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编寄语

2021-06-01卢瑜

粤海风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风期刊栏目

亲爱的朋友,2021年好!

告别亦是再见

一元复旦,律令春新。

新年第一期的卷首,亦是《粤海风》开始时间旅行的宣告。

人生如逆旅,你我是行人。无数个告别与再见,构成人生的轨迹。《粤海风》的轨迹,名为“期刊”(Periodical)——周而复始,按期刊发。在媒介传播的多元格局下,《粤海风》不仅以文字印刷出版物的方式存在,还以文化空间的方式丰富、延展着文艺期刊的生命意义。

若比较1971年和2021年的日历,会发现二者几乎一模一样,时光仿佛静止。五十载春雨秋霜,数字排列的构成没变,然而,历史的方位已经不同。大化泱泱,半个世纪于人类历史长河而言,也如白驹过隙、火石电光般流转瞬息。当惊世界殊,也不过弹指一挥间。那么保育文化空间的意义何在?

在人类古文明中,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很早便突破了“巫”的传统,呈现出从“杂多”向理性发展的文明特质。上古贤哲化历史为方法,不断在实践理性中持守自新。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来自历史。“历史”,“历”为历时,“史”为人在时空中的判断和选择,由此发展出社会的变迁轨迹,进而构成文明的形态。方法不是教条,而是要在信息几稀,抑或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预判和选择。上古贤哲的做法,蕴含着通过理性将秩序、稳定和审美带入混乱世间的人文精神。化历史为方法,这是一种在日新中持续变在的方法论。“日新变在”,也与一本期刊如何持续获得生生之义密切相关。

庚子岁初,生活的节奏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新冠疫情不只考验着生命与人性,也考验着文化精神。时艰困苦之下,需要人文关怀和忧世意识,需要宽容、冷静和坚韧前行的力量。《粤海风》敬畏生命,关怀时艰,在疫情期间,保持着期刊的春秋刻度,尽力做到了与时偕行。

在此,真挚地感谢关心和支持《粤海风》的朋友们。《粤海风》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源自无数个你我的共同努力。

2020年,粤海风按时出刊6期,共刊发稿件102篇,总字数约84万字。设有7个栏目,分别是“大湾区文艺观察”“疫情·追问”“理论·瞭望”“文本·场域”“视听·演艺”“随笔·快议”“对话·论坛”,各栏目的表现可圈可点。“大湾区文艺观察”“视听·演艺”栏目所刊发的文章,编辑部组织推出的人文湾区主题图书《艺述大湾区——广州十三行故事》备受关注。

这一年中,编辑团队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建立了“云工作坊”机制,成功突破病毒、时空的限制,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研讨交流,助力栏目建设。参与栏目建设的学者们,自觉站在历史与时代交汇前沿,展开多维度多方位的理论探讨,体现了中国学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2020年,《粤海风》两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编辑团队策划的专题性内容,如“诗境人生:叶嘉莹《掬水月在手》影评专辑”“纪念张爱玲百年诞辰小辑”“女性画像:关于自我和自由的叙事”等,得到业界好评。粤海风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也取得良好成效,全年推送83篇文章,字数约70万字,内容和版式设计更为新颖生动,受到广大新老作者、读者的欢迎。

“疫情·追问”栏目,是庚子年《粤海风》的特设栏目。2020年1月31日,编辑部集思广益,联合多家单位,向社会发起“灾害叙事与人文关怀”征稿活动,征稿活动持续两个月,收到数百篇高质量文章。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青年学人和艺评专家,自觉担当起时艰关怀,深入观察突发疫情与当代社会之间的互动轨迹,认真思考面对灾情和苦难时人类的情绪和心理,探讨疫情防控中新时代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意志与精神。本次来稿内容包括中外文学艺术中的灾难叙事研究、苦难叙事中的美学和伦理学研究、灾害题材艺术创作的心理学研究等。编辑部组织专家以稿件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社会性为衡量指标,择优选出30余篇稿件在《粤海风》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8年,《粤海风》曾向大家发出邀约,希望共享共荣文化空间,夯实文艺研究与评论的学术平台。为此,我们主张多向度的信息输出,利用新技术连接不同的世界,不断丰富文化空间的内涵,以增益其共享性。

