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观音瓷塑赏析
2021-06-02陈驰
陈驰
摘 要: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瓷都,现称世界陶瓷之都。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瓷塑以陈设艺术品为主,多为佛像、观音及人物造型。文章以福建博物院馆藏珍品为例赏析明清及当代德化观音的瓷塑,探讨德化观音瓷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古今;观音瓷塑;艺术风格
1 明代德化窑立云观音瓷塑
观音为佛教菩萨,自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原译观音自在或者观自在,唐宋以后演变为女相,神化作慈悲、救难送子形象,被芸芸众生崇拜。
这件明代观音立像(图1)现藏于福建博物院,通高43.5厘米,身宽12.2厘米,底径12.4×11厘米。头绾高髻,饰莲花宝冠,结发垂肩,身着广袖通肩,带风帽披肩长巾,呈俯视状五官的刻画使用精准劲利的线条,简洁勾勒出慈悲温和的相貌。圆肩修身,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饰坠珠串,垂挂璎珞。双腕捷钩,右掌向上,左掌向下,和收腹间,起指作法,两袖向下飘展,衣裙下曳,呈“U”形的衣纹以细密流畅的线条描绘了裙子上的衣褶,衣褶随风飘动,可以看见衣服里面的身体轮廓,构成了一种朦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赤双足立于呈现祥云纹的云层之上,通体施奶黄釉,釉水莹润柔和。
这件观音衣裙上的“U”形纹饰,受印度笈多王朝时期雕刻艺术中心马图拉样地区出现的“湿衣佛像”的影响。“湿衣佛像”的特点即佛像身穿半透明通肩式僧衣,从双肩垂下一道道平行的“U”形衣纹线条,仿佛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一层层波动的涟漪。在印度,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王朝,它继承印度文化传统,创造了印度的美术模式和美学理想,其艺术创作成了古典美术的高峰。笈多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是中印两大文明间一次宗教、文化与艺术的深远互动,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艺术,形成德化瓷塑衣纹线条的渊源联系。
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①明代德化窑的雕塑人物造像,惟妙惟肖。在当时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其代表人物是陶艺家何朝宗,相传他是德化县浔中镇后所村人,祖籍江西抚州,于明初奉命拨军迁入德化屯戍。②何朝宗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让人望其项背,令德化瓷质朴典雅。
2 清代德化窑送子观音坐像
这尊清代的观音坐像(图2),观音头戴风帽,披帛长巾,结高发髻,头上装饰璎珞珠串,面容端庄慈祥,细眉长目,双手怀抱童子于身前右侧,右脚结半跏趺坐,左脚自然垂放,端坐在岩石上。
“送子观音”纯属中国民间创造。据佛典《普门品》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①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因而诞生民间信仰的送子观音。
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为传播基督教教义,西班牙传教士携带圣母马利亚圣像来到中国,在福建等地请本土工匠为其雕刻圣像,同时这些地方也制作地产送子观音的造像。②象牙白的送子观音,与欧洲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子雕塑造像非常相似,可能艺术创作都互有借鉴。
明代何朝宗的雕塑艺术手法成为德化瓷塑艺术流派,俗称“何派”,清代以来德化陶瓷艺术在传承“何派陶瓷”雕塑技艺的基础上,在成型、款式等方面又有所创新,不少艺人在作品上都留有个性化的特征痕迹。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诗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③说明德化瓷的品质一直保持优秀的传统。
3 民国苏蕴玉塑青白釉童子拜观音坐像
这件收藏于福建博物院的观音坐像(图3),通长17.5厘米,宽11厘米,高36.1厘米。白胎细洁,青白釉光亮。观音头发梳分髻,发辫垂落肩下,开脸俊秀,身材较苗条,上身袒胸露肩臂,戴臂钏腕镯,一手扶几,一手弯曲持瓶,下身着长裙曳地,绕缠绶带飘洒,繁缛且有层次感的衣纹线条,使得观音瓷塑显得庄严,整体造型高低错落有致,结构紧凑、张弛有度。底露一赤足悬坐山字形洞上,善财童子站立于右下侧,昂首与观音作呼应状,视觉上形成完美的对角线。背钤“苏蕴玉”制方章。该像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福建博物院于德化民间以70元征集入藏,1990年入选《德化瓷展》赴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展出时曾作为展览广告封面。④
德化观音珠串、花饰、璎珞的胸饰在明代已出现,清到民国时期更进一步强调装饰美感,追求富贵华丽的装饰风格,这也使得观音在端庄中增添了几分灵巧与华美。
苏学金(1869—1919),名光铨,号蕴玉,德化县城关宝美村人,作品大多为传统题材,作品背部盖有“蕴玉”或“苏蕴玉”或“博及渔人”等印记。民国四年(1915),苏学金所作瓷梅花入选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金奖,是清末民初德化瓷塑的杰出代表。此件是他的典型上乘之作。
4 20世纪下半叶许兴泰制建白瓷塑捻珠观音
此像(图4)色乳白,观音束髻,长耳垂目,身着长袍,胸佩璎珞,双手藏于袖内,手腕挂捻佛珠,赤脚立于莲花座上,给人以观音菩萨普渡慈航、救济苍生的艺术形象。这尊观音像与明代瓷塑大师的渡海观音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比两尊观音都是裸足踏立于浪花中,浪花的翻卷的线条和纹理十分相似,观音都身着长袍,右边下垂的衣角上翘,仿佛被海浪吹起,给人栩栩如生的灵动美,双手藏于袖内,置于左前侧,方便在贸易往来的运输过程中保存完整。不同的是,何朝宗的观音,双手完全包裹其中,只能透过衣纹看到骨骼和肌力,而许兴泰这尊观音,做了一点细节上的变化,右边的袖子被海风吹起,可以看见观音的右手臂及挂在手腕上的念珠,虽然两件观音长袍的右下角都被风吹起,但许兴泰的这件观音衣角向上翘起的幅度扬起的幅度更大一些,从视觉上让人感觉巨大的风浪把观音的风帽都吹开,体现观音菩萨听闻人间有难,立即显灵,救苦救难。何朝宗的渡海观音面颊微向右后方,目光斜向下,头戴风帽,给人感觉面容目光更加柔和静穆,有几分画中走来佛陀的意味,感觉亲切温暖,颇有几分柔和的含蓄美。许兴泰塑的这件观音面庞几乎是正面对着观赏者,目光朝前方俯视,双眼微开,凛然端庄、迎风踏浪、救济苍生的气息扑面而来。
许兴泰(1941—2007),德化县城关湖前村人,1956年夏进德化瓷厂雕塑组,正式步入陶瓷艺术生涯。他的作品,以传统题材为主,并有神仙佛像及木兰、关羽等历史人物,四美人,赏花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侍女、故事人物。此像是他艺术高峰时期的作品。
5 结语
温润细腻、如同肌肤般的质感是德化白瓷最大的特点,用当地白瓷雕刻的观音像,被西方人称作“东方的维纳斯”。德化白瓷杂质少,烧出来洁白细腻,摸起来还有白玉的质感,一件瓷塑从原料到最后的成品至少要经历十几道工序。自17世纪起法国人称德化瓷为中国白。
因为德化瓷不染一絲杂色,正好符合佛家清净空灵的思想,所以创造出了大量的佛教人物瓷塑。①在艺术风格上,德化窑陶瓷既继承传统陶瓷雕塑精致细腻、传神写意的风格,又与西方雕塑瓷塑互动,加快了陶瓷艺术的发展。本文介绍的这四件瓷塑观音,反映德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