020)[20]75-88的做法,使用城市海拔作为工具变量来尽量克服这一影响。一方面,地形因素是制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在设立时会充分考虑该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宽带中国”建设可行性。因此,海拔满足工具变量的相关性要求。另一方面,地形因素与家庭消费无必然的直接联系,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要求。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文认为城市海拔是合适的工具变量。然而,地理因素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变量,不能够直接用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为此,本文借鉴Nunn和Qian(2014)[21]1630-1666的设置方法将工具变量与全国层面互联网普及率进行交互,作为新的具有时间变化效应的工具变量。表3的第(2)列报告了2SLS的第一阶段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工具变量在1%的水平上与TreatPost显著相关,工具变量相关性条件成立。第(3)列报告了2SLS的第二阶段回归结果,C-D W检验的F值为75.322,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而TreatPost的系数与老年消费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在使用工具变量减弱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基准结论仍然是成立的。

表3 内生性问题讨论

(三)稳健性检验

1.安慰剂检验

首先,本文人为设定“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设立时间,以检验“宽带中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如果系数不显著,则意味着老年消费的提高是受“宽带中国”政策的影响。具体的,我们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设立时间分别提前一年与提前两年后来看人为设定的TreatPost是否会显著影响老年消费。表4的第(1)与第(2)列分别为提前一年与两年的回归结果,不难看出TreatPost不显著影响老年消费。同时,本文还参考已有研究方法,使用置换检验方法进行测试。具体的,将样本随机分入实验组或控制组进行回归,并随机重复1 000次。结果表明,置换后的估计系数等于或大于基准回归结果估计值的比例为0.000(图1),拒绝了TreatPost对老年消费没有影响的原假设,即支持了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

图1 置换检验(P=0.000)

2.PSM-DID

为避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变动趋势存在选择性偏误,并提高两组样本的平行趋势,本文进一步采用PSM-DID方法检验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按照1:1的邻近匹配方法对处理组匹配。匹配后的协变量t统计量均是不显著的,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具有平衡性。基于匹配后样本的TreatPost分析结果如表4第(3)列所示,可以发现,TreatPost的系数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3.排除同期其他相关政策的干扰

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创建期间还存在其他两项相关政策可能会对老年消费产生影响。其一,“宽带乡村”试点政策。该政策实施期为2014—2016年,恰好在“宽带中国”战略期间,从而可能影响基准估计结果。试点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以及甘肃省。因此,本文将该6省(自治区)的样本删除,重新对模型(1)进行估计。其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该政策与“宽带中国”战略存在相似性,并可能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影响老年消费。该政策在2011—2017年批准了共70个城市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排除这一政策对基准结果的影响,本文同样将这些城市剔除后重新估计。上述两个政策的稳健性检验见表4列(4)与列(5)所示,结果保持稳健。

表4 稳健性检验

4.其他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除上述方法之外,本文还替换了被解释变量、剔除住院样本、剔除年龄过高样本、剔除健康状况不佳的样本、使用传统DID模型以及加强省份与年份交互固定效应的控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基准结果依然稳健(3)受限于篇幅,详细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可向作者索取。。

(四)数字赋能与老年消费结构、消费不平等

基准结论表明数字赋能有利于提高老年消费,此为不充分的问题。本部分进一步对不平衡问题进行讨论。

1.消费结构

本文参考现有文献的一般做法,按照消费的作用与性质将消费结构划分为基础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以及享受型消费。其中,基础型消费包括衣服消费、取暖费消费、物业费、税费和杂费;发展型消费包括教育培训费、交通通信工具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4)交通通信工具支出不包括汽车支出。;享受型消费包括旅游支出、耐用品支出、购置汽车支出、美容支出、社会捐助支出(5)CHARLS数据中的食品消费数据不全,因此未纳入到基础型消费当中。。表5的第(1)~(3)列分别报告了数字赋能对基础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以及享受型消费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列(1)与列(2)中的TreatPost与基础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均显著正相关,表明数字赋能可以显著提高基础型消费与发展型消费。在发展型消费当中,正如前文理论分析所述,“宽带中国”战略加速了智能时代的到来,提高了老年智能手机使用率,同时也发展并普及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老年医疗保健市场。因此,数字赋能对提高老年发展型消费有显著促进作用。然而,数字赋能未能提高享受型消费。在理论分析中,本文认为数字赋能加强了代际联系、代际关怀,从而可以提高老年人利他消费。然而,代际支持不仅仅是老年人对子女乃至孙辈的利他消费,更是子女或孙辈对老年人的向上代际支持。我们认为享受型消费中的旅游支出、耐用品支出以及汽车支出数额较大,老年人的享受型消费可能更多地受到了子女、孙辈代际经济支持的替代效应影响,如子女通过网络为父母购置空调、电视、老年代步车等大型产品。

