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迹馆
2021-06-02坐设计事务所
坐设计事务所
城市随着时代前进,台中建设不断蜕变。怎样的建筑样貌是我们在未来可能与环境共处的方式?
我们希望透过空间给人体验,让人能停留并感受这份努力与心意。竹迹馆象征着建设的足迹、在台中这块土地所投注的善意与爱。期许能给予下一代更平衡、宜居、永续的环境。
1 设计策略与空间体验
竹迹馆是台中市不动产开发同业公会赞助台中市政府于2018台中世界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所兴建的展馆,位于丰原葫芦墩园区的第四区。我们以台中市不动产开发同业公会的精神与花博宣言——GNP(Green, Nature, People,绿色、自然及人文)作为设计思考的出发点;借由竹迹馆的空间与智能减碳的建筑趋势,利用在地民俗技艺结合现代建筑之美,让来自台湾及不同地区的人感受到台湾建筑的文化与工艺。
1 配置图Configuration diagram
2 施工说明图Construction instructions
3 全区鸟瞰图Aerial view of the area
4 竹林光影Light and shadow of the bamboo grove
葫芦墩园区的前身是葫芦墩亲水公园,原本已年久失修,是闲置的开放空间。因此,除了配合花博的计划外,我们也在思考竹迹馆能为周遭的邻里关系带来怎样的回馈与使用性;思考如何透过这样的多功能开放空间,促使诸如运动、集会、休憩等多元的使用行为,活化这个闲置的空间,在未来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我们并未对竹迹馆定义特定的空间功能,只是希望竹迹馆能够在葫芦墩园区提供给游客开放舒适的休憩空间,因此可以称它为多功能的开放空间。而对我们来说,竹迹馆就是一个单纯的空间,能让来访者不会受到其他商业资讯的干扰,只单纯感受到我们所控制的空间尺度、原生于台湾的竹材、自然与绿色建筑的意象;进而体会到台中建筑与城市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外观上,我们取自台湾中央山脉群与海岛的意象,竹迹馆的外形就像是种子从地表长出并四周被水包围。而展馆的表皮就像一片竹林,被竹子包围但又不被限制,以不阻挡、不隔绝的方式结合自然,模糊室内与室外的分界。在馆内行走彷彿进行一场竹林之旅,如同在森林中的体验,享受不同阳光照射角度的光影变化;结构下层是竹林的枝干,结构中层的编织是竹林的枝叶,结构上层是竹林叶冠的顶端,若在展馆正中央抬头,可以看见林顶的天空。
2 材料、构筑研究与工艺
在设计建筑的形态时,我们同时以绿建筑构筑方式为考量重点之一,因此选择运用台湾本土无匮乏危机之建材——竹子。我们期望这个展馆能体现出这个绿色建材的韧性与结构性,作为竹材在台湾的示范性建筑之一。同时,基于以绿建筑理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及运送成本之考量,使用邻近的南投与嘉义的在地材料——孟宗竹与桂竹。另外,在决定使用竹材的同时,有别于传统竹艺与装置艺术,我们将设计处理为对于竹子材料本身与空间尺度的表现,呈现具有张力与结构性的空间特质。
6 静观——进出编,此交错形式的编织不仅作为连结横向竹拱型架构的支撑力,还展现出竹编带有韧性的结构连结性In-position viewing — entry-and-exit weaving. This interlaced weaving not only serves as a supporting force for connecting the transverse bamboo arch structure, but also shows the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the tenacious bamboo weaving
7 乱编法——在结构层面上作为稳固建筑物的面状支撑Weaving — as a surface support for stabilizing the building at the structural level
8 东向入口远景Distant view of the East Entrance
在决定形态之后,我们希望以最理想的状态来构筑竹迹馆——以全竹件构筑。可惜的是,由于竹材料尚未是营建政府单位认可的建材,所以在台湾并没有材料数据供结构安全计算参考;我们与台湾各个可测试材料的实验室联系希望取得竹材的抗弯、抗拉、抗压、弹性模数及波松比等材料参数,但目前没有任何规范与数据供实验参考。
最后,鉴于上述的限制以及希望绝大部分的材质是可回收的考量,我们决定以钢管作为竹迹馆的结构基底,进而利用竹材与钢管的组合使竹迹馆能以更轻量的姿态达到抗风压与台风的结构强度,并且更精准地控制在建造时的角度与精确度。以最终的结果而言,我们感谢这个构筑方式的探寻过程,让我们对最终的构筑决定是在最清楚认识及切实的检讨设计之后定出的,而完成的结果也是符合设计理念的。
在竹构架的形态决定后,我们将表面的编织设定为进出编与乱编2种,结合光影的分析设计与结构性考量,将表面分为下、中、上三等份设计。最底层1/3处着重于空间的穿透性与结构稳定性,在白天与夜晚连结室内外的水面倒影,同时也是展现架构主干形态的区域。在中层1/3高度处设定为进出编,此交错形式的编织不仅作为连结横向竹拱形架构的支撑力,展现出竹编带有韧性的结构连结性,也是空间内主要的光影变化。在最高层的1/3高度处设定为乱编,除了主要的遮阳功能,让较细微的光源如同竹林下的微光撒落,并配合拱形构架塑造出竹迹馆在不同时间的日光造影效果之外,还可以在结构层面上作为稳固建筑物的面状支撑。
我们利用展现建筑现代形态的竹架构与编织搭配,体现了建筑工程技术思维与传统台湾竹艺技术的结合,将传统工艺形塑出连贯未来、现在与过去的空间。
3 永续共生
使用者在这个空间停留的同时,能平静地感受空间、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在建筑与环境建设的同时,也都能设想着未来。“竹迹”隐喻着建筑的痕迹,竹迹馆就好像是撒下的一粒种子,象征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希望,期许未来能给予下一代更宜居的环境;能够使用更多永续建材,与周边环境更协调地共存,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关系,进而与自然共生。
事务所:坐设计事务所
主持人:陈羿冲
参与者:陈羿冲、Alvaro Miñé Caloto、庄紫右、翁任均
监造:宏境营造有限公司、冠钧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大彦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长新结构土木技师事务所
水电:圣益水电工程有限公司、宏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偶得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惟薪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
整合建造:宏境营造有限公司、冠钧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弯管加工:赞发机械有限公司、台湾锻造有限公司
竹构与竹编:竹籁文创
细部泥作:顺晖建材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惟薪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材料
外墙:台湾孟宗竹、台湾桂竹
景观:磨石子、卵石、台北草、桂竹、实木
基地面积:1 570 m2
楼地板面积:275.87 m2
层数:地上一层
设计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5月
施工时间:2018年5月—2018年10月
描述
作品:竹迹馆
设计团队:陈羿冲、Alvaro Miñé Caloto、庄紫右、翁任均
合作方:Formgen Construction有限公司、Champion Construction有限公司
项目年份:2018年
摄影师:杨士宏
照片版权所有单位:台中市不动产开发商业同业公会
整理:张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