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1-06-01饶曙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型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进入全媒体时代,影像创作与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业态、新形态、新样貌、新趋势,产业结构和文化语境日新月异,投射范围和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理应承担起融合粤港澳三地文化,以文化共性尤其是“共同体美学”为公约数凝聚大湾区发展力量的重任,因此,本刊特别策划“新时代全媒体影像创作与实践研究”专题,探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如何实现融合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继续保持恒久的活力等问题,以契合新时代文化自信表达的内在要求,并且有效建立起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本专题所选文章涉及理论导向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问题、新旧媒体的定位发展问题、多种影像形式的创作路径问题,围绕理论、实践和文化内涵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对当下影像创作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兼具思想性、社会性与实用性。
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周建新教授从理论高度指出,中国影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人民文艺的本质属性要求。他从意识形态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三个维度阐释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其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并提出面临当前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影视自身的诸多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中国电视》杂志编辑部副主任、高级编辑李跃森探究了互联网时代下影视剧在思维、格局、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并提出在变革中影视剧需要以新形态、新理念、新体验迎接挑战,打破困局。他认为全媒体剧为影视剧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从渠道到内容的整体优化方案,并探讨了全媒体剧的三条可能路径:以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中心的多層次互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沉浸式体验。
湖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盛伯骥及导演黄翔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新旧媒体的新定位与融合路径。文章分别探讨了作为旧媒体的“台”与新媒体的“网”应该如何定位、发展自身,以及如何融合“台”与“网”,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扩大传播影响,繁荣文艺创作。
朱斌博士探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赋能网络剧精品化创作的路径。文章指出,网络剧这一新兴的文艺形态在日益壮大的同时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积极融入网络剧,着力于引领类型创作、汇入故事形态与熔铸美学品格等路径,探索网络剧实现精品化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王伟与《当代电影》副编审檀秋文以视听流媒体为典型个案,探讨全球疫情下电影院全线闭馆的态势下,视听流媒体的线上放映是否再次带来“电影之死”的问题。文章通过电影院作为“电影的诞生”的重要维度,尝试探寻流媒体的线上放映如何带来了“电影的终结”或者说“电影的再次终结”,并提出“终结之后”的电影的新生之路。
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孙烨,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影视产业的竞争态势,通过该模型审视影视作品线上放映的竞争格局可以看到,导致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分别是:院线电影的线上播放(行业内竞争对手);网络电影、网剧和线上电视剧(线上放映的替代品);短视频平台(线上放映的潜在进入者);影片内容受众(线上放映的购买者);影视内容制作者(线上放映的供应商)。本文即将通过“波特五力模型”试析影视行业由于线上放映引入的新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
主持人: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