一年多来,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辑团队的努力,在学界、艺术界、期刊出版、社会服务,以及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建设文化空间,共享共荣”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由此引发的共振,进一步唤起作者、读者和编辑的文化空间主体性意识。以共建共荣的理念构建文化空间,符合实践理性与有机社会的法则。在这里,一加一的力量大于二!

共建有学术的文化空间,成就有文化的学术事业,这是《粤海风》再出发时的初心。面对时艰考验,《粤海风》因时因势转换工作方式、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广大作者、读者的坚定支持。无论情势如何变化,我们相信,大家初心不易,为这个文化空间的生长性、共享性而共同努力。

拥抱2021

2021年,《粤海风》将持续耕耘特色栏目——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观察。对于专题的策划,我们尤为关注岭南文化与世界的对话、文化自觉与中共建党百年、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戏曲与影视、新文科视域下的文艺理论与评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等内容。若想进一步了解各栏目的征稿要求,请留意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2021年,《粤海风》将继续秉持文化空间共享共荣的原则,避免向一个世界展示另一个世界的单向传输,继续用心在文化空间中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群之间的多样关联。面对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外部条件,参与建设文化空间的我们,不仅需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还需要以温和而坚定、冷静而宽恕的心态,从实践理性的传统出发,切实关注具体的问题,以專业性来探讨文艺研究与评论中具备当下性、学术性的问题。当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和表达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仍需警惕,避免以激情代替思考,避免这个文化空间成为吞吐信息符号的交换站,避免以精致的话语、复杂的术语和深邃的修辞,编织成折损知识传播的滤网。

文艺研究与评论期刊作为呈现、保存文化成果的一种载体,承担着荟萃研究成果、引领文化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服务人类福祉的重要使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围绕内容生产、文化意义的生成,期刊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关联。我们希望建立更多维的反馈机制,更综合的评价体系。历史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判断和选择。如此一来,你我彼此的选择,慢慢构成我们所期待的文化空间;如此而往,选择的轨迹,形成《粤海风》及其背后人与事的历史。

作者、读者的关注和支持对《粤海风》的成长尤为重要,反馈与支持可以消解外部世界的部分不确定性,有着特殊的分量。某种意义上,读者、作者和编辑这三方的构成,突破了传统的人群分类边界,彼此之间的既有协作与分工模式,产生深刻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联通从未如此便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容易。作者、读者很容易掌握一份期刊的办刊思路,编辑要了解作者读者的构成,及其需求,也不甚难,难的是如何保持彼此之间持续、稳定而优质的联系。

我和编辑部同仁都不怕“麻烦”朋友们,这“麻烦”是指约稿、催稿。当然,更不怕被“麻烦”,这“麻烦”则是指您的来稿、阅读、反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麻烦,往往是人们保持联系的开始。若联系的两端两讫时,彼此也许已经失联了。在此,我想“麻烦”作者、读者朋友们,帮助推介《粤海风》。这个文化空间里面,曾种下一颗心愿的种子,如果你我都有共同的愿力,让我们共同保育它,并为其注入新的能量,以期它终得成长,依托在共同理念所寄之息壤。读者、作者与编辑之间的距离,再远也远不过一个显示屏,或一个小小的电子发送键。麻烦大家不吝赐稿、荐稿,拜托!

2021年,尽管病毒仍未消停,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是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守望相助,共同开启这一年的时间旅行。期待我们的再见!

《粤海风》主编 卢瑜

猜你喜欢

海风期刊栏目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期刊审稿进度表
亲亲我
去海边吧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刀韵海风
征 稿
品牌栏目策划新方法——栏目品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