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石窟艺术传播

2021-06-02陈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7期
关键词:石窟艺术文化

陈然

摘 要:调查、分析、总结麦积山石窟宣传推广发布的相关系列作品,结合新媒体环境,找出其数字媒体宣传推广对于数字技术、互联网、局域网等传播渠道的运用特点和不足,提出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打破固定思维模式,为麦积山石窟未来新媒体开创新的系列作品及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新媒体传播

步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石窟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它是佛教历史文化的载体,从空间形态上来说,是静止的存在。目前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不仅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包含了所有的数字媒体技术形式,在石窟艺术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把握好石窟艺术的价值,更要有效利用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技术,以保护、研究、弘扬石窟艺术为核心,将两者融会贯通,用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让石窟文化“活”起来,让静态的石窟文化遗产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使人民群众能多角度了解石窟艺术文化,从而实现文化滋养社会。

本文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对已有资料进行整理,结合石窟艺术数字媒体传播现状,对石窟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推广及创新发展的价值进行初步分析。

1 麦积山石窟的艺术文化与环境价值

石窟艺术是指在石窟(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上进行创作的艺术。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山高142米,崖面栈道凌空,十分陡峻,其造像以泥塑为主,有“东方雕塑馆”的美名。

麦积山石窟历经四个时期:十六国后秦至西秦为初创时期,北魏至北周为其开窟造像的高潮时期,隋唐至宋为其大规模重修时期,元明清以来基本维持现状,虽有重修重塑,但其石窟艺术发展很有限。现存221个洞窟,塑像3938件,壁画1000余平方米,造像以泥塑为主,艺术上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如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等,其造像不仅从身形上接“地气”,塑像脸庞也有着可以抚慰心灵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微笑。②

麦积山石窟系统保存了4世纪以来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人类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佛教艺术发展繁荣的历史见证,对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有极高的价值。其窟龛和栈道是中国古代石窟建筑工程的代表,建筑形式丰富,其中第4窟“散花楼”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仿木构石窟建筑(图1)。

麦积山石窟地层为紫红色砂砾岩,岩性为砾岩、砂砾岩、夹有薄层的砂岩和砾石泥岩,层理复杂,黏性小,加之处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常年多雨,温湿度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岩面风化剥落,给后期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①降雨量多,气候潮湿,使麦积山石窟周边植被茂密,崖面上承载的佛教历史文化窟龛建筑群,配合周边秀丽的自然景观,形成了“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奇观(图2),独特的山形在周边群山中尤为突出,更是让麦积山石窟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世界文化遗产典范。

2 新媒体环境下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环境独特,修建于峭壁之上,栈道宽度有限,拍摄较为困难。近距离拍摄,景深不够,全景拍摄,若想达到理想效果,利用航拍则是大多数拍摄团队首选的方法(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航拍也不可过近拍摄,防止造成石窟损害)。首先,在麦积山石窟宣传发布的系列视频作品中,我们所掌握的影像素材,因地理环境制约、人才数字技术专业水平不足、设备条件较落后等,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宣传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其次,在媒体宣传中,技术方法运用较浅,运用“热”点较少,无法准确把握每一时态下人民群众的需求,没有较好突出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精髓,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和不足。

2.1 传播形式较单一

麦积山石窟,不乏许多著名的媒体对其进行摄录,如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中国石窟走廊》(图3),获得不错反响,也为后面的宣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笔者认为,我们没有利用当下的热点,在石窟“热”的风潮中没有创新点,视频拍摄过多,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某一个视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最吸引人民群众的信息,能感染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传播方式,并不是长篇巨著,笔者认为是直奔主题的简短表现形式。受众想要看什么,想要了解麦积山石窟的什么信息,通过实时评论、线上调查、游客分析等方式进行收集整理,运用当下我们能熟练运用的相应数字技术,通过最简单的动态网络形式表现出来。

2.2 宣传特点不突出

麦积山石窟新媒体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石窟寺传播宣传相比有不足和欠缺。笔者认为,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石窟文化过程中,麦积山石窟的传播特点并没有很好地凸显。新媒体的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刻板生硬的学术用语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如麦积山石窟二十四节气的视频发布内容(图4),略微有点科普化,虽说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但缺少了一丝趣味性。以敦煌研究院发布的每周一签《吾爱敦煌》为例,采用独有的壁画艺术,做出每一周的敦煌周签,结合阅读群体的喜好需求,运用趣味性或哲理性文案描述,成为受众热捧的系列产品之一。我们在进行麦积山石窟传播工作中,可以运用各个造像的历史考究,结合当下最流行的热点或文字语言重新阐述,使受众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造像价值和历史意义。①

3 麦积山石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任何信息的发布都需要遵循真实性。首先,麦积山石窟在新媒体运用过程中须遵循的前提是真实性,归纳总结发布内容。从已有的资料出发,把石窟艺术和文化保护联系起来,从研究着手,比较异同,提高发布内容的创新性。研究新媒体中麦积山石窟的传播价值和创新传播特质,发掘麦积山石窟传播的其他形式。其次,在閱览石窟艺术相关题材的资料时,从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等角度深入比较各大媒体平台发布的纪录片及短视频,以更好地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取长补短,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石窟艺术新媒体道路。

3.2 注重传播内容的原创性

原创性是一种区别于之前时代的,在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革新的一种创新。如敦煌研究院发布的敦煌壁纸系列,每月一期,就含有原创性,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原创并不是一味脱离事实,不能失去原本的石窟艺术文化内涵。笔者认为麦积山石窟要结合受众的需求,有当下时代特色的烙印,融合石窟本身独有的艺术文化内核,通过加工再设计,形成全新的新媒体传播产物。无论是视频、App,还是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动态化的表现形式,都是以“新”为主,以“真”为核心。

4 石窟与新媒体结合的意义

石窟文化不仅是佛教历史的印记,也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历史的气息,包容不同的文化。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文博与数字媒体的合作,石窟文化近年来不断火热,让人民群众对这些历史文化宝藏有了新的了解,文博领域注入了更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文物活起来”。在新媒体环境下,让人民群众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文物、了解历史、了解古代文化,是现如今文博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麦积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精神文化财富在每一身塑像、每一幅壁画之上。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在悬崖峭壁之上,栈道较狭窄,在保护的前提下,游客参观不能达到完美的体验沉浸效果。运用新媒体技术,最大限度避免对石窟塑像的人为影响,留存翔实、完整的石窟影像数字信息,最大化地保护石窟、宣传石窟,推动麦积山石窟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有效保护麦积山石窟的前提下,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在学习先进的保护手段的同时,要结合当下石窟的实际情况,打破固定思维,去尝试更多新颖的麦积山石窟数字媒体宣传方式。时代发展迅速的当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新兴手段让历史沉淀下来的石窟塑像、壁画“活”起来。文博领域之外,人民群众能够近距离参观有历史气息且十分珍贵的文物的机会较少。而近几年,麦积山石窟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石窟文物展览,参观民众络绎不绝,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精神需求,反映了石窟文化蕴含的历史魅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强与各领域融合,坚持把新媒体技术与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文物“活”起来,走进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5 结语

麦积山石窟在新媒体发展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好新媒体技术,学习敦煌研究院等石窟单位的新媒体先进经验,广泛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为麦积山石窟的新媒体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抓住新形势下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更好地发掘其价值,给予对石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信息。用最快捷、最有趣的形式,吸引他们去关注麦积山石窟,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讓跨越千年的石窟艺术在受众面前“活”起来,真正实现新媒体下石窟艺术的发展传递。

猜你喜欢

石窟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