表5 数字赋能与老年消费结构

2.数字赋能与老年消费不平等

当前我国数字鸿沟现象显著存在,除接入与质量的一级“数字鸿沟”外,我国还广泛存在着二级“数字鸿沟”,表现为不同人群对于信息的处理与利用能力具有较大差异。由此,“宽带中国”战略可能使得老年人群内部的消费产生显著差异,从而加剧老年群体的消费不平等。表6给出了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我们使用消费GINI系数与消费P90/P10来衡量总体的老年消费不平等,使用消费P90/P50反映中高收入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变化,使用消费P50/P10来反映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变化(6)消费P90/P50实际上描绘的是中高消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变化,而消费与收入紧密相关,其也描绘了中高收入居民的消费不平等。为符合文字表达习惯,本文称其为中高收入居民的消费不平等,下同。。表6的(1)~(4)列分别报告了数字赋能对消费GINI系数、消费P90/P10、消费P90/P50以及消费P50/P10的回归结果(7)由于消费不平等变量是城市层面数据,而家庭层面的特征难以对城市层面的消费不平等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在城市层面重新估计模型(1),模型中添加了城市层面的人口、医疗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可能会对老年消费不平等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从表中可以看出,数字赋能与消费GINI系数、消费P90/P10显著正相关,意味着数字赋能加剧了老年人的总体消费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体上数字赋能加剧了老年消费不平等,但是数字赋能与消费P50/P10显著负相关,说明数字赋能降低了中低收入的老年群体消费不平等。然而,由于计算消费不平等指标的样本是包含城乡的全样本,因此消费P50/P10的减少可能归因于城乡老年消费差距的缩短。为此,列(5)与列(6)进一步按城市、农村分别检验了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不难看出,数字赋能对城镇老年消费无显著影响,但其显著促进了农村老年消费增长。以上结果表明数字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级“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消费的制约作用。但是,即便数字赋能可以缩短城乡老年消费差距,但总体消费不平等却在扩大。这可能意味着数字赋能下的二级“数字鸿沟”正加剧着我国消费不平等。

表6 数字赋能与老年组间消费

五、机制分析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从老年居民的数字赋能与产业数字赋能两部分阐述了数字赋能可能影响老年消费的机制路径,那么其路径是否真实存在?不同路径之间又有何差异?本部分将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受限于数据,本文仅从居民数字赋能层面的宽带上网、产业层面赋能的物流发展与产业创新三个机制进行探讨。宽带上网变量是指老年家庭是否能宽带上网,物流发展程度用“货运量/交通运输从业人数”衡量,产业创新能力使用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指数衡量(8)货运量与交通运输从业人数的数据均来自CNRDS,由于总货运量缺失值严重,本文使用公路货运量替代;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指数详见《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寇宗来、刘学悦,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7)。。

表7的列(1)与列(2)报告了宽带上网机制检验结果。列(1)为数字赋能对宽带上网的影响,使用xtlogit固定效应估计(9)xtlogit固定效应模型不允许聚类标准误,故表7列(1)括号中报告的为未聚类的标准误。。结果显示,数字赋能显著提高了老年宽带上网的概率。列(2)在模型(1)中添加了宽带上网变量,结果显示在加入宽带上网变量后,相比未添加宽带上网变量的估计结果(表1,列4)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有所下降,且机制变量宽带上网也显著影响老年消费。以上结果表明数字赋能可以通过提高老年宽带上网率而提高老年消费。列(3)与列(4)分析了数字赋能是否能通过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而提高老年消费。列(3)报告了数字赋能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数字赋能显著促进了物流发展;列(4)同样在模型(1)中加入物流发展变量,可以发现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不再显著,且物流发展与老年消费显著正相关。因此,数字赋能通过促进物流发展而提高老年消费的机制是成立的。考虑到物流发展是城市层面的数据,而本文使用的样本是家庭层面,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几乎不会对城市结果变量产生影响,因此,列(3)的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为此,我们再次对数字赋能与物流发展进行城市层面上的估计(10)模型中添加了城市层面的人口、医疗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可能会对物流发展产生影响的变量。。结果如列(5)所示,同样显著。列(6)~(8)给出了产业创新的机制分析。列(6)为数字赋能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列(7)为在模型(1)中添加了产业创新变量后的估计结果。结果表明,数字赋能可以通过产业创新促进老年消费。同样的,列(8)报告了城市层面的数字赋能对产业创新的估计结果,结果表明数字赋能仍会影响产业创新。

表7 机制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数字赋能可以通过提高老年人宽带上网率、推动物流发展与加快产业创新来促进老年消费增长。同时,相比需求侧层面的数字赋能,在产业数字赋能方面的物流发展与产业创新机制检验中(列4与列7),可以发现TreatPost不再显著。这意味着“宽带中国”战略通过赋能产业数字化更能促进老年消费增长。数字赋能从需求侧促进老年消费增长作用相对较小的原因可能受限于二级“数字鸿沟”。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加快数字化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而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化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与消费增长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11—2018年CHARLS微观数据,利用“宽带中国”战略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渐进DID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总体影响看,数字赋能显著促进了老年消费。从消费的不平衡来看,数字赋能提高了老年人的基础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促进了消费升级;数字赋能缩减了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消费不平等,这得益于数字赋能缩减了城乡老年消费差距,然而数字赋能却提高了总体消费不平等。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赋能可以通过提高老年人宽带上网率、推动物流发展与加快产业创新来促进老年消费增长,而后两种产业层面的机制作用大于个体层面。

本文的研究对于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数字赋能对激发老年消费潜力,拓宽国内消费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快数字赋能进程,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促进云计算、大数据机制等全面融合,深入开拓互联网发展空间。其次,应通过多种措施推进农村网络工作,提高农村网络基础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缩短城乡老年消费差距的作用。再次,应该注意到我国二级“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是导致数字赋能从需求侧促进老年消费增长作用较低以及恶化总体老年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数字化建设中应着重考虑老年群体的数字化需求与能力,同时也应动员社会各方,开展教育宣传,为老年居民提供数字化生活知识普及。最后,考虑到物流发展与产业创新是数字赋能影响老年消费的重要机制,因此,一方面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网络建设,不断优化社会物流体系运作;另一方面应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研评价激励体系,大力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活力。通过物流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创新激发数字赋能对老年消费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宽带变量消费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抓住不变量解题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装宽带的人
宽带发射机IQ不平衡的矫正方法
一种宽带低功耗四合一接收机设计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新消费ABC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